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全球需求弱·出口订单减 下半年生意更难做

独家报道:苏韵鸰

【商言堂】

主题:下半年生意更难做?

主讲嘉宾: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财政拿督孔令龙

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公会总会长陈芳心

马来西亚零售连锁协会(MRCA)理事郑荣耀

主持人:《南洋商报》助理新闻编辑(专题)李治宏

(吉隆坡1日讯)高通货膨胀重创海外需求,国内消费近期也明显下行,“内忧外患”夹击下,本地工商界预计今年下半年生意更难做。

尤其是各出口导向的行业,“吃粥吃饭”得看今年8至9月的表现,才能判断究竟是惊喜,还是惊吓。

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公会总会长陈芳心透露,全球需求疲软,家具、电器及食品等出口领域皆深受波及,生意量与去年上半年同比,至少锐减30%,新订单大幅度下降。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财政拿督孔令龙也指出,全球经济增长今年料降至1.9%,恐怕欧美国家会陷入经济萧条,加上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这一场看不到终点的战争,持续改变全球物品的流动,下半年仍充满挑战。

他们昨日参与《南洋商报》5月份商言堂,题为“下半年生意更难做?”的线上研讨会时,剖析国内商家面对“内忧外患”的多重挤压外,马来西亚零售连锁协会(MRCA)理事郑荣耀也分享了国内零售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冲击。主持人为本报助理新闻编辑(专题)李治宏。

若订单荒持续

或须改革止血自救

“若订单荒持续至8月,下半年出口生意料更惨淡,中小企业必须做最坏的打算,全面改革‘止血’自救。”

陈芳心指出,从事制造业的部分会员反映,今年3至5月的生意量下挫30至40%,甚至有家具出口业者更爆料,去年底已没有新订单。

来自欧美订单大跌

他强调,不仅大马企业,就连今年制造业发展蓬勃的越南,来自欧美国家的订单今年上半年也大跌至少40%。

“过去,欧美消费者每一两年就会更换家具、家电等家庭用品,一般会在7月份开始订购我国的家具如沙发等,但去年起未见大量订单涌入,反而许多地方因通胀问题引发罢工等情况,反映当地人钱不够用,减少支出。”

事实上,官方数据显示,大马4月份出口降至1054.2亿令吉,按年大跌17.4%。

陈芳心指出,如果最迟到今年8月还看不到生意有起色,本地商家和出口商下半年可能面临生意不赚钱,甚至亏本的局面。

“届时企业不能再等,必须采取战略性重组,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可能需要大刀阔斧地裁员(外籍劳工)优化企业改革。”

成本涨利润微

陈芳心形容,我国部分出口商生意额表现不错,但这不代表利润额上升,面对原材料涨价与人力成本激增,已步入利润微薄的难处。

他坦言,在2022年雇佣(修正)法令下,每周工作时间从48小时减至45小时,还有加班费门槛提升至4000令吉,对中小企业而言,每月至少要承担数万令吉的额外开销,还有产假增至98天,都增加雇主的成本。

政府也鼓吹中小企业遵守环境、社会及监管(ESG)要求,参与全球绿色和环保的供应链,这些都需要花钱改革。

在以上种种多重挤压下,企业不得不调涨商品价格,生意额看似有所增长,实际上面对利润微薄,营收瓶颈。

“政府先补救经济,去年中小企业有订单却没有工人(闹人力荒),有蛋糕也吃不到,如今面对没有订单,2025年高收入国的愿景恐怕难以实现。”

他也促请马来西亚外贸发展局(MATRADE)能加大拓展出口渠道的力度,以及海外市场销售,助外贸企业纾困解压。

零售业趋向谨慎消费

“下半年零售业仍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包括实施奢侈品税。”

郑荣耀指出,国内零售业已逐渐趋向谨慎消费,首季度销售额在食品、个人保健和服饰,反观大型家具或家电销量锐减,整体内销市场明显放缓。

“开斋节零售业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跌35至40%。”

他解释,当然,以上数据不能真正反映零售业的实况,因为去年国境重开,加上多次提取公积金措施,市场迎来报复性消费,因此去年的大好表现是特殊案例。

通胀带来高销售额

事实上,零售业今年开斋节的销售额更胜2019年疫前水平,但这是因通胀问题,商品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数额,实际销售数量持平的状态。

来临国内6个州属展开州选举,游子回乡投票也影响零售业,州选一、两个月内消费者手上的资金会流向其他开销。

他表示,我国人口不多,需要吸引外国游客访马消费,让零售业从疫情中复苏,协会盼再与政府协商有关奢侈品税。

有鉴于人力成本持续升高,餐饮业严重缺乏半熟练工人,他透露,目前协会会员展开细化工作,投入二维码点菜系统及机器化,逐渐迈向自助式餐饮,以减低2至3名员工成本,维持营运。

近期餐饮业机器人因低效率被迫“退休”一事,他则回应说,机器人已有不同的使命,之前为应付人力短缺“扮演”服务生,实际上帮助并不大,如今送餐机器人则是肩负成人与孩童用餐新体验,不会被淘汰。

龙头率中小企冲出海外

“我国不应只带动大型企业出口,‘龙头’(大型企业) 跟上脚步,‘龙尾’(不知名中小企业)自己跑(自己顾自己)的情况。”

孔令龙认为,政府应向新加坡学习,凭借淡马锡及凯德集团的实力,在海外积极开拓商业网,带新加坡其他“走出去”在上海设超市,以具有竞争力的租金出租给新加坡企业,把出口商品推向中国市场。

他说,我国政府应重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政府与私人企业联手走出海外,开拓国际市场的效果。

“国内超过130万家中小企业,小型企业占78%,中型企业则占19%,根本没有额外资金或资源投入研究工作,如何要迈向机械化、自动化或数字化作业,显得求助无门。”

他表示,尤其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落实之际,我国中小企业却表现出“与我无关”参与率很低。

未见大量中国客来马

“贸工部应设立专门的柜台部门,不能笼统地带过,假设我是螺丝生产商可能因不了解协定的效益,也无法从国际舞台从中受益,甚至会被抛在后头。”

孔令龙指出,尽管我国重开国境,但迟迟未见大量中国游客来马,反而更多涌入泰国,令当地旅游业再焕生机。

他形容,今年下半年经济难以预测,全球经济增长今年料降至1.9%,虽然俄乌战争并没有对大马有直接的影响,但关系到燃油价格,我国政府需承担350亿至400亿令吉的燃油补贴。

“燃油补贴的财政负担,也牵动着我国的通胀问题,经济仍面对挑战。”

他建议国内企业采取“3+1”方案,以3项措施达到求存之道的一个目标。3项措施分别是人力资源重组、改变营运模式及重振产品与服务的变现能力。

视频推荐 :

 
 

 

反应

 

名家专栏

先富起来不拉一把/胡逸山博士

自冠病疫情前几年逐渐缓和下来(虽然最近好像又有复发迹象,起码就听闻有好些再度染疾的例子)起,东南亚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在世界上也算是数一数二的。而东南亚各国政府也纷纷高唱处理经济复苏的凯歌。

但游走东南亚各地,却又看到听到尤其是中小企业业者们虽然不至如疫情期间的哀鸿遍地,但至少也还是唉声叹气,谓生意难做。而一众打工仔们,虽然也不至如疫情期间的朝不保夕,但也还是唱起生活难过的悲歌。

如此的宏观经济被推为一片大好,但微观经济,或谓社会经济,看来却是差强人意的强烈对比,又得从何说起,又如何是好呢?

从何说起其实不难,主要就是在本区域绝大多数国度里,社会上各阶级之间的财富鸿沟(技术一点来说是基尼指数)还是颇为庞大的。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上,有所谓的滴漏式经济学,其中最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总统里根所推崇。

这滴漏式经济运作模式就是当政府者得要亲商,譬如减免商业税、减免环保监管、减免劳工权益保障等,再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让商家们借钱容易)等,让大小商家们得以大展宏图,生意越做越大越好。

如此一来,大小商家们就得以制造更多就业机会,打工仔们手上就有了更多可支配的收入来消费,那就更为带动了市场的活力,整体的社会经济也就兴旺了起来。这形象化点来说就如同在装满大小碎石的过滤器的顶端注水,最终会细水长流到低端的出水口般。

在里根的英明领导下,美国在之前七十年代因为中东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衰退,也被扭转为经济一片大好、人人发财的“冲冲八十年代”。

东南亚采滴漏经济学

东南亚的大多经济体在很大程度上也采用了这套滴漏型经济模式,但就微妙地为其注入了可为师东南亚特色吧,或谓大多发展中国家特色。

众所周知,在大多此类发展中国度(东南亚也不例外),官商勾结、贪污腐败、并吞国有资产、巧取豪夺等层出不穷。在东南亚来说,这套经济模式就演变成“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理论上这也未尝不可,人家美国不也是如此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大家共同富裕吗?但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政府的商业监管也好,民间商业运作也好,虽然不能说是已然完善(如自八十年代起也爆发了几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但都得以迅速改善、复苏),也还是有底线的。起码的道德准绳也还是有的,如不允许行业的垄断等。

但在本区域,如此的底线却也颇具弹性,甚至会与美国的做法反其道而行。如一部分与官方关系密切的商家会被赋予某种商业的长期垄断权,来让其“先富起来”,但其他竞争者就只好眼巴巴地望梅止渴。

金融业者也会被训令为这些官商勾结者的借贷大放绿灯,有借没还也拿他们没办法。但中小企业与打工仔们要借点钱来周转则困难重重,要抵押这个那个,动不动就要拉车拉屋,问你怕未?

其他人自求多福

这种“一部分人先发得不清不楚,其他人自求多福”的情况即便在上世纪末引发了几乎亡国的亚洲金融危机,但至今也还是东南亚大多数国度的主流经济运作模式。而当下的东南亚看似经济再度起飞,饮头啖汤的赫然也还是这些既得利益者,而且喝完了连汤碗也拿走,不让下边有人来抢喝,试问你我又几时会轮到有口粥水喝呢?

至于如何是好,坦白说这种运作模式在本区域已然入骨入髓,大家也就只好继续挣扎求存了。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