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经济学者:利商政策可增就业机会 最低薪制减少赤贫户

报道:宋秀英

(吉隆坡19日讯)经济学者认为,政府把最低薪金制提高至1500令吉,是促使赤贫人士骤减的关键。

政府在疫情期间推出8项刺激经济配套,成功打造许多就业机会,加上发放足够的现金援助,也有助于国民脱离赤贫线。

他们认为,长期而言,政府必须提供各种培训,并通过经济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进一步减少贫穷率,让人民享有更好的生活素质。

拉曼大学副校长锺志强教授说,政府把最低薪金提高至1500令吉,让更多人脱离赤贫线。

他表示,目前我国赤贫家庭收入为每月1169令吉或以下,最低薪金则是1500令吉,有稳定职业的打工一族,都不会生活在赤贫线上。

援金短期应急措施

锺志强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政府在疫情期间大量发放援助金及补贴,加上推出8项刺激经济配套,这一切都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

“不论是现金援助或刺激经济配套,它只是短期应急措施,长期而言,政府必须提供培训,鼓励企业增加投资,让国家经济逐渐迈向复苏。”

原任首相署(经济)部长拿督斯里慕斯达法昨天指出,截至今年9月30日,我国赤贫人口已从去年10月份的26万户降至12万9395户,减少50.23%。

他说,近一年内,约有13万605户家庭已从赤贫人口类别中移除,这归功于全国施打疫苗计划及政府推出的8项刺激经济配套,让我国经济得以逐渐复苏。

锺志强赞扬政府在疫情期间大量派发援助金,为许多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中低层家庭提供及时雨,让他们度过寒冬。

他建议政府与企业合作,通过利商政策,把经济搞火,打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素质。

应鼓励企业增加生产

针对令吉一再贬值及百物涨价是否影响消除赤贫的努力,锺志强说,令吉受到外在因素影响,导致需求减少及通货膨胀,这一切都是无法控制的因素。

“大马已出现经济衰退先兆,政府当务之急应鼓励企业增加生产,打造就业机会,加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能力。”

张永隆:提高赚钱能力
建议提供职业培训

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经济系主任张永隆博士建议政府在发放现金援助予低收入群体之余,也必须提供各种职业培训,致力提高国民的赚钱能力,才能让穷人永远脱离贫穷。

他说,我国的最低薪金为1500令吉,目前我国赤贫家庭收入为每月1169令吉或以下,这显示赤贫人士都不是受薪一族,他们可能是自雇人士或没有固定职业,因此不受最低薪金制保护。

他表示,我国的赤贫人士在今年截至9月30日减少50.23%,可能是政府在疫情期间提供足够的现金援助,让赤贫人士得以脱离赤贫线。

“对上班一族而言,只要拥有一份稳定职业,其收入已超过赤贫线,至于靠政府援助金过活是否可长久脱离赤贫线,这还是一个疑问。”

询及政府在疫情期间是否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足够援助,张永隆说,其实政府可以做得更多。

应实施针对性补贴

他表示,政府今年发放800亿令吉补贴,其中大部分为汽油补贴,而超过五成的汽油补贴受惠者为高收入群体(T20);政府应实施针对性补贴,而非“一体通用”的解决方案。

针对令吉贬值及通货膨胀,张永隆说,先进国也有赤贫人口,最后的方法都离不开提供补贴,长期方面则必须提高人民的赚钱能力。

视频推荐 :

 
 

 

反应

 

财经新闻

专家:若能吸引顶尖外企入驻特区 柔佛可成东南亚经济中心

报道:宋秀英

(吉隆坡8日讯)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JS-SEZ)具有巨大发展潜能,若成功吸引中西方国家顶尖企业前来投资,柔佛有望崛起为东南亚经济中心。

为了确保柔新经济特区取得成功,经济特区必须提供投资奖掖、引入大量精英进驻,以及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让投资者感受到政府的诚意和热情。

经济专家认为,经济特区将对柔佛州产生积极影响,它不仅扩大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也将引进投资。

国内中小企业受促提高合作能力,与外国商业伙伴建立伙伴关系,确保在经济特区获得商机。

拉曼大学副校长锺志强教授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柔新经济特区的成立主要是把经济发展重心迁移至柔佛,毕竟柔佛每天人流量高,有市场红利。

“新加坡则是幅员狭小,若要发展经济,需选择毗邻地区,以期达到互补互利的作用。”

他对柔新经济特区充满信心,并认为经济特区的发展开始时只涉及马新两国,过后把中西方国家的顶尖企业拉进来,最后将形成多国或亚太经济特区,使大马化身成为东南亚经济中心。

锺志强认为,柔佛地理位置优越,天然资源丰富,加上后天的优势,可吸引东南亚及中西方国家企业前来投资,确保经济特区蓬勃发展。

“我非常看好柔新经济特区的发展潜能,只要效仿深圳经济特区或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加上中西方国家的参与,柔新经济特区拥有无限潜能,它甚至可超越雪兰莪和槟城,成为大马经济发展火车头。”

10年内将初具规模

尽管如此,令人担忧的是,两国如何执行及落实经济特区方案。

锺志强认为,为了吸引国内外顶尖企业进驻柔新经济特区,政府须提供投资奖掖及税务优惠,其次提供优惠待遇,吸引精英人口进入特区。

第三点则是联邦政府与柔佛州政府携手合作,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而非只靠新加坡投入资金。

他表示,只要成功引进国内外企业,让业者安心发展及规划,相信5至10年将喜见初具规模的经济特区,同时建可立完整经济生态系统。

“政府当务之急是加紧讨论与实行,不要有任何拖延,边做边改进,吸引更多企业入驻特区。”

锺志强建议以其他成功的经济特区发展模式为学习榜样,特别是深圳经济特区及缅甸迪拉瓦经济特区。

“迪拉瓦经济特区的成功关键在于该特区90%企业来自中国精挑细选的顶尖企业;深圳经济特区则专注在高科技发展,把中国顶尖企业都拉过去,通过强强合作,全力发展深圳,让它拥有完整经济生态系统。”

他说,柔新经济特区设立初期,政府须耗费巨资,一旦成功吸引外资,政府不需再注资,后期将是赚大钱。

李兴裕:不能单靠奖掖

需建完整经济生态

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认为,柔新经济特区要取得成功,不能仅靠税务奖掖,更重要是建立完整经济生态系统,吸引马新以外的企业前来投资。

他表示,签署柔新经济特区协议,彰显马新两国致力于深化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并在各种高增长、高价值的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其中包括半导体、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金融和商业服务。

他说,经济特区位于战略位置,拥有支持性的监管制度和商业生态系统,包括税务奖掖措施、完善交通网络和可培训劳动力,因此必须加以发展,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和竞争力,与世界上最好的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相媲美。

“尽管国内企业会感受到国内市场的竞争白热化,惟我相信,经济特区将对柔佛产生积极影响,最终国内中小企业必须与外国商业伙伴建立伙伴关系,确保在经济特区获得商机。”

促进国内一体化和增值

李兴裕指出,经济特区的政策必须侧重于促进国内一体化和增值,确保经济特区的利益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分配,同时促进外国企业与本地中小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为本地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创造机会。

他认为,经济特区的最大挑战是将协议转化为行动和成果的过程,双方须致力于战略合作,确保双赢结果、互补协同效应,以及柔佛和新加坡的利益。

他建议在经济特区发展关键阶段,双方必须进行有效的规划、监督、协调和沟通,因为这将影响特区的表现和成果,以及两国的信任。

“两国必须根据项目的战略重要性和可交付成果确定项目的优先次序。制定一个定义明确、可实施和可操作的项目计划,使项目按计划和预算进行,包括所需的资源,以确保产生切实的经济影响。”

李兴裕说,更重要的是,为项目的完成和可交付成果设定可行的时间表,包括绘制项目进度图。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