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势先机】中美关税战 最终结果是什么?/慧眼识股

自2018年起,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从口水战逐渐演变为系统性的“关税战”。在过去几年里,局势一度缓和又再度升温,引发市场剧烈波动。
你有没有想过,这场“战”一直打下去,最终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什么?对你,对我们所有人,又有什么影响?
这篇文章将借助博弈论的视角分析给你看,我们或许可以更清楚地看懂中美博弈背后的逻辑与未来走势。
聪明理性自私的对手
我们先假设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及决策团队,都是“极聪明、极理性、极自私”的玩家,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最大化本国的长期利益,同时也预判着对手的每一步回应。
从特朗普的视角来看,他的初衷并非短期内赢得胜利,而是透过“高压关税”策略,在全球范围内设下战略障碍,防止中国在科技、金融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他的几步关键算盘如下:
●先出一张“狠牌”——高额关税,逼迫中国在谈判中让步。
●若中国反击,美国可以借机塑造“中国威胁”形象,拉拢盟友站队。
●即便短期对美国本身造成一定经济代价,也能借此转移国内矛盾,推动制造业回流。
●若拖得够久,特朗普赌的是中国内部经济调整尚未到位,可能会自行瓦解。

而中国方面,也并非毫无准备:
●面对美国的强硬策略,中国不轻易妥协,而是选择观望与拖延,看美国能否承受来自市场的压力,例如金融市场动荡、制造业成本上升等。
●同时加快推动内需扩张、科技国产化,甚至加大去美元化和加强与东盟、欧盟的经贸联系,以争取更多战略缓冲。
●通过多边合作平台、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等布局,寻找对冲美国关税战压力的出口。
从这些考量可以看出,双方都不是轻易让步的类型。也因此,这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的博弈,很可能会成为未来数年的长期格局。
三种可能的结局
若要对这场关税战的未来发展做出推演,我们可以将可能性划分为三个层级:
一、最可能发生的情况:象征性和解,实质继续斗争。
这是目前最符合双方利益的“软着陆”方式。中美或将达成某种象征性协议,彼此保留颜面,例如暂停部分关税、恢复某些领域合作,但本质性的矛盾不会真正解决。科技、军事、金融等关键战略领域的竞争仍将持续进行。
二、可能性中等的情境:走向长期消耗战。
在这种情境下,双方互不让步,持续施压对方,展开长达数年的经济拉锯战。美国可能面对高通胀与债务风险的双重压力,而中国则需应对出口减缓、就业压力及内需转型带来的阵痛。
这种“互相伤害型”的对抗,最终由谁能更快调整、适应与突围,决定胜负。
三、最糟糕但可能性最低的情境:军事冲突。
虽说中美在台湾、南海等区域存在地缘紧张,但发展到军事挑衅甚至冲突,将是一场“双输”的悲剧。全球供应链将瞬间瘫痪,金融市场崩溃,经济大国都将重创。
这种情况虽有可能,却因其破坏性太强,双方都明白不值得尝试,因此发生概率最低。
东盟重要性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美冲突加剧,全球供应链也在发生结构性转移。从科技、制造业到资源布局,东盟正逐渐成为美中以外的“第三选择”。
对马来西亚而言,这意味着更多机会:
●来自中国或美国的企业,可能将部分产线、订单转移至马来西亚,以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本地出口型企业,有望在全球“去风险”趋势下脱颖而出。
●外资对马来西亚股市与科技产业的关注度,也在逐步升温。
我们须明白,金融市场从来就不是建立在“确定性”之上,反而正是因为不确定性,才有了价格波动、投机与套利空间。
不确定中行动
你不可能等到所有不确定因素消失才进场。真正聪明的投资人,做的是以下两件事:
第一,找到胜率相对较高的方向。
这可能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交易策略,一种基于数据与逻辑的进场判断方法,能帮你在混乱中看清趋势轮廓。
第二,有效管理风险。
包括资金分配、止损设定、仓位管理等,确保即便判断失误,也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中美之间的角力,不只是两个国家的竞赛,它更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命运。我们无法决定风的方向,但可以决定帆的角度。看懂大局,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股势先机】中美关税战最终结果是什么?/慧眼识股

在马来西亚的股票市场中,“蓝筹股”与“高股息股”向来被许多投资者视为“安全”的代名词。人们普遍相信,只要投资于这些大型企业,便可以坐享股息、稳健增值,进而实现所谓的财务自由。
然而,若仅凭这些表面印象来制定投资策略,极有可能落入股市最隐蔽、也最危险的“温水煮青蛙”陷阱。
蓝筹股真的安全?
所谓“蓝筹股”,通常指的是市值庞大、历史悠久、品牌知名度高的上市公司。许多人坚信,这类企业实力雄厚,即使遇到经济动荡也不至于倒闭,因此投资风险低。
然而,低风险并不等于高回报。事实上,许多蓝筹股表面看似稳健,实则在时代更迭下极易陷入困境。
以Astro(ASTRO)为例,曾几何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其客户,市场地位牢不可破。然而,随着串流平台如 Netflix 和 YouTube 的兴起,其核心业务受到颠覆,市场份额快速萎缩。
同样地,曾被视为“稳赚不赔”的云顶集团,虽然垄断本地赌场业务,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足以令其数年难以翻身。这些例子提醒我们:一家公司曾经的优势,若无法持续应对环境变化,终将失去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所谓“稳定”的股价,往往出现在市场整体氛围良好时。此时,即便蓝筹股表现稳健,其回报率往往也落后于成长型中小企业。反之,在市场低迷、经济危机期间,即便是蓝筹股亦难以幸免于恐慌抛售的冲击。
许多投资者误以为蓝筹股在股灾中能够“独善其身”,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重大市场波动下,中小型股通常首先遭遇抛售,触发一连串的保证金追缴。

“高股息”不代表高回报
当投资者急需资金补仓,便只能出售手中相对流动性高、价值较大的蓝筹股。此举往往引发另一轮蓝筹股的抛售潮,使原本被视为“避风港”的蓝筹企业同样面临股价大幅下滑的风险。
除了蓝筹股外,高股息股也是许多投资者眼中的“安全选择”。他们认为,只要公司持续派发股息,便能为投资组合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从而达成长期稳健的收益。然而,这种认知也存在严重误区。
首先,高股息往往意味着低成长。一个企业若将大部分盈利用于分红,便难以再投入新项目或扩大业务。换言之,其未来的盈利能力极有可能停滞不前。
以早年的数码网络(DIGI,现已合并为天地通数码网络(CDB))为例,尽管在 2015 年前后派息丰厚,但近几年成长放缓,股价表现平平。高分红反映的并不一定是强劲的盈利能力,反而可能是企业“无计可施”的一种表现。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企业即便面对营运瓶颈,也继续派发高额股息以维持投资者信心。此举如同“饮鸩止渴”,长远而言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投资者也可能陷入“赚了股息、赔了股价”的尴尬局面。
“安全股”不在表面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安全股票”?
首先,应关注企业是否具备顺应时代变化的能力。市场趋势瞬息万变,一家企业若仍守着过往的商业模式不思进取,最终必然被淘汰。
其次,要评估其成长潜力和核心竞争力,看其是否仍有未开发的市场空间,或是否能抵御新竞争者的挑战。
财务健康状况同样不容忽视。许多投资者只看股息率,却忽略企业负债水平与现金流情况。一个高负债的企业,即使暂时派息慷慨,也难以维持长期的稳定。
总的来说,所谓“安全”的企业,应该是能够持续成长、紧跟市场趋势、具备竞争优势的公司,而非仅靠往昔光环维系的蓝筹股,或一味高派息却无成长性的老牌企业。
股市中最危险的事,莫过于你以为它是安全的。在投资的世界里,表象往往具有极大的欺骗性。我们不能仅凭股息率或公司规模,便贸然下定投资决策。唯有深入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与未来潜力,才能在风险与回报之间取得真正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