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社会新鲜人觅职难 毕业生“自燃”突破重围

陈高岚
独家报道:王康妮
防疫管控松绑和经济重启后,各行各业都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很多工作没人做。但与此同时,国内却有一大批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而发愁。
他们不仅需提高自己与同龄者的竞争能力,更同时要面对有经验的失业者们的竞争。
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今年第三季失业率为3.7%,失业人数为61万1800人,是自冠病疫情以来的最低水平。不过,这数据未包括每年数以万计投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
换言之,社会新鲜人想要踏入职场,或觅得一份心仪的工作,仍须耗费一番努力。
尽管社会新鲜人觅职须面对很大的挑战,但也不是没有“捷径”可抄。
根据专家建议,毕业生若想在同龄人或有经验的职场人群中突破重围,那就必须在毕业前培训加强个人的软技巧、增加实习经验, 以及成为“自燃”型的人。
银行陆续缩减分行
管理培训平台OKR's Coaches创办人陈高岚就指出,虽然媒体经常在大肆宣导国家经济景气,每年都有增长趋势,但其实并非全然,光在今年,就有多家银行陆续缩减分行数目。
她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解释,银行业是个蓬勃发展的行业,但今年来,联昌国际银行(CIMB)已关闭13间分行、华侨银行(OCBC)在新加坡也关了部分分行,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在全世界范围内“瘦身。
由此可见,后疫情期的经济复苏没有预期来得好,市场上能提供给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也不多。
她也表示,现今媒体尤为发达,常宣扬当个电召车司机每月可赚取6000令吉至7000令吉、在抖音搬运视频可轻松月入过万,毕业生在接收一些误导性的讯息后,会更不想到工作时间朝九晚五而每月薪资只有2000令吉至3000令吉的公司上班。
“现代年轻人向往时间自由又可获得高薪的工作,但在职场环境却无法获得如此待遇。我觉得毕业生在认知和心态上,应作出调整。”

维克
蓝领须与零工经济竞争
对于蓝领领域而言,尽管企业普遍上已调高月薪至最低薪资以上水平,并提供多项福利来吸引本地或外籍员工应聘,但还是无法如愿请到员工,更须与零工经济竞争。
求职网站“铁饭碗”(www.ricebowl.com)创办人兼总执行长陈世安说,虽然社会新鲜人找工觅职的挑战大,但还是得看行业,有些行业缺少竞争,只要肯做,老板就会聘请。但有些行业需要特定的经验,在这方面,社会新鲜人肯定比不上有经验者。
“如果是IT毕业生,相信一定会有人聘请,但如果是普遍科系的毕业生,如果是行政人员的话,那新人就无法与有经验者比较。”
求职网站大马Jobstreet机构董事经理维克表示,随着企业数字化的转变,工作岗位内容也随之转变,但求职者的心态却未出现转变。不过,他有信心求职者会慢慢改变心态,只是不会如企业预期般来得快。
提前呈交简历
询及毕业生觅职的挑战时,他坦言,毕业生觅职确实不易,因为现今的竞争激烈,即便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无法保证可以轻松获聘。不过,仍有些小办法可以增加毕业生获聘的机会。
他建议毕业生,在毕业前提前投递简历,也可以通过参与实习或义工活动来增加个人简历,从而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招聘广告都会注明需有相关经验,虽然雇主认为经验是种优势,但也会关注实习或义工的经验。
“公司会查看与工作相关的活动背景或性质,你可以通过这些经历来帮助他们拓宽网络。”他说,毕业生在申请工作后,可以事先研究相关行业所需的技巧,通过参加课程或研讨会,寻找导师或教练的指导。
同时,随时为面试做好准备,以自然的态度面对面试官的提问。无论是线上申请或线下呈交履历表,毕业生的履历应该写得简明扼要。
另外,维特指出,根据2022年Jobstreet大马薪资报告显示,大马收入最高的专业为电脑或信息科技,平均薪资为6000令吉。无论任何职位,有关行业的员工在其他专业中收入最高,高级经理的平均薪资为1万7000令吉。

毕业前多参与课外活动
陈世安强调,他向来鼓励大专生在毕业前多参与课外活动,或寻求实习的机会,为自己多累积经验,这样在觅职时会更有机会脱颖而出。
他指出,一些毕业生会因为公司不给予津贴而找其他行业的实习机会;一些则会因为学校无强制实习而不主动去寻找实习机会,但殊不知,实习机会是让毕业生超越其他同龄人最好的办法。
“很多人都不理解这点,如果你想当设计师,那就去找设计公司,即使没有提供津贴,也要到设计公司里实习。就算大学没有规定,或还没有到实习的时机,也是可以自己去寻找实习机会,每年实习2个月,4年大学生涯累积下来年就有8个月的工作实习经验了。”
他直言,聘请毫无经验的毕业生与有工作经验者的差别相当大,有些岗位尤其是领导的岗位,须聘请有经验者。
但相对的,聘请有经验者的成本就会比较高,而有些岗位则无需有经验者。

陈世安
经验是实战
学历仅理论
询及学历与经验,企业招聘时一般上会更注重哪个,陈世安表示,若一位拥有学士学位,但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和一位只有学士文凭,但拥有2年相关工作经验的申请者来应聘“铁饭碗”数字行销人员,他本身会选择聘请后者。
他强调,经验是实战,而学历只是理论,拥有工作经验者通常都具备了一些软技巧,如沟通技巧、社交技巧等,且也比较不轻言放弃。
“以前确实有很多大公司都注重学历,但现在有很多高管发现,工作技能可以学习,但若态度不对则难以矫正,因此当今的企业都会倾向聘请心态正确的员工。”
不过,他提及,新人也有新人的好处,有些老板倾向聘请新人,因为薪资要求不高且肯拼搏。新人只要在面试时表现出正确、愿意学习的工作态度,那将会增加获聘的优势。
陈高岚认为,毕业生须培养可迁移的技能,以和有经验者竞争。所谓可迁移的技能,包括了沟通技巧、谈判技巧等,若善于和他人进行合作,这也是种技能。不过,这些技能口说无凭,必须实际性的让面试官了解。
请不到人企业放宽条件
对于如今“工找人”的时代,陈世安表示,以前企业聘请新人都会开出2200令吉至2400令吉的薪金,但近年来有上升的现象,目前平均在2400令吉至2800令吉。
不过,这并不能代表所有行业,有些行业如科技、数据科学等领域,薪资都会比较高些。他说,在请不到员工的情况下,企业会放宽申请条件。
他以中端服装销售店为例,以前请门市销售员会要求会英文和有学历,但现在请人难,已降低要求至有大马教育文凭(SPM)即可,即使不谙英语,也可以考虑。
他认为,企业找不到员工,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都得归咎于职位与员工不匹配(Dismatch)的问题。有些职位需要有专业知识与经验,但毕业生不符合条件;有些工作无须经验,但毕业生不愿意做。
他提及,在找不到人的情况下,很多餐饮业善用科技,用机器人送餐、用二维码点单,虽然刚开始的成本会高,但至少解决短期人手不足的问题。
“自燃型”游刃有余
尽管外界认为,大学所提供的课程与企业所需的技能不符,陈高岚认为,这个问题其实不能一概而论,须看是什么行业而定。
例如,会计行业的变化不大,但媒体、广告设计等行业的变化日新月异,以致会出现无法接轨的现象。她表示,无论时间更替多快,毕业生若是个“自燃型”的人,那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游刃有余。
非分要求被放大
她举例,数据科学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行业,可能大学内也没有相关的课程,但这一批新公司已开始在寻找人才。若是“自燃型”的人,就会了解这行业需要什么技能,或者加入公司边做边学。
“不仅是毕业生须保持终身学习的意识,即使是工作多年的人,在某短时间也会发现自己陷入瓶颈,或者面临第二次的职业生涯转型,也需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近期的社交媒体上,经常可见有网友曝光00后求职过程,一些00后甚至提出非分的要求,令人哭笑不得。对此,陈高岚认为在自媒体的世界中,一点小事都可以被无限放大,这对00后有欠公平。
她表示,每个年代都会有应聘者向公司提出非分要求,这是当时的科技资讯不发达,然而如今媒体放大了这问题,导致刚进入职场的00后备受的关注程度会更大,容易被贴上标签。
“我的工作常常可以接触到00后,他们有着远大的梦想,脚踏实地的工作,相信企业不会因为媒体过分的宣传,而放弃聘请00后。”
她提及,若00后想要证明自己,就必须成为自燃型的人,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让大家看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视频推荐:
较前年微减0.7% 32.4%大学生工作学历不匹配

24岁及以下的毕业生往往更容易在与其学历或技能不匹配的岗位中就业。
(布城24日讯)大学毕业生从事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问题持续已久,然而近年来随着政府采取部分行动,已有正面进展。
去年32.4%毕业生从事低于其学历水平工作,相比2022年减少0.7%,降至154万人。
大马统计局首席统计师莫哈末乌兹尔博士提出,根据数据,我国的占比是低于印尼(44.4%)、韩国(37.4%)和越南(35%)。
“尽管大马仍落后于澳洲(26.5%)、美国(26.1%)和英国(20.3%)等发达国家,但这个下降趋势显示我国未来仍有改善的空间。”
他指出,24岁及以下的毕业生往往更容易在与其学历或技能不匹配的岗位中就业。
他说,年轻毕业生如此做是为了累积工作经验、丰富个人简历、赚取收入,以及稳固自身在结业市场地位等因素,因而愿意接受低于其技能水平的工作。
相反的,45岁及以上的就业者则较不会出现这个问题,这主要归因于他们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以及所建立的职业人脉网络,这些优势使他们更容易找到与其资历和能力相匹配的稳定工作。
其他就业不足的原因还包括毕业生因为岗位不足或其他因素导致每周工作少于30小时,但实际上他们有能力且愿意接受更多的工作时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毕业生从事兼职工作的人数同比大幅下降52.5%,至3万5500人。同时,与工时相关的毕业生就业不足率也从2022年的1.7%下降至0.7%。”
根据大马统计局今天公布的2023年毕业生统计报告,2023年毕业生主要从事服务业,占总毕业人数77.5%,共有369万人;其次是制造业(13.4%)和建筑业(6.3%),分别为63万7900人和30万1100人。
另外,从事农业工作的毕业生占1.7%,采矿业和采石业则有1%,分别为8万3000人和4万6800人。
大专毕业生达574万
三分二从事技术专业
根据大马统计局(DOSM)统计,我国在2023年的毕业生人数达574万人,比前年增加4.2%,占全国15岁以上劳动人口的22.3%。
根据统计数字,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毕业生正在从事技术专业领域。
“其中492万名毕业生的劳动力参与率(KPTBS)高达85.7%。拥有学位的人占54.4%(312万人)、持有文凭者占45.6%(262万人)。
“与前年同期相比,在就业机会变好和失业率降低的推动下,(2023年)劳动市场中的学位毕业生增加了5.4%,而文凭持有者则增加了3.5%。”
统计局今天公布2023年毕业生统计报告,以及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现况统计数据。报告中的毕业生定义为从大学、学院、理工学院、经认证的机构或同等级机构获得最高证书的个人,学习时间至少为两年。
首席统计师拿督斯里莫哈末乌兹尔博士指出,在这些毕业生中,有67.6%(421万人)正在从事熟练工作,其中大多数为专业人士(57.4%),其次是技术人员和助理专业人士(24.2%)以及经理(18.5%)。
至于从事半熟练工作的毕业生则占总毕业人数的31.3%,即149万人;而从事低技能工作的毕业生占1.1%,即5万1800人。
“与2022年相比,白领和半熟练类别工作的毕业生分别增长7.8%和0.2%,而低技能类别的则下降22%。”
另外,87.4%(416万人)的毕业生在毕业后成为雇员,同比增长4.1%;而毕业后成为雇主的毕业生则大幅增长9.3%,达25万140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5%。此外,有6.5%,即31万700名毕业生成为自雇人士,同比增加13.5%;而剩下的0.8%毕业生则成为无薪家庭员工,达3万7600人。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