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产需“关注”非“照顾”(上篇)/冷眼

《南洋商报》11月20日的社论“中产阶级的困境”是一篇很棒的社论,我说“很棒”,是因为它尽了报纸“为民喉舌”,最低限度是做到了“为中产阶级喉舌”的责任。



社会担心我国如日本代表社会富裕与安定的中产阶级,如今正在快速消失,其中大部分向下沉沦为中下阶级,这将直接导致各国从倒U型社会,转变为M型社会,而且,往往收入阶层下坠的速度与危机不断加深,情况令人担忧。”

“所以,社论还请政府一并关注作为国家经济发动机的中产阶级的困境。”

这就是婉转地为中产阶级请命了,用心良苦。

根据该社论,大马家庭中位数T20(高收入,占20%)是1万3148令吉,M40(中产阶级,占40%)是6275令吉,B40(低收入阶级,占40%)是3000令吉。

“一并关注”可圈可点



政府在2019的预算案中,照顾低收入家庭多一些,中产阶级“似乎被忽略”了,这是事实。

所以社论“还请一并关注”中产阶级,这“一并”二字用得极为妥当,因为这表示主笔并不介意政府多照顾低收入家庭,但请不要忘记中产阶级啦!这真是写社论的高手。

希盟政府上台第一个预算案,侧重照顾低收入家庭,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希盟是靠低收入阶级的选票才能上台的。

尽管废除消费税(GST)之举是否恰当见仁见智,但无可否认的,GST对低收入阶级的冲击,肯定大于中收入及高收入阶级。

希盟从而捞到足以使他们执政的选票,是不争的事实。

如今,照顾低收入阶级多一些,不是挺合理的吗?

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为3000令吉,在百物腾贵的现况中,3000令吉肯定是捉襟见肘,他们才是真正在“困境”中的人民,政府多照顾他们,是“雪中送炭”,是一个有良心政府应该做的事,是当务之急。

中产阶级是属“富裕与安定”的阶级,如果政府照顾他们多一些,是属“锦上添花”,并非当务之急,最好是“一并”照顾他们,但是政府已被“掏空”了,希盟所接下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心有余而力不足。

首相曾说过“有信心在两年中纠正弊政”,使国家财政重回正轨,所以他说他要做两年的首相,但是,上任后,他发现这个“洞”比他所想像的更大,恐怕两年也填不满。

只好优先照顾弱势社群,如果现在就分心去照顾“富裕与安定”中的中产阶级,这个“洞”不是更难填吗?

安于现状掉入陷阱

我认为“关注”中产阶级的困境是无可厚非,但如果要政府“照顾”是不应该,也没有必要。

我说“不应该”,是因为这将养成中产阶级倚赖政府的劣等心态,有这种心态的民族或阶级不思进取,不容易扭转沦为“M型社会”的“下坠”趋势,无助于中产阶级“突破”。

我说“没有必要”,是一个低收入者能爬上“中产阶级”,达到“富裕”及“安定”的地步,多数具备积极的心态,奋发的精神,有了这种心态和精神,自然会想办法更上一层楼,不必政府的“照顾”。

为什么中产阶级会从U型社会,变为M型社会?我想问题出在中产阶级本身,而不是出在外来的因素(如没有政府照顾)。

因为低收入阶级要跻身于中收入阶级,必然吃过不少苦头,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才能做到。

在这个过程中,“收入者”可能要渡过重重险滩,有时甚至可能没顶,跻身中产阶级等于他已“上岸”。他回首来时路,肯定心有余悸。

中产阶级既然是“富裕与安定”的,他处在“安乐窝”中,他放松心态与精神,享受这种安逸的生活,在低收入时的积极心态和奋发精神,已被安逸及安定的生活所侵蚀,最后消失殆尽,这就是中产阶级“快速消失”,“向下沉沦为中下层阶级”的原因。

没有奋斗精神的,无论是个人或民族,都是无可救药的,政府也无能为力。

中产阶级中人,多数安于现状,没有了冒险的精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意料中事。

反应

 

财经新闻

【视频】过关斩将·专栏成大卖点 冷眼创股市分析先河

【百年书刊人物访】系列3

著名股票基本面大师兼《南洋商报》前总编辑冯时能(冷眼)

著名股票基本面大师兼《南洋商报》前总编辑冯时能(冷眼)掀起了媒体股市分析的路线,并通过华文报传递健康的股市投资文化,而这位基本面大师是如何与《南洋商报》结缘?

他又是如何开始撰写股票专栏?一切得追溯回半世纪前的一场千人“选拔赛”……

约60年前,全国上千人申请《南洋商报》的新闻班,最终只有300人获准进入第二圈的笔试,并再从笔试成绩中选出最后10位人选进入新闻班,而通过一系列严格考验的其中一人,就是冯时能。

那时马新分家,《南洋商报》一分为二,而大马的《南洋商报》需要大量编采部人员,因此开办新闻培训班来招揽生力军。

尽管求才若渴,但当时《南洋商报》的招生可说是相当高标,上千人申请,却只录取10人,而“冷眼”就是精挑细选的其中一人。

之后,“冷眼”开始修读新闻班,并在毕业后加入《南洋商报》。

搭上新经济列车

当时在怡保服务的他清楚知道自己必须有一门专业才能脱颖而出,恰巧我国当时正推行新经济政策,而要更深入全面地分析这政策,就得掌握股市的运作。

“新经济政策当初的目的是改善友族的经济地位,但这背后原因关系到英殖民政策及股市操纵,因此我开始大量阅读分析股市,甚至每晚都会阅读公司年报。”

成为这方面的专才后,“冷眼”认为自己或许可以书写成文,让华商可从中受惠,于是抱着试水温的态度开始写股市专栏,结果反应出奇的好,其中发行部更透露,每逢周五专栏出街时,总有不少人排队等着买一份《南洋商报》回家。

就这样,“冷眼”开启了华文报分析股市的专栏,引起了许多关注,也帮助了不少华裔,同时还为本报开创了一大卖点。

引领投资者关注基本面

不得不提,“冷眼”当年的股市分析专栏不仅开创了中文报先河,更解决了当时中文读者难以阅读英文年报和股市分析的窘境。

“基本面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当时中文市场没有人撰写,而我弥补了这个真空。”

那,为何其专栏会使用“冷眼”这个笔名呢?他揭晓道,原来这是在提醒自己与读者必须冷静分析,而他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得以“冷眼旁观”的姿态下笔,不受任何利益单位左右笔调的客观性。另外,他也希望读者能冷静观察及分析整个股市。

遇风波扛重责

由于当年的杰出表现,“冷眼”不断升职,并于1992年出任《南洋商报》总编辑。期间,他曾多次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

有一次,某编辑转载外媒一张邮票般大小的漫画,但因为内容涉及宗教敏感性,因此他一人扛下所有责任。又一次,因为某则广告出现了阿拉伯文字,他也因此遭问话。

正因为他当初默默地扛完所有责任,《南洋商报》才得以在那个还需要每年申请执照的年代,免去被吊销执照的厄运。

如今,“冷眼”早已退休,看着《南洋商报》顺利进入100周年,他自觉当年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提倡健康投资文化

尽管已从新闻线上退下来,然而“冷眼”仍不时在本报提供股市相关的讯息,与读者分享健康的投资心得。他也曾先后出版股票投资相关丛书及举办分享会,吸引上千读者前来聆听,全场爆满,堪称华文报界极为罕见的盛况。

更重要的是, 他也一直通过其文字分享,提倡健康的投资股票文化。这也是为何,每每有人利用其名义开课或试图进行股票操纵时,他不仅第一时间出来澄清,更多时候,他对此痛心疾首。

“南洋人”情深义重

回首在《南洋商报》这30年,他心存感激,因为本报让他有机会发挥所长,同时也提供平台让他推广健康的股市投资理念。在访问期间,他更不时称自己是“南洋人”,尽显对本报情深义重。

也因为他的用心,《南洋商报》的财经内容得以在一众华文报中显得极具权威性与公信力,而本报的财经路线也能走得更稳健及迈向卓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