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讲堂

AI艺术崛起 艺术家何去何从?/拿督庄学腾

图/文|拿督庄学腾

在AI艺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几乎每个人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便能生成“毕加索”、“达利”或“吉卜力工作室”风格的作品。AI艺术生成工具,如Midjourney、DALL·E等,极大地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使得“人人皆可成画家”。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也让传统艺术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艺术家如何才能在AI浪潮中保持独特性、应对市场变化并实现自我突围?

人工智能艺术的崛起,不仅在视觉创作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开始在音乐、动画、装置艺术等多个领域掀起波澜。其本质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分析大量图像、艺术风格及创作手法,AI得以模仿并创新各种艺术形式。

如今,任何人只需输入一些简单的关键词,便能生成符合特定风格的作品。从表面上看,AI让艺术创作变得更为简便和普及,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最直接的挑战便是原创性和版权问题。

原创性遭到质疑

AI可以模仿任何艺术家的风格,甚至将他们的创作进行拼接、创新。对于传统艺术家而言,AI的介入使得他们的艺术风格和身分变得模糊不清,原创性遭到质疑。正如艺术家村上隆曾在采访中提到的,“人工智能或许能够创造出一些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但它永远无法理解艺术的情感和背后的故事。”这句话深刻揭示了AI与人类艺术创作的本质区别。

此外,市场的饱和和价值的稀释也成为了艺术界的一大难题。由于AI生成的作品数量庞大,传统艺术市场的稀缺性和溢价能力受到严重冲击。原本属于艺术家独有的创作空间和市场价值,正逐渐被AI作品占领。传统艺术家的作品,如今面临着被模仿、重复甚至低估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艺术家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加。

最为显著的挑战之一是,AI使得艺术创作的门槛降得越来越低。任何具有基础电脑操作能力的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指令创作出所谓的“高质量”艺术作品。与传统艺术家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技艺磨砺相比,AI艺术大大削弱了“专业技能”的价值,使得艺术家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挑战。

品牌建设很重要

大部分资深国际演讲者在2024槟城国际艺术高峰会都认为,艺术和品牌是现在无法分开的关系。这都是因为艺术在大众的想法是可有可无,尤其在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不确定性的环境里,当然还是有一些人愿意买画,可是整体来说艺术品的买卖一定受到影响。所以很多人会选择买便宜的艺术或直接自己用AI做出来的,如此即不失脸面,还能高调说是自己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品牌建设对艺术家和收藏家都很重要,因为它不仅定义了艺术家的独特性,也为收藏家提供了合理的价值依据。

然而,尽管AI艺术带来了如此多的挑战,但人类艺术家依然拥有AI难以企及的独特价值。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视觉图像,更是艺术家情感、思想与文化背景的表达。正如著名艺术家草野健太郎所说:“艺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画面本身,而是画家在作品中融入的情感与生活经历。”AI虽然能够模仿艺术风格,但它无法体会和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与故事。

此外,跨界与多元表达也是AI无法比拟的领域。人类艺术家能够将绘画、雕塑、表演、音乐等多种形式融合,通过多感官的艺术创作,打造独特的艺术体验。比如,日本的吉卜力工作室,其作品不仅仅是二维动画,而是融合了艺术家对自然、情感、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与表达。吉卜力工作室的创始人宫崎骏曾公开表示:“我们不应该让机器代替艺术。真正的艺术应该能触动人心,机器不可能理解这一点。”

他坚信,艺术的力量来自于艺术家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

应对策略与未来竞争力

面对AI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的艺术家不仅要坚守自己的创作信念,同时要了解如何做足一系列的品牌理念和包装;只埋头苦干创作而忽略了对市场的演变和收藏家的要求已成过去。现在已经不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这新时代已是艺术家和大众用AI竞争。

艺术家现在不可能只靠画廊或中间商人带卖,因为在利益为先的情况下,售卖已有名气且容易出手的艺术家是必然的,其他就当“配菜”顺其自然。所以艺术家非得露脸和收藏家交流,强化与观众的互动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策略。

讲解本身创作的想法与构思,分享创作的故事,让买家了解且带有体验感,以增强作品的深度和观众的参与感,认同与艺术家的理念,这样花钱的人会觉得有价值,也会对收藏品深感骄傲。

正如当代艺术家蔡国强所言:“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人们购买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背后那些能够打动他们的故事。”

成为“艺术家+AI”复合型人才

在AI作品泛滥的时代,艺术家的个人故事、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将成为其作品的重要附加值。

通过社交媒体、纪录片、访谈等多种方式,艺术家可以加强与观众的情感联系,塑造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品牌。

艺术家非但要把自己品牌做好,与其埋怨AI的存在,倒不如拥抱新技术,成为“艺术家+AI”复合型人才。

会创作,不懂新技术迟早会被淘汰,就如以前拥有手机是方便联络,现在手机如没有上网、拍照、玩游戏等的功能,那肯定没人会买。

所以艺术家也必须带有跨界与创新是未来关键的思维,艺术家也可以呈现原作与AI配合的创作,这样不但可以销售不同产品,也可以教导大众不同创作的分别与不同,无论是在价格或情感上,人类的制作与AI制做一定有区别性。

强化与观众互动

未来的艺术家将不再是单一的“画家”或“雕塑家”,而是能够驾驭新技术、跨界融合的“数字艺术家”。

同时,强化与观众的互动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策略。

随着艺术消费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注重“艺术体验”而非单纯的“艺术所有权”。

艺术家可以通过现场创作、艺术沙龙、工作坊等方式,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感。

此外,数字化艺术,如NFT和虚拟现实展览等,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展览和交易平台,艺术家通过这些渠道能够直接与全球观众建立联系,拓展市场。

成为品牌营运者

随着AI艺术的普及,艺术市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净值客户和收藏家对艺术作品的选择不再仅仅关注其视觉效果,更看重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背景和独特性。作为回应,艺术家不再仅仅是创作者,更是一个品牌营运者。通过社交媒体、线上平台以及与观众的深度互动,艺术家可以为自己的作品打造独特的市场定位。

与此同时,“艺术+科技”成为了新的风口。NFT、数字藏品、虚拟现实展览等新兴形式的艺术正在迅速兴起。艺术家不仅可以通过NFT实现作品的溯源与分润,还能通过虚拟展览和数字艺术节等形式,突破地域限制,拓展全球市场。这些新的艺术形式不仅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创新,也使得艺术市场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AI艺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和创作者希望系统学习艺术创作的技巧和理念,这也能给予人们更深入对艺术的理解,从而能够区分真正艺术家的创作与通过指令应用AI生成的作品之间的价值差异。

所以艺术家千万不能忘记初衷,为何搞创作,创作的意义,这应是艺术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底线。

一定要记得,收藏家花钱投资的创作一定有他们一套的期望,有经济价值、体验和文化价值的追求。

未来何去何从?

艺术家对AI能替代他们,砸了饭碗的恐惧是肯定难免的,而且艺术家也要接受AI是肯定长期存在的。现在生存之道就是了解AI的功能,形成“人机共创”的另一种可参考的新模式,推动艺术教育,让收藏家理解纯艺术家创作与人机共创的区别。

在这个AI浪潮的推动下,真正的艺术家是会不断进化,创造出更具体验感、情感深度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再创另一个里程碑,那些没有内涵且太守旧的逐渐会被淘汰。

真正的艺术必须包含艺术家如何分享其人生旅程,所经历的精神和灵幻,而不是随便一个人可以用AI制造出来的一张漂亮又好看的印刷,那只能说是一副有体无魂的作品。

 

 
 

 

反应

 

东海岸

杨安山:允许犯错但须纠正 学校应引导正确使用AI

(文冬19日讯)董总财政兼彭亨董联会主席拿督杨安山提醒各方,制作不当图像的事件确实令人遗憾,但他认为学校是个“允许犯错,也必须引导纠正”的地方。

他说,学生会做出这些行为,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他们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创意思维。大家应该通过教育的力量,在不伤害他入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把创意发挥在对的事情上。否则,很可能是抹杀了孩子们未来在创意科技领域的潜力

他今午在彭亨州华校教师联合会大会午宴上致词,针对最近闹得沸沸腾腾的学生利用 AI 工具,移花接术女同学头像制作不当图像的事件,发表评论。他的演词由儿子杨文豪在代读。

另一方面,杨安山说,当前华文教育面临着结构性的挑战,尤其是华文师资的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在此,他特别要提及一项值得鼓励的全国性计划,即由大马姓氏总会和宗乡青慈善与教育基金会所推动的“希望工程”。

“此计划旨在领养全国国中华文学会,鼓励更多华裔子弟报考华文科目,以部署华文师资短缺问题。各校若需要,可主动联系该基金会,提出合作或申请资源的建议。”

黄绍轩:微小反映社会结构变化

彭华小生10年锐减22%

彭亨华校教师公会联合会主席黄绍轩较早时会上指出,今年2月新学年开学,全国各地华小面对学生来源困境,截至今年3月31日的统计数据,全彭亨华小的学生总人数有1万6267人,分别是学前教育班有1712人、一到六年级有1万4475人,以及特殊教育班80人。

他说,相比10年前,全彭华小的学生人数有2万963;现今华小学生减少近4700人或22.4%。更严重的是,彭亨州有41所华小的学生人数少于150人,列入微型学校。

微型华小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了乡区人口持续流失,以及华裔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一些华小非华裔学生人数超过华裔学生,这种多元文化融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跨族群交流,但也可能对华小的母语教育带来挑战。

“我建议董联会、教联会、校长职工会、华小校长协会及各区发展华小工委会携手合作,深入探讨州内华小的现况与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内容应包括关注与解决微型华小面临的生源问题,以及非华裔学生人数持续上升所带来的教学挑战等。

“老师与学生是构成一所学校最核心的两大要素。没有老师,学生便无法接受系统性的教育;而没有学生,教师的教学也无从开展。在这相辅相成的关系中,教师的角色尤为关键。过去数十年来,华文小学长期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这一挑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与学校的发展。”

面对这一困境,董教总、各州董联会以及华校教师公会持续努力,不遗余力地寻求解决方案。一方面积极与教育部沟通,从政策层面据理力争,推动制度化地培训华小师资,确保教师来源稳定且具素质;另一方面,也发动了“我要当老师”运动,号召华裔青年投身教育事业,成为下一代华小教师的生力军。

“我要当老师”运动奏效

华小教师课申请增46%

黄绍轩表示,根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数据,今年申请华小组教师课程者高达6296人,相较去年的4311人,增加46%,这有力地印证了“我要当老师”运动所带来的积极成效。

“我国华文教育已有200多年历史。这一路走来虽历经风雨,步履维艰,但在广大华社的坚持与努力下,依然一次次突破难关,取得显著成就,只要万众一心,再大的困难也无法将我们击倒。未来的华教路或许依然充满考验,只要我们继续携手同行,华文教育的明天,必将更加光明灿烂。”

出席大会的除州内各县属会代表,也包括彭教联顾问兼彭亨州教育厅华校助理厅长王秀玲督学、彭亨州教育厅华文科助理厅长陈慧琦督学、彭教联财政兼教总师资教育主任、彭亨华校董事联合会副财政董荣山、彭教联第一副主席兼东彭华校教师公会主席罗素君及全国校长职工会彭亨分会主席兼全国华小校长协会彭亨分会代主席拿汀刘维萍等。

中风后快速康复

杨安山坚持奉献华教

杨安山中风后,目前正快速康复中,除了步行上稍为缓慢,在大会上致词及签发多张支票也没有问题。

杨安山强调本身维护华教的使命未完成,因此必须勇于对抗“中风”,不想就这样离去。

杨安山今天是在康复后首次在公开场合担任大会开幕嘉宾,他向大家讲述他的中风遭遇,以勉励大家在面对困难时凭着坚持和信念,不屈服,敢于战胜眼前挑战。

他指出,今天刚好是他中风的9个月,回想起病发初期的痛苦和夜夜不能入眠,他已向家人作出“准备离去”的打算,但他还是决心要把华教工作完成才离开,结果他的坚持让他病况好转。

赞助彭教联大会3千

他形容,自己是病重后重生,今后要继续完成华教使命,他也勉励孩子和华社,华教工作不能停,大家必须保持身心健康,才能完成使命。

午宴上,杨安山也赞助3000令吉充彭亨教联大会活动经费,而杨文豪也赞助5200本单线簿给全彭75所华小,每所华小70本。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