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熊市正是中产脱困良机(下篇)/冷眼

181125ll1z6_600x315

中产阶级在生活安定后,多数会作一些投资,他们的投资方式,正反映了冒险精神的消失。



假如让他们在买屋子和买股票之间作个选择的话,十之八九的中产阶级者会选择买屋子,不要买股票,理由是屋子风险较低,股票风险较高。

从来没人说买屋子不是好的投资,问题是现金买屋子,收入其实比通货膨胀率更低,借钱买屋子,利息支出高于租金收入,在2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不但没有收入,可能还要倒贴,怎样能做到如社论中所说的“可支配财富的实质增加”呢?

没收入的资产是负债

但是,即使在屋价已涨到没有投资价值的今天,屋子还是中产阶级的最爱,他们永远不明白,没有收入的资产,其实是一种负债(LIABILITY),而不是财富(ASSET)。

中产阶级的无法做到“可支配财富的实质增加”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所投资的,多数是被动式增值的资产,资产本身没有创造财富。



就以买屋子来说,在通货膨胀下,20年前以20万令吉买进的屋子,现在涨至100万令吉,中产阶级的财富是增加了一倍,但在这20年中,屋子还是一间,并没有变成两间,或三间,本身没有创造财富,是通货膨胀替他们创造财富。

再如买黄金,每两500令吉买进,10年后涨至每两1000令吉,黄金本身没有创造财富,是通货膨胀为他们创造财富。

所以,从社会福祉的角度看,这类投资没有造福人群,只增加了人群的负担,使低收入者连“可负担屋子”也买不起。

如果中产阶级投资于油棕园的话,油棕园不断的出产棕油,借此创造财富,使中产阶级的“可支配财富”做到了“实质增加”。

中产阶级将大部分资金投资在靠通胀增值的资产,表面上,中产阶级和社会是更富有了,但“实质”收入并没有相应的增加,GDP也没有增长。

在一个GDP没有增长的国家中,中产阶级不会更富有。

由于中产阶级的投资并没有制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也没有制造更多的职业,更无助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所以中产阶级本身及国家都不会有活力,“经济增长也往往极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中产阶级社会由倒U转为M型,不是意料中的事吗?

“1%富人掌控全球99%财富时,中产阶级陷阱难有突破,往低收入阶层下坠的速度与危机不断加深,情况令人担忧”,其实这是过虑,也不是持平之论。

郭鹤年为大马首富,难道这是导致40%家庭收入低的原因?

郭鹤年过去是大马糖王,现在也是大马的面粉王,他所拥有的联邦面粉厂供应大马40%的面粉,他赚了不少钱是事实,但同时也不是为数以千计的中低收入者提供了就业机会?怎么会导致大马家庭陷入低收入阶级?

企业家结合了资本、人力及其他因素创造企业,从中获利是应该的,因为他是在冒险。

将贫富不均及中产阶级无法突破困境归咎于企业家,有欠公允。

中产阶级如何突破困境?如何扭转由倒U转为M型社会?这个大问题,到现在为止,恐怕还没有人找出一个全面解决的方案,即使政府也难以做到。

如果有的话,也只是局部性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是有的,由于我是研究股票的,股票就是企业的股份,买股票就是与人合股投资于生意,只要所投资的是好的企业,而且低价入股,长期持有,也许有助于部分中产阶级摆脱困境。

许多股票价值被低估

我国人民在银行有8000亿令吉的定期存款,我相信大部分来自中产阶级,股市正陷入熊市,许多股票价值已被低估,值得买进作为长期投资。

没有人知道股市会跌多久及何时到底,但只要所买的是优质股,有增长潜能,长期持有应可获利。

这是十年来股市第一次浮现投资机会,大马股票交易所正在发动“全民拥股”运动,中产阶级何不多加注意,向这方面寻找投资机会,也许有助于摆脱“困境”。

相关新闻:

中产需“关注”非“照顾”(上篇)/冷眼

反应

 

财经新闻

【视频】过关斩将·专栏成大卖点 冷眼创股市分析先河

【百年书刊人物访】系列3

著名股票基本面大师兼《南洋商报》前总编辑冯时能(冷眼)

著名股票基本面大师兼《南洋商报》前总编辑冯时能(冷眼)掀起了媒体股市分析的路线,并通过华文报传递健康的股市投资文化,而这位基本面大师是如何与《南洋商报》结缘?

他又是如何开始撰写股票专栏?一切得追溯回半世纪前的一场千人“选拔赛”……

约60年前,全国上千人申请《南洋商报》的新闻班,最终只有300人获准进入第二圈的笔试,并再从笔试成绩中选出最后10位人选进入新闻班,而通过一系列严格考验的其中一人,就是冯时能。

那时马新分家,《南洋商报》一分为二,而大马的《南洋商报》需要大量编采部人员,因此开办新闻培训班来招揽生力军。

尽管求才若渴,但当时《南洋商报》的招生可说是相当高标,上千人申请,却只录取10人,而“冷眼”就是精挑细选的其中一人。

之后,“冷眼”开始修读新闻班,并在毕业后加入《南洋商报》。

搭上新经济列车

当时在怡保服务的他清楚知道自己必须有一门专业才能脱颖而出,恰巧我国当时正推行新经济政策,而要更深入全面地分析这政策,就得掌握股市的运作。

“新经济政策当初的目的是改善友族的经济地位,但这背后原因关系到英殖民政策及股市操纵,因此我开始大量阅读分析股市,甚至每晚都会阅读公司年报。”

成为这方面的专才后,“冷眼”认为自己或许可以书写成文,让华商可从中受惠,于是抱着试水温的态度开始写股市专栏,结果反应出奇的好,其中发行部更透露,每逢周五专栏出街时,总有不少人排队等着买一份《南洋商报》回家。

就这样,“冷眼”开启了华文报分析股市的专栏,引起了许多关注,也帮助了不少华裔,同时还为本报开创了一大卖点。

引领投资者关注基本面

不得不提,“冷眼”当年的股市分析专栏不仅开创了中文报先河,更解决了当时中文读者难以阅读英文年报和股市分析的窘境。

“基本面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当时中文市场没有人撰写,而我弥补了这个真空。”

那,为何其专栏会使用“冷眼”这个笔名呢?他揭晓道,原来这是在提醒自己与读者必须冷静分析,而他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得以“冷眼旁观”的姿态下笔,不受任何利益单位左右笔调的客观性。另外,他也希望读者能冷静观察及分析整个股市。

遇风波扛重责

由于当年的杰出表现,“冷眼”不断升职,并于1992年出任《南洋商报》总编辑。期间,他曾多次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

有一次,某编辑转载外媒一张邮票般大小的漫画,但因为内容涉及宗教敏感性,因此他一人扛下所有责任。又一次,因为某则广告出现了阿拉伯文字,他也因此遭问话。

正因为他当初默默地扛完所有责任,《南洋商报》才得以在那个还需要每年申请执照的年代,免去被吊销执照的厄运。

如今,“冷眼”早已退休,看着《南洋商报》顺利进入100周年,他自觉当年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提倡健康投资文化

尽管已从新闻线上退下来,然而“冷眼”仍不时在本报提供股市相关的讯息,与读者分享健康的投资心得。他也曾先后出版股票投资相关丛书及举办分享会,吸引上千读者前来聆听,全场爆满,堪称华文报界极为罕见的盛况。

更重要的是, 他也一直通过其文字分享,提倡健康的投资股票文化。这也是为何,每每有人利用其名义开课或试图进行股票操纵时,他不仅第一时间出来澄清,更多时候,他对此痛心疾首。

“南洋人”情深义重

回首在《南洋商报》这30年,他心存感激,因为本报让他有机会发挥所长,同时也提供平台让他推广健康的股市投资理念。在访问期间,他更不时称自己是“南洋人”,尽显对本报情深义重。

也因为他的用心,《南洋商报》的财经内容得以在一众华文报中显得极具权威性与公信力,而本报的财经路线也能走得更稳健及迈向卓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