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与电信营运商达协议 5G网络服务料遇阻
(吉隆坡11日讯)基于透明度及价格问题,我国电信营运商尚未与政府就5G网络达成协议,因此原定于下个月推出5G网络服务料将遇阻。
财政部成立的国家数字有限公司(DNB)首席技术官Ken Tan接受外媒访问时披露,由于面对透明度及定价问题,因此我国主要电信营运商还未同意使用政府的5G网络,双方还未就5G网络达成协议。
他承认其最初设定的谈判时间表“过于乐观”,目前双方正进行洽谈,希望能率先在我国3个城市包括首都吉隆坡提供5G服务。
他表示,我国于5G部署仍落后东南亚多个国家,于2月公布一项统一共享网络计划,希望能加快全国网络基建,惟很多相仿的国家包括墨西哥曾进行类似测试,但都失败。
该机构放眼明年初达成长期协议,同时将继续就下个月包括首都吉隆坡在内的3个城市地区部署5G服务展开谈判。
他说:“目前目标是设立实时网络,在12月底之前覆盖500个站点,至少会有一些营运商愿意为用户提供5G网络。”
他在访问中并没有说明若没有电信公司参与这项计划的后果。
忧5G网络服务国有化垄断
本地电信营运商忧虑政府把5G网络服务国有化垄断,因此忧虑此举将损害他们的业务及限制未来技术的发展机会。
7名不愿具名的前任与现任行业人指出,大马的5G计划缺乏相关工业的支持,而且我国仍受一马发展有限公司数十亿令吉丑闻的影响。
“由于政治不稳定,大马逐渐失去外国投资者的信心,特别是近年来就出现3次更换政权。”
此外,也有消息指,政府的计划可能会摧毁亚通(AXIATA,6888,主板电信与媒体股)、数码网络(DIGI,6947,主板电信与媒体股)和明讯(MAXIS,6012,主板电讯与媒体股)在内的电信营运商,其市值高达450亿令吉。
消息说,2030年,我国主要网络将采用5G,然后对现有(非5G网络)资产实行强制限制。
根据政府的计划,DNB将拥有所有5G频谱使用权及维护整个网络,而营运商将使用有关基础设备提供移动服务。
【独家】用得起·学得会·有实效 政策须接地气别让小农掉队

大马农业面面观
●小型果农陷转型困境
●资金技术成最大障碍
●推动“分层赋能”
●补贴机制需因地制宜
●打造具“人文温度”的智能农业
面对全球农业数字化浪潮,我国小型果农却常常站在变革的边缘,实际上他们不是不想转型,而是现实中的成本压力、技术门槛及资讯不透明,成为他们跨出第一步的最大障碍。
马来西亚约80%为中小型营运的果农,却常因资源有限、技术门槛高、网络不通而难以跟上转型节奏。
种植领域认为,政策设计须更贴地、更精准,资源分配也需因地制宜、按需支援;也意味着,无论是建立共用设备中心,还是简化补贴手续,都以让农民“见到实效、用上科技、实现转型”为目标。
“只有让新旧农民都能在公平环境中获得支持,从技术中看到希望和效果,农业现代化才能真正落地,成为所有农民都能参与、都能受益的发展之路。”

陈绍厚
马来西亚果农公会会长拿督陈绍厚指出,当前小型果农在资金和技术上的瓶颈,已成为阻碍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挑战。
他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我国约有80%果农属于中小型营运,这庞大群体是推动国家水果产业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可是却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经常面对挑战。
为协助不同规模与发展阶段的果农成功迈向智能的现代化,他呼吁政府应通过“分类引导、精准扶持”的方式推进相关计划,确保有效下放资源、政策更精准落地,即是从政策入手,配合好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援,三管齐下,建立一个完整的支援体系。
“尤其在资金层面,补贴制度应从‘一视同仁’,转向‘对症下药’的按需支持。”
他举例,对于没有数字经验的小型果农,可发放“数字入门包”,如提供免费土壤记录仪、补贴80%卫星网络流量;对中等规模果农(如5至10公顷)可提供60%的无人机购置补贴(上限10万令吉),其余分3年偿还;而对具备MyGAP认证的大型果园,则可设立“智慧农业基金”,提供高达50万令吉的低息贷款。
应推“数字转型贷款”
陈绍厚指出,政府应推动金融创新,与银行合作推出“数字转型贷款”,让果农无需抵押资产,只需以未来3年的预期收益为评估标准,即可申请贷款。
他说,实际上,此类贷款去年已率先发放2000万令吉,协助许多果农开启转型之路。
不过,陈绍厚强调,推动农业数字化,科技本身必须“接地气”,不能仅堆砌功能,而要真正落地。
“例如,针对山区果园网络覆盖不足的问题,可推广离线式智能终端,记录施肥和用药数据后再通过蓝牙上传,由农业技术员远程分析并提供管理建议,真正做到技术‘用得起、学得会、有实效’。”
建太阳能低空基站
解决“最后一公里”
陈绍厚认为,在基础建设方面,政府应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推动建立太阳能低空基站。
他建议,每个基站覆盖半径约5公里,支持50台设备连接,建设费用由政府承担70%,并与电讯公司合作,提供专门面向农业的低价流量服务。
对于网络“盲区”,政府也应配发“卫星数据中继器”,将传感器数字通过卫星传输至农业技术部门。
为了让小型果农也能低成本享受先进科技,他建议在主产区设立“智能农业共享中心”,提供如无人机充电站、溯源打印、数字大屏等服务,并以按需付费的方式开放使用。“同时鼓励‘合作社+科技企业’共建农业云平台,让200户以上果农共享市场资讯与天气预警,从而降低技术门槛。”
后续指导不足
询及果农对新技术的顾虑,陈绍厚坦言,许多农民仍对高昂成本与技术复杂性感到犹豫。
他以智能灌溉系统为例,覆盖10公顷果园费用高达8至12万令吉,对小农而言压力极大。
而如土壤监测传感器等设备,初期难见明显成效,数据也不易被转化为实际管理操作,进一步影响果农信心。
此外,科技引入后的持续指导严重不足,成为推广数字农业的最大障碍。
机械为主 外劳为辅
科技提升效率尊严
对于当前人力短缺的问题,陈绍厚认为,水果产业必须走向“机械化为主、合法外劳为辅”的平衡路径。
他强调,机械化的意义并非要取代人力,而是要解放劳力、提升效率与尊严;而引进外劳方面,也必须严守法令,保障劳动权益,并确保农业生态可持续。
“我们要推动的不是‘无人农业’,而是‘有人文温度的智慧农业’,让科技提升劳动者的尊严,也让土地在机械中继续保持活力。”
关于农业补贴的申请,近年来果农公会收到不少反映,主要集中在信息缺乏透明度,以及申请条件不够明确。
果农公会作“政策桥梁”
陈绍厚举例,如一些年长果农因语言理解能力有限,难以掌握仅有马来文版本的政策文件,加上租地合约不规范或种植多种经济作物也常导致申请不合资格。
“果农公会积极发挥‘政策桥梁’的作用,主动将政策文件翻译成中文,并通过会员群组广泛传播。
此外,公会还配合农业局举办多场说明会,例如柔佛果农公会近期邀请官员为青年农民讲解申请流程,帮助农民更清晰地理解,并有效利用政府资源。”

林卯顺
资金有限 成本高昂
小农不敢轻举妄动
适耕庄碾米商兼稻农林卯顺指出,农民对新科技或新技术的接受度普遍不高,主要包括成本高昂、成效未明,加上小农资金有限,普遍担心投资风险过高,因此多选择观望,不愿轻举妄动。
早在20年前便采用直接播种法的他坦言,若无法亲眼见证新技术带来的实质成效,确实难以说服农民投入大量资金改革。
“此外,许多种植业者属于小农业者,不仅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在耕作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更难期待他们主动引进新技术,以提升产量。”
他直言,若要推广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科技,首要前提是让农民亲眼看到实际成果、取得更好的收成,才能真正打动他们主动改革。
“除了效果显著,资金支持也很关键。政府应考虑提供相关资助,尤其是针对小农,例如在社区层面设立共用人工智能设施,用于预测气候或季节变化。同时,派遣官员接地气的深入种植区,与当地农民交流、传递技术信息,从而协助提升产量。”
他强调,在看到新科技的效益后,农民自然会相信其价值。
更关心基本保障
林卯顺指出,人工智能的采用仍受到农民实际经验的制约。许多农民凭借多年累积的耕作经验,已能掌握气候变化、作物生长节奏,并据此施肥或喷洒农药。鉴于此,他们未必迫切依赖人工智能来协助决策。
林卯顺指出,相较于高科技设备,农民更关心的是农业基本保障。
他以稻农为例指出,政府设立稻谷最低收购价,是保障农民不被压价的重要机制。
“但更重要的是,农药和肥料的派发必须及时。如果派发延误,就会错过关键施肥时机,影响整体收成。这是当前必须改善的实际问题。”
补贴仅惠及特定群
人工智能设施如无人机虽具潜力,但高昂成本令农民望而却步。因此,政府在提供相关津贴时,必须确保程序透明、公平、一视同仁。
林卯顺说,无人机在大马农业领域推广已有5年,目前技术日趋成熟。例如早期农用无人机一次仅能喷洒15公斤的水,如今已提升至20、30,甚至40公斤,大幅增强施肥、灌溉与喷药效率。然而,碍于其售价高昂,许多农民难以负担。
他指出,虽然政府提供贷款津贴和补助金,但资讯传达不畅是另一障碍,很多农民根本不清楚有哪些补贴项目及申请方式。
“即使知道,也要经过一层又一层的申请程序,就算符合条件,最终仍可能无法获得批准。”
忽视经验丰富耕作者
林卯顺坦言,本身对农业领域的发展持悲观看法,因很多补贴往往只惠及特定群体,这是不公平的现象。“我宁愿他们按族群比例公平分配。”
林卯顺续称,政府虽致力于培养年轻农民,但却常忽视经验丰富的耕作者。结果是,让一些缺乏实践经验的新手获得资源,却未必能有效经营,反而事与愿违。
“我认为,一些鄙陋政策应重新检讨和改进。在不分种族或年龄层之下,让所有农民都能获得公平对待与资源支持。唯有如此,国家农业才能真正发展,进而保障粮食安全。”
提供基本保障
农业才有活路
要让种植业生生不息发展,政府就必须为农民提供基本保障,避免他们因亏损而无法继续经营。
林卯顺以适耕庄为例,指当地稻农早年推行机械化,是迫于高租金压力,在被动环境中寻求突围。
“若没有足够产量,即使有最低收购价,我们也难以维持生计。正因如此,我才引进台湾机械化直接播种技术,以减省一半人力成本、提高产量。”
机械化仍需人手
他补充,即使机械化可减少劳动力需求,但种植业仍是一项辛劳行业,本地人多不愿从事,政府有必要适度开放引入外劳,缓解人力短缺的困境。
“无论是机械化还是人工智能,种植业始终无法完全脱离人力,希望政府能正视农民所面临的实际困境。”
为提高整体收入,林卯顺表示,他除了从事种植,也涉足碾米及稻米产品销售,朝多元化发展迈进。
“种植业始终是靠天吃饭的行业,当年我靠着向农业银行借贷投资技术时,也是冒着很大的风险。虽然该技术在台湾已成熟,但自己在初期仍是战战兢兢营运的。”
设最低售价须深入田间
当被问及蔬菜种植业是否也应设定最低售价以保障菜农时,林卯顺认为,蔬菜业作为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若菜农生计无法获得保障,该行业终将无人愿意参与。
“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进口蔬菜,否则将被市场牵制,最终人民只能吃贵价菜。”
不过,他也指出,若要设定最低售价,政府官员必须先深入田间,了解种植成本,合理估算售价区间,确保在保障农民基本收益的同时,也不造成消费者负担。
“种植业者唯有走向多元发展,方能在夹缝中求生,甚至壮大成长。”
基设完善 政策给力
智能农业触手可及
我国农业正在迎来人工智能的变革,但对许多中小果农来说,这条路并不平坦。
资金不足和技术难关,都让不少农民感到压力和迷茫。即使他们也同意,人工智能并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希望成为他们的好帮手。
政府需要加强,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更多贴心的支持,比如按需补贴、低息贷款,以及适合不同规模果园的技术培训,帮助农民一步步接触和掌握新科技。
只要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政策支持持续跟进,我国农业朝人工智能转型不再是梦,而是触手可及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