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密集·打工族或难“消化” 零售业机遇挑战并存

佳节一向是购物狂欢的黄金时期,图为消费者在吉隆坡一家购物中心内的圣诞装饰前拍照留念,以庆祝即将来临的圣诞节。
报道:林秀芳
(吉隆坡22日讯)经济前景不明朗,加上年终佳节与学校假期的接连到来,零售业界担忧工薪族可能难以平衡薪金储备与频繁的节庆消费,从而对整体销售表现带来压力。
佳节是购物狂欢的黄金时期,然而,从今年底到明年初,大马人将迎来一系列密集的节庆活动,包括圣诞节、元旦和华人农历新年,随后是3月的斋戒月及4月的开斋节。这一连串的节庆筹备预计将为国内零售业带来双重考验与潜在机遇。

林跶镪
大马零售商协会(MRA)主席拿督林跶镪指出,在步入一个从今年11月延续至2025年4月的漫长节庆筹备期,既为零售业带来发展契机,同时也伴随一定阻力。
“节庆之间的间隔时间过于紧密,难免为零售商在旺季带来不小的挑战。”
他接受《星报》采访时直言,这种“压缩”的年度节庆安排,给零售商和消费者都带来后勤和财务挑战。
“当中,工薪族可能无法积累足够的可支配收入来充分参与每个节日活动。对于零售商而言,如果节庆期间的销售可延伸至全年,将让该领域更具永续性,也更容易为客户提供服务。
“如果你回顾2019年之前的旅游数据,即冠病疫情爆发前的好几个年头,我们都未能恢复到当时的水平。”
他呼吁政府开展更多旅游活动,以吸引国际游客到来。

陈棋雄
陈棋雄:节庆多是双刃剑
大马中小企业公会总会长陈棋雄表示,节庆期间通常能促进业务发展,尤其零售和食品饮料行业的销售一般会大幅增长。
然而,他补充道,今年及随后一段时间的经济减速似乎更明显且持久,企业的增长速度可能低于预期。
“这是常见的周期——企业在节庆季增长显著,但随后经历减速。然而,今年的需求预计将特别具挑战性。
“节庆期间,零售商和餐饮业通常会迎来消费高峰,但这些活动今年仍未完全复苏,以致让他们面临艰难的经营困境。”
他强调,农历新年和开斋节等连续节庆可谓双刃剑,虽然节日带来现金流增加的前景,但也伴随着库存和需求规划的挑战。
“在如此密集的节庆期间,需求的不确定性常常让企业为库存水平感到担忧。”
陈棋雄表示,中小企业的收入仍主要依赖国内消费者而非游客,供应链也会间接受益于这些活动的增加。
“若对比今年与去年的购买力,今年消费者支出明显放缓。”
他预计,节庆期间,服装零售、餐饮和酒店业可能会受益最多,因为消费者通常会花钱购买新衣服和佳节食品等必需品。此外,酒店业也因国内外游客的旅行活动而增加。

方志民
方志民:杂货商灵活应对
马来西亚杂货商总会总会长方志民表示,杂货商通常会采用针对性促销方案来推广节庆产品,因此他们较少面对节庆密集期间的经营压力。
他接受《南洋商报》采访时指出,尽管节庆密集期并非首次出现,但城乡零售商面对的挑战有所不同,特别是不同规模的商家有着各自的经营困境。
“此外,许多传统杂货商也已不再销售礼篮业务,因此在应对节庆产品的销售时更加灵活,不会受到包装和库存的制约。”
他补充道,乡村地区的杂货商经营更具针对性。例如,华人商家专注于农历新年产品,而马来商家则聚焦于斋戒月和开斋节的特定商品,这种做法使他们不至于因节庆密集而承受太大的压力。
方志民还强调,对于城区的零售商来说,销售节庆产品需要进行充分的统计和预算,以避免货物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我国是多元种族的国家,各族的节庆产品各不相同,因此在处理连续节庆的货物时,需要因应不同的市场需求,无法统一对待。”
他举例说,华人偏好鲍鱼罐头等产品,而马来人则有开斋节的特定需求,如中东蜜枣等,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节庆购买力的变化,方志民坦言,目前尚难预测,尤其是农历新年的产品通常会在节庆临近时才热销。
他以2023年为例,表示全国各地的杂货商业绩普遍增长,因此很难判断经济不景气是否会促使更多小商店的营运有所增长。
“现在已没有过去抢货的现象,而且,一些消费者为了避免大量购买而会选择到附近的杂货店进行精明消费,这样既节省了油费,又避免了过度购物。”

下半年销售参差不齐
大马零售商协会(MRA)和零售连锁协会(MRCA)报告显示,今年下半年零售销售表现参差不齐,尽管通胀率保持在1.9%。
餐饮与住宿服务以及个人护理行业增幅最大,分别为3.3%和3.2%。但服装与鞋类行业则萎缩0.2%。
百货商店与超市次领域第三季度销售增长6.7%,但百货商店次领域下滑4.7%。时尚与配饰次领域增长5.7%,而儿童与婴儿用品下降2.0%。药店增长6.3%,但个人护理仅增长4.7%,远低于预期的23.5%。
至于家具、家居装修和电气电子产品次领域则连续3季下降3.3%,其他专业商店次领域大跌5.5%。
不过,受到2024年大马年终大促销和公务员计划加薪的推动,该调查预计年底购物流量将与2023年水平持平。
调查还表示,食品和消费者服务价格上涨可能会对消费者支出趋势构成挑战。
【柔新经济特区特辑】通关更快·消费更高 柔夜经济崛起

柔新经济特区的设立将对柔佛零售业带来各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联系的深化、人口流动的增加以及消费力的提升。
随着特区的启动,柔佛与新加坡之间的经济互动将更加紧密,为零售行业创造更多机遇。
在柔新经济合作下,通关效率将提升,新柔长堤与马新第二通道升级使跨境更顺畅,而高铁建设与自动通关优化等举措,也将进一步便利跨境消费。
大马购物中心协会(PPK)副会长林育利在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表示,若“无感通关”机制成功落实,或马新高铁如期建成,柔佛将成为新加坡居民理想的短途购物与周末消费目的地。
“尤其短时、高频消费意愿将大幅增长,进一步带动周期性消费与夜间经济的发展。”
受马币兑新币汇率优势推动,大量新加坡消费者将前往柔佛消费,尤其是在餐饮、超市、家具及大宗商品等领域,进一步推动当地零售市场的繁荣。
再者,国际资本的注入和产业升级将为柔佛零售业注入新动力。随着人口红利的释放,零售生态将得到进一步优化,推动传统零售向体验经济和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发展。
“此外,任何促进马新互联互通的政府间合作(G2G)项目,都将成为马新共同挖掘东盟6亿人口市场潜力的重要平台。”

“面对即将到来的跨境消费潮,柔佛零售商必须主动调整策略。”——林育利
商圈迎转型良机
尽管柔新经济特区的启动初期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地理优势突出的购物中心,若能及早适应市场需求,并积极升级服务设施,将有更大机会率先受惠,抢占市场先机。
特别是位于主要交通枢纽区域,如新山中央车站(JB Sentral)、武吉查卡(Bukit Chagar)等商场,将因人流集中和交通便利而率先受益。
然而,林育利指出,整体消费热潮的全面爆发仍需依赖基础设施的完善及相关政策的落地。
“购物中心若能提前做好相应的升级优化,便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为了迎接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柔佛的购物中心正积极推进扩张与升级。
林育利说,多个商场已启动短期升级计划,包括增设停车位、建设接驳站、优化退税服务等,以提升购物便利性和吸引跨境消费者。
在长期发展方面,购物中心正向多元化商业综合体模式演进。例如,未来的购物中心将融合医疗、教育及休闲元素,与零售相结合,以增强抗风险能力并延长消费者的停留时间。
跨境消费新趋势
商家乘势而上
柔佛整体物价仅为新加坡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这明显的价格优势将进一步增强对新加坡消费者的吸引力。
林育利提到,事实上,疫情后这一趋势已初现端倪,尤其是在周末及假期期间,柔佛的餐饮、娱乐及大宗消费市场均呈现爆发式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
“相信这个趋势未来将愈发明显。购物中心、零售商家及服务行业若能抓住这一机遇,提供更优质的消费体验,将能在这一增长趋势中占据有利位置。”
面对即将到来的跨境消费潮,他建议柔佛零售商必须主动调整策略,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跨境消费需求,并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跨境消费潮应对策略
1. 建立更友好的跨境服务体系
零售商需建立更为友好的跨境服务体系,以提升新加坡消费者的购物便利性。
例如支持跨境支付、提供多语种导购、提升停车与交通便利性、客服服务等,让消费者感受到更顺畅和亲切的购物体验。
除了锁定新加坡消费者,更应将新加坡视为连接国际游客进入大马的门户,以拓展更广泛的市场。
2. 强化品牌的差异化竞争力
零售商可充分利用大马的独特文化资源与本地特色,打造富有吸引力的在地消费体验。
3. 深化与新加坡及国际品牌合作
零售商应积极深化与新加坡及国际品牌的合作,例如联合开店、品牌联名、共享客流等策略,以拓展更广的市场网络。
4. 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引入人工智能客流预测、智能支付、动态定价等智慧零售技术,不仅能提升营运效率,还能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增强市场竞争力。

国际品牌争相布局
在柔新经济合作的深化下,本地消费者将迎来更丰富的国际品牌选择,同时,新加坡零售商的进入与本地零售业的升级,将推动零售市场形成新的混合业态,进一步塑造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林育利说,近年来已有多个知名品牌展现出布局趋势,例如Mustafa、土司工坊(Toast Box)、Don Don Donki等品牌已经在大马市场建立据点,未来预计将通过合资、直营或快闪店等形式进一步拓展业务。
“同时马新零售市场也呈现双向协同趋势。例如本地企业Macrovalue以4.14亿令吉收购新加坡的Cold Storage及Giant门店。
“这将促使本地零售商在竞争中提升服务质量、品牌定位,并探索更多合作机会。”
消费标准更高
在消费群体层面,柔新经济合作加速柔佛零售市场变革,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偏好日益分化。
林育利指出,对中高收入群体而言,品牌认同感与品质导向将成为购物决策的重要因素,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高端品牌与优质商品。
“而低收入群体则将受益于国际平价品牌的进入,获得更多物美价廉的消费选择。
“整体而言,柔佛消费者的消费标准与服务期望将全面提升。无论是商品的品质、购物体验,还是零售商的服务水平,消费者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零售趋势:智能化与体验式
短期(1至3年)内,柔佛零售市场预计将迎来由新加坡消费者主导的周末消费潮,成为新的常态。
林育利说,同时夜间经济、24小时便利零售与夜市文化将迅速崛起,形成更具活力的消费场景。
“此外,越来越多本地商家将加速数字化转型,进军社交电商与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以更好地捕捉跨境与本地的消费动能。”
再从长期(5年以上)来看,柔佛有潜力发展为新加坡企业在大马的供应链节点与仓储基地,成为区域零售与物流布局的重要一环。
他指出,商场将逐步转向智能化管理、体验式消费与商业综合体模式,以提升整体服务与运营效能。
“同时,可持续零售也将成为主流方向,涵盖绿色建筑设计、环保品牌推广与低碳营运等维度,以符合全球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