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贸易监管·严防低价倾销 大马须筑墙防堵“洗产地”

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7日讯)经济与税务专家指出,美国近期的关税政策调整,虽然短期内对大马出口的直接影响不大,但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国部分出口商品可能借由大马“转出口”至美国,带来倾销风险,对本地中小企业构成威胁。
因此,政府受促加快完善贸易监管机制和法律框架,建立更严密的“防火墙”,防止我国沦为国际贸易战下“洗产地”的避风港。
优大经济系教授黄锦荣博士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指出,当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不是美国加征关税本身,而是中国商品因难以直接进入美国市场,可能透过我国“洗产地”重新出口。
他提醒,这类作业不但会影响本地产业生态,还可能引发低价倾销,压迫本地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尽管我国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风险,并已祭出原产地认证政策,但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财政拿督孔令龙认为,政府在执行原产地认证等政策时,应充分运用商会的协助力量,特别是如中总这类熟悉企业运作、具实际经验的组织。
本身也是经济与税务专家的孔令龙指出,虽然原产地证书的发放应由政府掌握,但商会可以在审核、沟通与监督方面分担任务,提升行政效率并减少资源压力。

孔令龙
孔令龙:强化我国制度透明度
原产地认证不减中资信心
孔令龙认为,原产地认证等政策不仅不会削弱中国人来马投资的信心,反而将强化我国的制度透明度与公信力,向外资释放正面讯号。
“这不会影响马中关系,反而带来正面的信息。中国投资者会看到,马来西亚是一个制度清晰、政策稳定的国家,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地方。”
他指出,当大马能在全球供应链转移过程中扮演值得信赖的角色,将更有机会吸引中国企业把部分或完整的产业链迁移来马,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也进一步加强两国经贸合作。
杜绝产业乱象
“这说明中国企业把产业链迁移到我国,是一个恰当的选择。它不只带来投资,也有助于两国的经济发展。”
他强调,强化原产地管控,也可以杜绝不必要的贸易纷争和产业乱象,包括防止产业链诈骗、规避关税、滥用原产地证书等问题。
“这也能够杜绝一些不必要的事件,比如关于两国贸易的摩擦,尤其我们也不希望有‘诈骗产业证’这种事情出现。”
孔令龙认为,我国政府特别是投贸部在原产地认证和出口管控方面所作的努力,是为了向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传达一个积极信息,就是大马不是一个政策随意、缺乏制度的国家,而是有章法、有秩序地执行国际贸易规范。
他说,该项措施的核心,是为了保障国家的市场信誉,确保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持续被信任,尤其是在中美贸易紧张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制度更显得重要。
“政府这样做,是为了要争取国际社会的信任,尤其是美国。他们希望向外界表明,我们的制度是有规范的,我们不是乱来的国家。”
他认为,除了向国际传达正面信息,此类机制也有助于国内市场秩序的维持。他坦言,若无明确规范,容易让部分人乘虚而入,通过不正当手段套利,这将对整体产业生态带来伤害。
“这个机制也有助于确保我们的市场正常运作。否则,会有人钻制度的空子,把它拿来谋利,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为防止部分国家利用我国规避美方关税,投资、贸易及工业部宣布,自5月6日起,所有出口美国的非优惠原产地证书(NPCO)将由该部统一签发。
该部也强调,任何涉及虚假申报原产地或货值的行为将被视为严重违法,政府致力于维护国际贸易秩序与信誉,防止我国成为滥用规则的通道。
应善用商会力量辅助审核
孔令龙指出,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企业因出口程序变动而叫苦连天,尤其是在出口美国时遇到突发问题。
他相信,这与相关部门在落实政策时面临人手不足、对企业实情不熟悉等问题有关。
他建议,政府应善用商会力量,特别是像中华总商会这样对企业会员熟悉、且具备实际经验的组织,应在审核过程中扮演协助角色。
“我们不是说要由商会来批准或发证,但商会可以协助而是让他们辅助审核、沟通和把关,减轻政府单位的压力。”
他认为,在制度执行上不能“一刀切”,而应采取更有弹性、更符合实际操作的方式。他也呼吁政府听取有经验组织的建议,避免施政过程中出现盲点。

黄锦荣:本土企业失竞争力
“洗产地”无助国家经济
黄锦荣直言,“转口贸易”或“洗产地”的行为除了带来短期利益,实质上对国家经济,包括生产、创新,甚至就业都毫无帮助,反而可能从根本上削弱本地企业的竞争力。
他说,企业如果是长期依赖这种“简易赚钱”方式,将难以推动自身的技术提升与研发投入,进而陷入不思进取的恶性循环,而久之,就会在全球市场失去竞争力。
“尤其是在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不但无法帮助马来西亚在中美博弈中“中立生存”,反而可能令国家卷入地缘政治纷争,承担不必要的声誉代价。”
对此,他认同由投贸部统发出口美国证书。
黄锦荣认为,只要中国企业是合法合规来马投资、建厂、雇用员工并转移技术,就不必担心。
“他们拿原产地证书也不会有问题,真正被打击的是那些进口贴标签再出口的灰色行为。”
针对中国是否可能就此施压,黄锦荣认为,只要我国立场明确,只针对“洗产地”,而非全面配合美方打击中国产品,便无需动摇。
他指出,美国部分限制(如禁止某些高科技晶片转出口中国)属于各国基于国家安全的正常做法。
“我们必须明白,若要与美国公司做生意,就必须遵守他们的法规。正如外国公司来马投资,也必须遵守我们的法律。”
他强调,即使中方有所反应,我国也必须坚持原则,因为这是合规之举,更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

吴林泰:创优质营商环境
监管与招商可相互促进
马大商业与经济系副系主任吴林泰博士认为,“洗产地”议题不会对中资企业构成长期的寒蝉效应。
他说,企业决策时考虑的因素包括供应链完整性、法规可预见性、营商便利度及区域互联互通能力,而我国在这些方面具有稳健基础。
“只要政府维持制度稳定性与行政效率,中资企业便可持续深化在本地布局。”
他强调,监管与招商引资并不矛盾,反而是互相促进的。要建立精准、灵活且人性化的监管机制,才能创造现代所需的优质营商环境。
而政府已推行ePCO系统并接轨东盟单一窗口,为分层审核与风险导向型监管奠定基础。
他建议未来借鉴新加坡“信任贸易计划”,对守法企业提供更高通关便利,减少行政负担。针对中小企业,政府可推出合规指引与数字工具包,并定期举办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合规意识,加强跨部门数据整合与AI辅助审查,提高效率,保障制度公正。
马中关系根基稳固
“洗产地”议题是否会影响马中关系,或引发社会误解?对此,吴林泰认为无需过度担忧。
他指出,马中关系一向以制度对接和经济互信为基础。2024年,两国贸易额达212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双方合作横跨制造、通信、绿色能源及教育等多个领域,根基稳固。
美国加强管控使用华为芯片 大马中立空间压缩
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15日讯)尽管美国放宽了对马来西亚人工智能(AI)晶片的出口限制,但同时加强对华为芯片使用的管控,显示出“科技脱钩”与打压中国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的趋势持续存在;在此氛围下,所有位于中美之间的国家,特别是我国,势必面临更艰难的平衡考验。
专家向《南洋商报》指出,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已全面对华“开战”,大马已几乎失去保持中立的空间,“平衡者”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难以维系。
专家说,尽管面对美国的“限制放宽”,大马仍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不违美国出口法规的前提下,继续和中国科技企业保持合作。
“面对特朗普政府不可预测的政策走向,作为中小型开放经济体,我国在未来仍需要在变局中见招拆招,同时必须在发展与监管之间取得精准平衡,避免成为科技竞争的牺牲品。”
随着美国商务部宣布取消对大马人工智能芯片的全面出口禁令,并将大马重新列入“可有限获取先进科技”的国家类别,我国科技产业短期内似乎迎来一线曙光。
然而,美国同时发出严厉警告,全球企业若使用华为制造的人工智能芯片可能将面临刑事处罚。这个举动也被视为美国或以管制科技与供应链为抓手,逼着各国选边站队。


黄锦荣:新管制机制未明确
大马科技领域面临选边站
优大经济系教授黄锦荣博士指出,尽管美国最新人工智能晶片出口管制有所调整,但这并不代表大马已完全脱离限制,相关条例或将以新形式继续实施,我国在科技领域依然面临选边站队的风险。
他说,美国目前取消的是拜登时代的“AI扩散规则”(diffusion rule),但新的管制机制尚未明确。由于这项新规具有“针对特定国家”(country-specific),未来可能视国家个别情况制定条件,而非全面开放。
“所以,这不代表我们没有限制,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新形式现在还不清楚。”
黄锦荣今日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指出,美国最新发布的文告依然保留部分限制措施,例如明确禁止企业使用华为生产的N910人工智能芯片。一旦使用该款芯片,就等同于违反美国关于人工智能芯片的出口管制规定。
“换句话说,即便企业本身并未被禁止进口美国的人工智能晶片,但若采用了中国(例如华为)制造的芯片,仍可能被视为触犯出口管制。这也引发一个关键问题:在当前看似宽松、尚未明确设限的局势下,我们是否可以预期中国会加大在马来西亚的AI相关投资,例如设立中国模式的数据中心、推动芯片设计与生产等?
然而,问题在于,中国设立的数据中心极可能采用本国生产的芯片,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高度依赖大型数据处理的情境中,数据中心扮演关键角色。
如果这些数据中心使用华为芯片,是否就会被视为违反美国的出口禁令?
若是,大马在中美科技对抗加剧下,是否必须更明确选边?过去美方仅限制自家芯片使用,未干涉中国芯片,如今的转变或显示中立空间正快速压缩,此趋势仍有待进一步观察与厘清。”
所以,他认为这未必是马中科技合作的新契机。
强化本地监管机制
黄锦荣指出,类似情况早在去年已有先例,当时卡塔尔欲采购美国芯片时,即被要求不得使用华为芯片。
他担心,类似条款日后也可能成为美方与大马谈判时的条件之一。
“这并不是一个科技合作的契机,反而可能使我们更难维持一贯的中立与非对抗立场。”
他表示,大马向来奉行不偏美不亲中的中立政策,过去成功吸引外资设立数据中心及半导体工厂,成为“中国加一”战略的重要落脚点。但如果美国新规全面限制中国芯片的使用,我国的角色将受限。
此外,他呼吁政府在法规尚未明朗前,应主动强化本地监管机制,尤其在芯片产地认证等关键环节,应由投资、贸易及工业部集中发证,以避免成为科技规避的漏洞。
“过去原产地证明可由商户发放,现在应统一由投贸部负责,这类制度性调整有助提升我国在国际谈判中的立场。”
“在未来面对更为复杂的科技与贸易规则时,马来西亚须以更高标准的合规机制,确保国家利益不受侵蚀,同时也为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空间。”

林福炎
林福炎:硬性推向美国阵营
马中高科技合作空间受限
北方大学经济、金融与银行学院林福炎教授表示,最新出台的美国人工智能芯片出口管制条规,实际上已将大马“硬性地”推向了美国阵营,使我国在中美科技角力中更难维持中立。
他说,在人工智能领域,大马已难再维持中立立场,扮演平衡者的空间几乎不复存在。美国通过科技控制手段,向相关国家和企业施加隐形压力,迫使它们被动地“选边站”。
“美国的策略非常强硬,并非直接要求盟友,而是通过规则实现‘绑架’,强制各方服从。如果这种规则在全球普遍施行,科技领域将迎来一场全新的‘冷战’。”
他说,虽然目前影响尚未显现,但我国与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合作空间正逐渐收窄,企业在技术应用上面临高度不确定性和法律风险,同时在国际谈判中也将被迫接受更多不平等条款的挑战。
林福炎说,马中的高科技合作空间面对被压缩,项目受限,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芯片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变得异常困难。比如,虽然大马企业可能使用美国英伟达的芯片,但只要数据传回中国总部,可能就被视为间接支持中国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从而触发制裁风险。这让很多企业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合规挑战。
“更复杂的是,美国的监管机制虽然没有明文强制,但就像‘画地为牢’,只要规则存在,企业就只能谨慎应对,无法轻易突破。”
大马被“绑上绳子”
林福炎说,大马很难单独应对,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平衡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大马已经被“绑上了绳子”。
面对这场科技冷战,我国只能选择在规则框架内谨慎应对。
“未来,若全球多国联合起来,共同推动公平合理的科技合作新秩序,或许还有转机。但目前,美国的科技霸权已到了难以撼动的地步,且相关制裁和规则极具压迫性,令企业和国家不得不低头。”
他建议我国需尽快建立独立的“科技出口合规监管框架”,确保国内企业在国际供应链重构过程中具备法律与策略上的抗压能力,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制裁风波。
在当前的环境下,我国需要积极参与多边科技合作与区域创新联盟,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另一方面,也必须维护与中国在科技与投资方面长期建立的深厚关系。
尽管如此,林福炎强调,“芯片”并不等同于“人工智能”,马中之间在科技层面仍有其他合作空间。
他指出,尽管人工智能领域因美方限制受到一定影响,两国在高科技产业的其他板块,如半导体制造、智能制造、绿色能源、工业物联网及科研交流等,仍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