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原料价“涨”声不断 消费者吃不起

报道:林秀芳
(吉隆坡25日讯)我国主食类原料价格近年“涨”声四起,尽管蔬菜价格开始下滑,相信这波涨价浪潮在短期内仍难于消退,接下来还会涨,餐馆和贩商更一早已感受到消费者越来越“吃不起”的窘境。
大马统计局昨天公布最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俗称通胀率)显示,我国2月份通胀率仍降不下来,按年增长3.7%,主要归因于餐厅和酒店涨价7.4%,以及食品和非酒精类饮品涨价7.0%。
《南洋商报》探析,有关“涨”声仍未停息,当中近期再有进口碎米缺货现象,以致本地米粉商料在开斋节后,酝酿下一波涨价潮。

洪祖殿
开斋节后米粉或再涨价
马来西亚米粉厂商总会总会长拿督洪祖殿透露,米粉从去年至今只调涨过一起售价,即每公斤30仙涨幅,从原本每公斤4令吉80仙的售价,调高至每公斤5令吉10仙。
“这次再度酝酿涨价的原因是进口碎米缺货,加上进口价格也从过去的每吨1700令吉提高至每吨2250令吉,即与目前本地大米售价相等,为此,在成本高企之下,厂商商议开斋节之后,被迫进行调整。”
询及会否引起市场反弹时,洪祖殿表示,有关涨幅主要抵消成本抬高幅度,对一般家庭影响仍不大,即每公斤只加价30仙而已。
他针对采用本地大米取代进口碎米的做法回应说,这无助降低成本,因为现在最大问题是碎米缺货所致,就算改换本地大米,不仅无助改变成本,甚至有抢本地大米供应的现象。

潘国全
民众少外食 餐饮生意减
尽管疫情已过去,惟雪隆商贩平日生意额却有减无增,少了3、4成,连周末最佳聚餐时段的生意也下降了2成。
因此雪隆贩商公会联合会投诉组主任潘国全表示,别说往后“吃不起”,现在市民就已明显吃不消而减少外出用餐。
“目前餐馆生意额实际只恢复至疫前的65%至70%而已,当中,打工族尤其明显减少外出用餐,周末家庭聚餐也出现减少情况。
“普通家庭主妇最了解白米、食用油、面食类等价格的涨幅,即大略调整价至少介于20%至25%之间,以致大家都被迫勒紧腰带生活。”
他指出,这些商品只有看涨,似乎没有走回头路的现象,比如10公斤的白米价格,过去售价为20至30令吉不等,现在都涨4至5令吉或20%之间,同等,5公斤食用油之前为20多令吉,现在至少30令吉以上,视品牌而定。
原料价飙升 面食跟着涨
由于受到早前小麦价格飙升影响,导致该原料成品如面包、黄面等价格,在过去1年出现数次的调整价格现象。
据探析,黄面在过去一年来甚至经历多次的调整,主要原因也是受到食用油和面粉原料上涨推高所致,不过,目前市场预计有关产品暂时不会再被调高。
国内主要面包品牌如Massimo和Gardenia售价也在过去1年调整,以致普通白面包(400克)售价从原本2令吉30仙至2令吉40仙之间,调整至今的2令吉80仙。
小麦胚芽面包(400克)也从2令吉50仙之间的售价,提高至3令吉;全麦面包(420克)从3令吉40仙,提高至4令吉10仙,面包售价涨幅大约介于50仙之间。
立法减过度活跃症隐患 美禁零食添人工色素

一名男子在纽约一家超市采购食品。 (美联社)
(华盛顿13日讯)美国近年有10多个州为大众尤其是孩童的健康着想,对常见于糖果、零食、饮料等的人工合成色素等化学添加剂作不同程度的使用禁制,减少出现过度活跃症等隐患。
加州2023年起针对学童膳食已禁止使用色素溴化植物油(BVO)、溴酸钾(Potassium Bromate)、对羟基苯甲酸丙酯(propylparaben)等10种色素和添加剂,当中“赤藓红”(Red Dye 3)等4种更是全州食物禁用。
西弗吉尼亚州议会5日通过的法案被视为至今最严厉之一,如果州长签署落实,所有公立学校的饮食今年8月1日起禁用7款在糖果、小食等常见的人造色素和防腐剂,到2028年全州禁用。俄克拉荷马州则于本月初提出禁用21种合成色素、添加剂的类似法案。
公共卫生卫生关注人士指许多食物添加剂都是石油合成物,研究显示它们会扰乱内分泌系统,亦会导致儿童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等问题,某些添加剂甚至有致癌风险,因此多年来倡议禁用食物添加剂。不过,食物业指那些添加剂“有害”的论证不充分,规管法例将使食品价格上升。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