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独家】冷眼:盈利增加股价走高
找“有两个引擎的股票”

大马股市基本面大师冷眼,在周一特意拨冗拜访《南洋商报》。在担任本报的总编辑之前,冷眼曾是经济组主任,即使退休多年仍心系经济组,并执意要在新书上逐一签名,赠送给每一位经济组记者。除了谈及出书时的趣事,期间,冷眼也不忘与经济组记者交流,更坦言“一日南洋人,终生南洋人”,并且赞扬记者努力奋发的工作精神。 后排左起为经济组主编夏国文及助理主编伍咏敏。右起为经济记者刘颖欣、吕抒玲及叶慈喜。

冷眼认为,股票赚钱必须靠两部引擎。第一部引擎是公司的盈利增加,而第二部引擎是整体股市上升带动股价走高。

他把以上说法,套入股市3种股票类型(亏本股、盈利保持股、增长股)。



冷眼说:“如果该公司没赚钱,这类亏本股好比没有引擎的滑翔机;如果公司有盈利,基础好,可是盈利没有增长,不能够创造价值,只能靠股市上升推动股价的公司,属于只拥有一部引擎的飞机。”

“而第3种公司是盈利有所增长,股市又同时走高,就等同于双引擎的喷射机,这种股肯定赚钱。”

“很不幸的是,马银行(MAYBANK,1155,主板金融股)、森那美(SIME,4197,主板贸服股)和IOI集团(IOICORP,1961,主板种植股),这类股票是只有一部引擎的飞机,不值得买进。”

“反观嘉登(GADANG,9261,主板建筑股),纵然今年股市不明朗,可是业绩表现很好,只靠一部引擎就使股价上扬,如果现在是牛市,一定不得了。

“所以投资者不能只衡量公司的规模,因为规模大或小不会直接影响股价,反而是找出公司的‘引擎’数量。”



但是他补充,以上单引擎公司,不是不能买入,而是必须等到股价便宜,本益比低于10倍,在8倍左右才可买入。

“如果成长股的本益比在高位,仍可考虑买入,因为公司未来高盈利会将本益比拉低。”

避开产业油气银行股

采用由上而下的投资策略,观察经济状况,接着选择适合投资行业,再从中选出“心水股”。然而,不管是选股还是选行业,都是很深的学问,冷眼用一句谚语道出其中重要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形容在无米的厨房,就算是拥有十八般厨艺的好媳妇,也煮不出一道像样的菜色。”

他说,如果该行业正走下坡或没有复苏迹象,还是避而远之为好。当记者询及目前经济状况,最应该避开哪个领域?冷眼直接点出,是房地产行业、油气业和银行业。

“避开房地产行业的原因是,多数人的收入跟不上产业价值的上涨,在没有家人的支助下,年轻人多数买不起房子,可是房子却一再增加,将来可能出现供需失衡的情况。”

至于油气行业,他认为该行业在未来可能过时或被取代,短期来看也不会回弹,全世界开始出现迹象如:汽车用电力或生物燃油驱动、太阳能发电和原油价低弱成新常态,都是他回避油气行业的原因。

此外,冷眼补充:“经济增长缓慢,原油价格低迷,油气公司的盈利受到影响,但是借贷却不会因此减少,所以财务状况不健全的公司,已开始出现坏账问题,并拖累银行业。

“这个坏账问题现在只是一个开端,我建议短期内不要碰银行股,因为股价还未到底。”

另一方面,他提到油棕股,前途还是很好,只是短期内会有很多因素困扰油棕价格。

他说:“棕油领域短期内面对劳工不足和成本上升的问题。但长期来说,前景还是很好,因为棕油很难被取代、食用油的地位与其他用途逐年增加、油棕树寿命长、产量稳定和较少虫害问题。”

修正2投资观点:
1.现金流比债务重要

:以往冷眼很关注债务问题,会避开欠债累累的公司。不过,现在不同了,反而以现金流为投资标准之一。

“现金流才是决定一家公司是否面对倒闭风险的关键,而不是债务。”

而他投资在亚洲航空(AIRASIA,5099,主板贸服股),就是最佳的证明。

亚航截至今年6月30日总债务为107亿令吉,换做是以前的他,肯定不会碰这只股。

他说,虽然亚航债务庞大,但卖机票收现金,加上业务有增长,这意味着收到的钱足以还债。由此可见,债务高不代表公司不好,反而现金流才是关键。

2.资产净值非关键指标

:一家公司的净有形资产价值,曾经是冷眼的投资标准之一,但现在不再是关键指标,因为他发现这和股价没有关联。

“导致股价上升的是公司盈利,而非净有形资产。”

以雀巢(NESTLE,4707,主板消费产品股)为例,根据计算,该股截至今年9月30日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介于2.91令吉,但上周三(26日)的闭市价却达78.40令吉,这直接反映出股价和净有形资产价值没有直接关系。

他指出,现在有很多净有形资产价值处于高水平的公司,股价却很低。

“这是因为即使净有形资产价值很高,但公司也不能够分给投资者,所以对于股价上升没有帮助。”

他补充,他注重盈利和股息,因这才是促进投资价值的关键。

针对在网上流传冷眼之前发布的多篇分享集文章,他呼吁,他已经修正投资观点,希望读者留意他投资观点的转变。

冷眼心水股
TUNE保障(TUNEPRO,5230,主板金融股)

·TUNE保障有良好的商业模式,相信该股会跟着亚洲航空(AIRASIA,5099,主板贸服股)一起增长。目前,Tune保险提供网上旅游保障产品给姐妹公司亚洲航空(AIRASIA,5099,主板贸服股),并与宿务太平洋航空(Cebu Pacific)和阿拉伯航空集团(Air Arabia Group)合作,业务版图扩展至超过30个国家,包括中东、北非和欧盟国家。

马面粉(MFLOUR,3662,主板消费产品股)

·在大马、印尼和越南有业务的马面粉,很有增长潜能,长期而言,是一家很好的企业。该公司过去两年表现欠佳,主要是因为印尼业务刚开始投入生产而蒙亏。不过,目前有迹象显示,该公司今年会达到收支平衡,而且印尼拥有庞大人口,未来发展潜能大。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趋向对马面粉有利。今年,政府取消补贴25公斤装面粉之后,接下来预计会慢慢取消所有面粉补贴。届时,面粉厂将跟随小麦价格起落,维持一定的盈利赚幅,让盈利稳健上升。同时,马面粉厂向霹雳州农业发展机构(SADC)租用2块约664.96英亩土地,以设立综合家禽养殖场,将会有所增长。此外,该公司在巴西古当(Pasir Gudang)的面粉厂,未来将会带来贡献。

反应

 

财经新闻

【视频】过关斩将·专栏成大卖点 冷眼创股市分析先河

【百年书刊人物访】系列3

著名股票基本面大师兼《南洋商报》前总编辑冯时能(冷眼)

著名股票基本面大师兼《南洋商报》前总编辑冯时能(冷眼)掀起了媒体股市分析的路线,并通过华文报传递健康的股市投资文化,而这位基本面大师是如何与《南洋商报》结缘?

他又是如何开始撰写股票专栏?一切得追溯回半世纪前的一场千人“选拔赛”……

约60年前,全国上千人申请《南洋商报》的新闻班,最终只有300人获准进入第二圈的笔试,并再从笔试成绩中选出最后10位人选进入新闻班,而通过一系列严格考验的其中一人,就是冯时能。

那时马新分家,《南洋商报》一分为二,而大马的《南洋商报》需要大量编采部人员,因此开办新闻培训班来招揽生力军。

尽管求才若渴,但当时《南洋商报》的招生可说是相当高标,上千人申请,却只录取10人,而“冷眼”就是精挑细选的其中一人。

之后,“冷眼”开始修读新闻班,并在毕业后加入《南洋商报》。

搭上新经济列车

当时在怡保服务的他清楚知道自己必须有一门专业才能脱颖而出,恰巧我国当时正推行新经济政策,而要更深入全面地分析这政策,就得掌握股市的运作。

“新经济政策当初的目的是改善友族的经济地位,但这背后原因关系到英殖民政策及股市操纵,因此我开始大量阅读分析股市,甚至每晚都会阅读公司年报。”

成为这方面的专才后,“冷眼”认为自己或许可以书写成文,让华商可从中受惠,于是抱着试水温的态度开始写股市专栏,结果反应出奇的好,其中发行部更透露,每逢周五专栏出街时,总有不少人排队等着买一份《南洋商报》回家。

就这样,“冷眼”开启了华文报分析股市的专栏,引起了许多关注,也帮助了不少华裔,同时还为本报开创了一大卖点。

引领投资者关注基本面

不得不提,“冷眼”当年的股市分析专栏不仅开创了中文报先河,更解决了当时中文读者难以阅读英文年报和股市分析的窘境。

“基本面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当时中文市场没有人撰写,而我弥补了这个真空。”

那,为何其专栏会使用“冷眼”这个笔名呢?他揭晓道,原来这是在提醒自己与读者必须冷静分析,而他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得以“冷眼旁观”的姿态下笔,不受任何利益单位左右笔调的客观性。另外,他也希望读者能冷静观察及分析整个股市。

遇风波扛重责

由于当年的杰出表现,“冷眼”不断升职,并于1992年出任《南洋商报》总编辑。期间,他曾多次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

有一次,某编辑转载外媒一张邮票般大小的漫画,但因为内容涉及宗教敏感性,因此他一人扛下所有责任。又一次,因为某则广告出现了阿拉伯文字,他也因此遭问话。

正因为他当初默默地扛完所有责任,《南洋商报》才得以在那个还需要每年申请执照的年代,免去被吊销执照的厄运。

如今,“冷眼”早已退休,看着《南洋商报》顺利进入100周年,他自觉当年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提倡健康投资文化

尽管已从新闻线上退下来,然而“冷眼”仍不时在本报提供股市相关的讯息,与读者分享健康的投资心得。他也曾先后出版股票投资相关丛书及举办分享会,吸引上千读者前来聆听,全场爆满,堪称华文报界极为罕见的盛况。

更重要的是, 他也一直通过其文字分享,提倡健康的投资股票文化。这也是为何,每每有人利用其名义开课或试图进行股票操纵时,他不仅第一时间出来澄清,更多时候,他对此痛心疾首。

“南洋人”情深义重

回首在《南洋商报》这30年,他心存感激,因为本报让他有机会发挥所长,同时也提供平台让他推广健康的股市投资理念。在访问期间,他更不时称自己是“南洋人”,尽显对本报情深义重。

也因为他的用心,《南洋商报》的财经内容得以在一众华文报中显得极具权威性与公信力,而本报的财经路线也能走得更稳健及迈向卓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