亚洲周刊专区

国家认同感高 内蒙民族融合自然

报道:李远山

相较于新疆和西藏,内蒙古较好地实现了民族融合,蒙古族对汉族文明接受程度最高,国家认同感也最高。如果按照内蒙古原有的发展轨迹,多数蒙古族青年将像图雅和包丽颖一样,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融入到汉族文明主导的城镇社会,蒙汉族群的分界线也将会越来越模糊。

课改之前的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这位以开明著称的前领导人,对少数民族亦深有同情尊重之心。他的任内不但给予民族自治区很多自主权,1982年新宪法和1984年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还特意增加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条款。法律还规定,所有民族自治地方的招牌、路标、政府文告等必须双语并用,并且少数民族语言要置于汉语之前。

然而,进入21世纪后,胡耀邦时代的民族政策受到北京大学教授马戎、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等人的质疑,他们认为这等于是强化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不利于国家统一,中国应该效仿美国、巴西的“大熔炉模式”,通过废除对少数民族区别对待体系,淡化他们的民族意识,强化国家认同。

学术界分两派

胡鞍钢等人把自己的主张称为“第二代民族政策”,虽然官方在正式档中从没有引用过这个概念,但是2017年以后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和塑造国家认同观的教育的行动,显然是跟他们的观点不同。

不过马戎、胡鞍钢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不少争议,一些人认为中国作为多民族长期共存的国家的历史,并不同于美国、巴西等新大陆国家,无法完全脱离政治谈民族问题,持这种观点的有中国社科院的郝时远、王希恩、陈建樾和中山大学的周大鸣等知名民族学家。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也担心,一旦取消民族区别对待政策,少数民族合法的文化和经济权利将更难受到保护。

不少专家都表示,中国东部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汉语能力要远胜于新疆和西藏的少数民族,政府应该在统编教材上实行差异政策。

“我们以前也一直学习中国历史和政治,虽然用的是从汉语翻译过来的教材,但是不妨碍我们热爱中国,难道改用汉语教授,就会让人更爱国了吗?”包丽颖充满疑惑地说,“我觉得这是形式和目的倒置,如果使到人心没有了,即便都改用汉语教学也没用的”,她补充道。

内蒙古的课改还在国外产生了不小的涟漪。9月15日,中国外长王毅访问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时,那里出现了数百抗议人群,“其实这些人多数是中国的蒙古族留学生”,一位在蒙古的留学生巴特尔告诉《亚洲周刊》。

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蒙古约有3万中国公民,除了一部分华商外,多数是来自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由于蒙古入学门槛低,中国蒙古族学生很容易拿到学位,并且以“海外留学人员”身分在求职和晋升方面获得便利。这些年蒙古经济发展很快,乌兰巴托迅速成为百万人口的城市,也吸引相邻的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前来就业掘金。

巴特尔说:“不过中国的蒙古族对蒙古的认同感是比较弱的,蒙古也一直把中国蒙古族当成外国人来看。”由于内蒙古经济条件远远好于蒙古,并且中国的内蒙古长期是全世界蒙古族的人口和文化重心,所以蒙古在中国蒙古族心中没有多少“正统地位”。

但是蒙古在民主化后,开始有意识恢复传统文化,并宣布2025年起全面恢复回鹘文字母,而另一方面中国蒙古族文化受到各种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冲击。巴特尔亦说:“这次事件以后,肯定会对这些在乌兰巴托的中国蒙古族心理产生微妙影响。”

王毅访问乌兰巴托期间,承诺中国将向蒙古提供7亿人民币(约4.3亿令吉)的赠款,并希望双方“互不干涉内政”。中方赠款是否与此次内蒙古教改有关系尚不清楚,然而,这依然引起蒙古政坛一些重要人物的关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蒙古民主化重要领导人、前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对内蒙古教改的批评,他多次在推特发表言论,并致函中国领导人。

额勒贝格道尔吉也是个坚定的蒙古文化民族主义者,他任内在蒙古恢复了回鹘字母蒙古文,还带头夏季回到蒙古包办公。不过,中国驻蒙古大使柴文睿批评了他的观点,柴文睿说,额勒贝格道尔吉的观点完全错误,包括内蒙双语教育改革在内的一切涉内蒙古事务,都是中国内政,不容他人干涉 。

日本对蒙古影响力大

在东京也出现了号称上千规模的蒙古族抗议人群。日本从20世纪初开始就非常注意施展在蒙古地方的影响力,二战前,日本曾经希望推动“满蒙独立”而肢解中国。在政府大力资助下,二三十年代日本产生了一大批非常有影响力的蒙古学家,包括和田清、箭内垣、江上波夫等,他们也奠定了现代蒙古学的基础。

冷战之后,随着内陆亚洲苏联霸权的退却和中国的对外开放,日本再度重返蒙古高原,把经营在蒙古和中国内蒙古地区的影响力作为其亚洲大陆外交战略的重要一部分。蒙古最重要文化地标,比如世界文化遗产哈拉和林博物馆和最大寺庙甘丹寺的修复,都是日本非政府组织援建的。日本和韩国俨然成为蒙古最欢迎的两个国家。

随处见日语留学广告

日本的影响力同时也体现在内蒙古。在呼和浩特街头,随处可见日语出国留学的培训广告,而在中国往往是英语培训。由于日语在语言学上与蒙古语更相近,加上日本留学费用不高,中国蒙古族更愿意到日本留学。

同时日本也聚集起一批倾向于内蒙古独立的知识分子,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来自内蒙古的静冈大学教授杨海英,虽然他的著作受到不少专家的指摘,但是仍成功煽动了部分蒙古族人士的民族主义,在海外蒙古族中广泛流传。宣传内蒙古独立的最重要资讯平台——“南蒙古人权资讯中心”创始人恩和巴图,也曾经在日本留学。

美国以蒙古牵制中国

美国亦把蒙古作为从背部牵制中国的战略抓手,2019年美国总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蒙之间上升为“战略伙伴关系”,美国已经成为蒙古最重要的“第三邻国”。

美国在冷战后还成为全世界新兴的蒙古学研究中心以及“新清史”研究中心,对全世界蒙古思想界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美国还在乌兰巴托市中心成立了美国蒙古研究中心。

基于发达的蒙古学研究、美国在内蒙古地区文化实力的渗透,一旦内蒙古局势出现不稳定,美国很容易介入,扶植对抗中国的力量。

与新疆、西藏不同的是,内蒙古毗邻中国腹地,其最南部的喀喇沁旗、多伦县一带距离北京不足200公里,内蒙古的不安定将会给中国制造更大的压力。

中国政府是否能及时消除教改引起的不利影响,维护好内蒙古各民族间和平共处局面,避免给蒙古民族主义和国际势力机会,让中国本来就不乐观的安全环境增添变数,这是教改背后的更深远的政治问题。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视频推荐: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缅甸空袭持续 灾区救援受阻

报道:笔锋

缅甸地震后内战持续,军政府甚至空袭灾区。若无独立机构监督,停火协议只是一纸空文。

缅甸中部3月28日发生里氏7.7级地震,来自全球各地的救援队与物资正对灾区施予援手,但缅甸的内战仍持续,军政府仍空袭包括灾区在内的地方,显示停火协议并未完全落实,对救援行动造成极大的阻碍,也使当地人道问题进一步恶化。

缅甸军政府在地震后宣布停火,期限已在4月30日届满,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仍未表示会否延长停火协议。但外交官和分析家认为,延期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军政府并未遵守协议。

根据驻扎在缅甸的一个人道组织估计,在地震发生后的25天内,全国各地共发生了278次空袭,次数与地震前并没太大分别,而许多空袭是发生在灾区,绝大部分空袭是由军政府发动,导致平民死伤惨重。而联合国人权办公室的数据更显示,地震后发生军事袭击的次数甚至高于地震前,反映所谓停火只是一纸空文。

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正在积极促成缅甸交战各方延续扩大停火,但持续的空袭使各方不看好其结果。

缅甸民主派的民族团结政府外长辛玛昂表示,违反停火协议暴露了军政府国家管理委员会“只在纸面上作出保证”的本质,他们的空袭仍然日复一日地持续着。

4月20日安华在曼谷与敏昂莱会面后,大马军方在缅甸实皆地区部署了一所野战医院,以救治地震伤者,已有500多名病患接受治疗,预计该医院将运作1个月,但由于袭击事件仍在发生,布城正在评估该医院的安全风险。

缅甸军政府的袭击引发人们对缅甸缺乏独立停火监督机制的担忧,泰国前外长卡西表示,单方面停火是不可能的,需要一个独立机构来监督,以各方联合声明为基础,落实全面停火,并建立国际监督机制以确保停火顺利进行。不过,缅甸专家承认,尽管敏昂莱控制着全国不到一半的领土,但他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对安华来说,向敏昂莱施压无疑是一个挑战。

在停火问题仍悬而未决之际,联合国的最新消息透露,地震最严重地区有630万人需要援助,而其2.75亿美元(下同,约11.77亿令吉)的募款目标仅筹集到3300万美元。地震也加剧了缅甸的人道危机,根据联合国估计,在地震发生前缅甸已有三分之一人口(约1860万人)需要援助,灾后的情况显然更恶劣。因此,各方应该努力促成缅甸落实停火,缓解人道危机。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