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再生能源股本回酬见高低/翁诗进

据估计,我国约有3万兆瓦供电设施,其中81%由天然气、煤炭和柴油供电。其余19%由再生能源供电。

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已开始扩展再生能源业务,即太阳能、水力发电、生物发电,以政府电力回购计划的特许权赚取长远收入。



什么原因使到这些上市公司,跻身于或另设部门投资再生能源?主要目的是以具有稳定性的长远特许收入,对冲其他较高回酬但风险也高的业务收入。

每类再生能源提供不同的回报率。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分享透过公开信息所分析出来的各类再生能源在我国的回酬率。

首先,行业里有几个业务模式,即:

1.再生能源发电厂业主

2.负责建立再生能源发电厂的承包商(EPCC)



3.并购再生能源发电厂的承包商和业主

再生能源发电厂业主的收入,是通过销售发电厂所生产的电能给国家能源(TENAGA,5347,主板贸服股)和沙巴电力私人有限公司,收入的多寡,是根据发电厂的规模和回购价。

每个发电厂的利润,将在开始运作后的实现,永续性有赖于太阳能光伏和微型水电为期21年之久的再生能源购电协议(REPPA),而沼气和生物能源是16年之久。

融资周期短

EPCC承包商的收入,是来自建筑和启动再生能源发电厂,收入的多寡是基于承包项目的基础上。

利润将在每个项目在一到三年内完成后实现。其永续性有赖于未来获得更多承包项目的能力。

然而,这种业务模式的好处是融资周期短,因为EPCC承包商通常在项目完成后就获得付款。

各类再生能源回报率的比较:生物能源居高,但这较新的科技必有它的风险。

简而言之,发电厂容量越大就产生越多的电力,相应的就有较高的年收入。我们可通过以年产量乘以其回购价来推选年收入。

根据在回购计划,每类再生能源的回购价都不同。

太阳能光伏的回购价(基于小规模太阳能光伏实施,而不是大规模实施)最高,其次是沼气和生物能源,微型水电最低。

这可能是补偿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投资者,因为其发电厂一天里能发电的时间较少,只有白天那几个小时。虽然沼气生物能源和微型水电的回购价较低,但能够发电一整天,合计来发电量较多。

生物能源最快回本

上表显示平均每兆瓦的年收入。

生物能源产生最高的收入,其次是微型水电,最后是太阳能光伏。

然而,生物能源的收入,是基于假设评估计算的,尚未有像太阳能光伏和微型水电这种比生物能源技术已经存在多年的技术记录。

投资太阳能光伏和微型水电可得稳定的收入,但在贷款期内难有净现金流。

I)下表我们可以看出,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微型水电项目的平均投资回收期约为9年。因此,如果项目是由债务融资,我们就不能指望在贷款偿还期内贡献多大的净现金流。

II)根据分析,我们注意到沼气和生物能源的投资回收期是最快的。

支付溢价涉足再生能源的上市公司

创合集团2700万买丹州能源公司

创合集团(PASUKGB,0177,创业板)的核心业务,是为特定行业和土建工程承包工程(包括设计、系统集成、安装、施工、测试及机电工程的调测),通过收购一家再生能源公司,获得在吉兰丹Sungai Rek微型水电的业主,年度容量2.8兆瓦(3.2兆瓦装机容量)。

整个交易的总收购价约2700万令吉,通过私下配售和附加股筹资,估计约每兆瓦约1000万令吉,比起新发电厂,收购价相当高。

直接购买而不是自己建造,也许是因为可提供即时且快速进入再生能源领域,因为据知,签订购电协议需相当长时间。

成荣集团参与彭亨太阳能发电

成荣集团(MUDAJYA,5085,主板消费产品股)核心业务,是设计、采购、施工和调试(EPCC)、物业管理和生产交易,通过收购再生能源公司,获得彭亨Gebeng的1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购电协议。

总收购价是1500万令吉,获得该发电公司的60%股权,相等于每兆瓦250万令吉的溢价,但须注意,该购电协议是在太阳能光伏回购价还很高的几年前签订的,仍然是一个有利可图的项目。


财务战略如何影响股本回酬?

在我看来,企业对再生能源项目的融资方法,将有以下所示的财务回报情况:

1.如果上市公司投资再生能源的首要目的,是获得未来稳定收入和利润,他们就很可能会以私下配售或附加股来融资。这将贡献总收入、利润和现金流。但是股票会被稀释,意味着股价也可能下跌。

2.如果上市公司投资再生能源的首要目的,是尽量提高股本回酬率,那就应当最大化债务融资。基本上,这上市公司就应最大化发电厂收入与其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相差。

结论

既然任何上市公司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股东价值,我就预见以下的结论:

1.更多上市公司将尝试投资沼气或生物能源,因为它提供相对于太阳能光伏和微型水电更高的回酬。

2.这行业的趋势是越来越多公司,累积再生能源的规模和数量,以便能够使用回教债券和普通债券融资,最大化股票回报率。

智民解股/翁诗进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东盟推动碳税 脱碳目标难遂

报道:笔锋

东南亚高度依赖石化燃料发电,经济和工业快速发展也推高了能源需求,增加了脱碳难度。

近年,环境、社会和监管(ESG)概念在全球企业界日渐普及,而作为环保部分的减碳或脱碳也是当中的重点。随着全球气候变迁加剧,东南亚多国正在考虑引进碳税,以鼓励企业脱碳并加强竞争力。

泰国内阁于1月底批准了一项碳税,并于3月生效。生产汽油和航空燃料等石油产品的公司在装运时每排放1公吨二氧化碳将被征收200泰铢(约26.44令吉)的碳税。

泰国政府表示,碳税暂时将取代一些现有的商品税,因此企业和消费者的负担并不会增加,但预计未来税率将会提高,以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

马来西亚计划在2026年对钢铁和能源产业征收碳税,具体税率等细节尚未确定。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去年10月提呈财政预算案时表示,这笔收入将用于资助环境领域的技术开发。

印尼则可能最快于今年开征碳税。2021年,印尼政府颁布了一项法律,对每公吨碳排放征收3万印尼盾(约8.15令吉)的碳税,但该法律的实施一再被推迟。

碳税通常是指对使用石油和煤炭等石化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征收的税,各国的计算方法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透过要求企业或个人征纳关税来鼓励保护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

獅城东南亚首开征

芬兰于1990年开征全球第一个碳税,此后这种做法推广至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已开发国家,但迄今仍很少发展中国家引进此税项,新加坡是唯一开征碳税的东南亚国家,该国于2019年推出碳税,目前的税率为每公吨25新币(约83.15令吉),目标是到2030年时增至每公吨50至80新币(约166.29至266.06令吉)。

东盟十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4.9%,以国家或地区计算,排名世界第6。据称,东盟是世界上最容易受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地区之一。

世界银行估计,每100年自然灾害对东盟地区造成180亿美元(约800亿令吉)的损失,相当于该区国内总产值的1%。

东南亚脱碳面临挑战

但东南亚脱碳面临许多挑战,因为当地高度依赖石化燃料发电。经济和工业快速发展也推高了东南亚的能源需求,增加了脱碳的难度。

国际能源总署在去年10月发布的报告中估计,到2035年东南亚的能源需求增幅将位居全球第2,仅次于印度,预计到2050年东南亚的能源需求将超越欧盟。

因此,东南亚各国必须加速能源转型,推动再生能源发展,以达成脱碳目标。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