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总与钦州产业园管委会 探讨合作推进创新城

左上图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会议现场,左起为庄严、王雄昌、赵越及徐超然。右图顺时钟起为戴良业、陈镇明及谢德权。
(吉隆坡15日讯)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与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本月12日联合召开视频会议,共同探讨双方深化合作模式和吸引马来西亚企业入驻马来西亚创新城等事宜。
中总暨马来西亚全国总商会总会长丹斯里戴良业说,钦州港片区的成立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提供发展新机遇,此次视频对接会也为双方未来合作定下方向。
他在文告说,于2019年在中总会址内设立的马来西亚创新城招商代表处也将一如既往担任宣传及推广角色,全力配合与支持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共同推进马来西亚创新城开发建设项目,引领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入区投资,全力助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的发展。
戴良业希望双方继续加强合作,强化沟通交流,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会议其他出席者有钦州港片区管委会联合理事会秘书处(对外合作交流局)副秘书长(局长)庄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副主任赵越,管委会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徐超然、中总总秘书兼中总钦州产业园区有限公司董事拿督陈镇明及中总钦州产业园区有限公司执行总监谢德权。
王雄昌:加大开发建设
带动中小企集聚发展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常务副主任王雄昌于会上介绍了于去年8月成立的中国(广西)自由贸易实验区钦州港片区统筹“三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保税港区及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情况,同时表示这将能更加优化产业功能布局、完善产业链,加快项目在周边集聚发展,可为中马钦州产业园提质升级提供良机。
王雄昌说,目前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内榴梿、燕窝及棕榈油产业链加快发展,助推中马“两国双园”合作不断升级发展。
“马来西亚创新城项目也已完成项目选址等前期工作,希望双方共同加大对此项目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带动马来西亚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同时,希望双方加强产业链合作,拓展合作范围,共同为中马经贸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2017年5月,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与中总、中润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签署《马来西亚创新城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建设合作了解备忘录》,共建马来西亚创新城项目。
增添大马文化元素
马来西亚创新城选址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内,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主要布局国际教育集聚区、大马商务总部区、科学家小镇、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高品质居住区等功能区,目的为园区增添更多马来西亚企业特色文化元素,吸引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到园区投资,为园区增加亮点。
吴逸平:审查易风险低 马中可合作“非敏感技术”

吴逸平
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16日讯)面对美国“有条件”的芯片出口管控,长期奉行中立外交立场的大马,或将面临更艰难的平衡挑战,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会长拿督吴逸平认为,马中双方可优先在不涉及美方敏感限制的“非敏感技术”领域深化合作。
他说,我国可以和中国在其他高科技领域合作,例如芯片后段封装与测试(封测)、人工智能边缘运算终端(如安防与工业控制设备)、云基础设施运维服务,以及不依赖硬件的平台型软件系统,而这些领域相对容易通过国际合规审查,风险较低,合作空间广阔。
免灰色地带影响供应链
“面对当前科技脱钩与出口管制趋势,中总呼吁大马企业在与中美科技伙伴合作时,加强合规意识,特别是在实体清单、再出口管制及终端用途申报方面保持警觉,以免无意中触碰‘灰色地带’,影响供应链稳定。”
吴逸平今日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如此表示。
他说,在中美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因为地缘位置、外交政策与中立立场,被视为区域“科技平衡者”。
“我们与中美双方都保持良好经贸关系,向来奉行不结盟与规则导向的对外政策,因而具备独特优势,能够在科技供应链中发挥桥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拓展与其他国际科技强国的合作关系。
“多边合作可助本地企业分散风险,更可提升马来西亚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真正走向国际舞台。”
倡设高科技出口合规监管框架
面对日益严峻考验的环境,吴逸平也建议政府应未雨绸缪,研究设立本地“高科技出口合规监管框架”,以应对未来可能加剧的国际审查。
“中总建议设立高科技合规辅导平台或监管工作小组,协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升合规能力,包括合约审查、风控培训与出口流程咨询,避免受制于外部政策变化。
“马来西亚应继续强化与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科技领域的合作架构,同时也应积极拓展与欧盟、日本及韩国的科技标准对接,确保本地企业能在多边高科技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吴逸平指出,鉴于人工智能正成为驱动我国未来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政府也是时候考虑是否应设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制定标准、合规监管及资源整合方面,协助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业者稳健发展。
另一方面,美国取消部分芯片出口限制,被视为我国获取更多先进半导体芯片的契机,有望带动本地技术水平提升,并逐步进军价值更高的上游芯片设计领域。
然而,美国同步加紧对华为芯片使用的监管,凸显其遏制中国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的意图,也反映出“科技脱钩”趋势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