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迪语惊四座/谢诗坚博士

马哈迪
这些天,马来西亚人民被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的言论搞得晕头转向,例如他于7月3日在脸书发贴文指出:“既然现任政府声称马来西亚是一个民主国家,有言论自由,而捍卫马来西亚宪法难道是违法的吗?相反的,宣扬多元种族才是违宪的。
因为宪法并没有说马来西亚是多元种族的国家,而是强调马来西亚的马来特质。”
接着,他矛头一转,指责首相拿督斯里安华要听命于民主行动党,特别是在将“马来土地”打造成为一个多元种族国家的问题上;他用世俗主义取代作为官方宗教的回教,进而将马来西亚变成一个没有官方宗教的国家。
这样一来,马来西亚将失去其在回教国际会议(OIC)的地位。
很显然的,马哈迪的攻击有两个重点,其一指责安华是靠行动党才能执政的。
一旦失去行动党的支持,安华的政府即将倒台。其二是含沙射影有人要夺取马来人的土地,甚至有“外来者”要把国家的名字更改。
对于安华必须要得到行动党的支持(40个国席)才能组成团结政府是不争的事实;但反过来,如果巫统(27席)不支持安华,团结政府也会倒台。
因此,这个数字游戏是政治的现实,才有合作这码事。
含糊其词有杀伤力
不过谁是“外来者”?马哈迪的含糊其词,无厘头地让人东猜西测。对于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是有杀伤力的。
姑且引述马哈迪在2021年2月7日所说的话,以点出他的矛盾之处。
他在接受网络媒体“今日自由大马”(FMT)的专访时这样说:“如果国盟政府(由丹斯里慕尤丁组成)一再奉行‘马来人至上’的政策,或将导致大量的非马来人移民国外,最后让大马的经济发展受阻。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接受马来西亚是由多元种族组成的事实。尽管非马来人在我国是少数群体,但他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许多贡献,他们也在经济上取得成功。我们在平衡马来人与非马来人之间的差距时,也要平衡种族间的财富。”
这一段话是马哈迪二度拜相(2018-2020)之后的二度下野后,转而抨击新崛起的国盟政府(慕尤丁领导)的单元种族论是错误的。
原本慕尤丁与马哈迪两人在2016年合组土著团结党,并加入希盟,旨在推翻以时任首相拿督斯里纳吉领导的国阵/巫统政府。结果在2018年的大选如愿以偿,击败了国阵/巫统,为政治掀开新的一页。
讵料才执政两年,马哈迪的“第二春”就幻灭了,政权又回到巫统、伊党与土团党的手中。
换了政府后,我们又看到“马来人至上”的思路卷土重来;而伊党则没有停止将宗教政治化,包括寻求落实355法案,扩大回教法庭执法权。
另一方面,在失权后的马哈迪继续向土团党和巫统左右开弓,并另立祖国斗士党,企图用自己的影响力擦亮“马来人至上”的思想体系(不再是多元论的捍卫者),以便再次成为马来民族的斗士。
出乎意料之外,在2022年的全国大选中,马哈迪竟跌落神坛,不但斗士党候选人全军覆没,甚至连他本身也在原选区失掉按柜金。
这种刻骨铭心的失败,迫使马哈迪重新检讨他在九十年代提出的以30年打造马来西亚成宏愿先进国的理念,从而塑造一个新的马来西亚民族,也许是错误的。
唤回“马来人的困境”
因此,我们看到今日的马哈迪加入了土权党,也发起马来人大团结运动,先后得到伊党主席丹斯里哈迪阿旺的支持,也在近日又得到慕尤丁领导的国盟/土团党的支持。这一转变,除了为马来西亚的政治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单行通道外,也唤回了“马来人的困境”和对多元种族论的自我否定。
这位曾在巫统内呼风唤雨长达22年之久的政治强人,虽然没有因之改变国家体制,却因他的霸权政治而改变了马来人的思维,包括在九十年代试图结束安华的政途;在千禧年后将纳吉与巫统边缘化,这一切让人感受到马哈迪不论在朝或在野,他都是一个不倒的神话。
同时,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鼓吹多元种族论难道也是一种“原罪”?
说到底,他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在言论上语惊四座,选民也不需要为他的转变而买单。
中美贸易再博弈/谢诗坚博士
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于2017年上台,但仅一年后,便在2018年对中国发动贸易战。这是前所未有的两大经济强国之间的正面对抗。
美国发动这场经济战的理由是:中国涉嫌窃取了美国的智慧财产权与商业机密。
基于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美国要求贸易代表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涉及商品总值估计高达600亿美元。
其目标在于纠正中美之间所谓的“不公平贸易”,并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25%的关税作为基本税率。
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商品加税,是因为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便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世界工厂”。
根据中国“2025发展战略”,目标是在从螺丝钉到大型战舰等各类产品的生产上实现全面领先。
有了这样的宏图,又配合了中国于2013年启动的高铁建设计划。

习近平于2012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及国家主席后,翌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涵盖“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个重大战略。
配合这一战略,美国深感威胁。特朗普公开反对“一带一路”,也反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虽然特朗普在2021年败选,离开白宫,相关政策暂时告一段落,但吊诡的是,他竟于2025年“回潮”,再次当选总统。
未能缩小贸易逆差
这一次,他再次检视全球经济政策,最无法接受的仍是中国在进出口方面占据优势,于是在第二任期继续对中国施压,高关税政策也卷土重来。
例如,美国对部分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已远远超过商品本身成本。原价2美元的商品,加税后成本达8美元。这笔费用究竟是由中国商家承担,还是转嫁至美国消费者?仍有争议。
不可否认,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已成为超级强国。尤其自1990年苏联解体以来,全球格局剧变,美国一度独霸天下。
但如今,美国面临财政赤字,遂借高税政策转嫁经济压力。例如:
2018年:中美贸易额为6,335.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出口4,784.2亿美元,自美进口1,551亿美元,顺差为3,233.3亿美元;
2019年:贸易额5,412.23亿美元,同比减少14.6%;
2020年:贸易额回升至5,863.21亿美元;
2021年:达7,556.45亿美元;
2022年:微增至7,594.27亿美元;
2023年:下滑至6,644.51亿美元;
2024年:小幅回升至6,882.8亿美元。
可见,自2018年以来的6年里,美国始终未能缩小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因此,美国以“狮子大开口”的关税政策施压,结果引发各界反弹。
近日在日内瓦的谈判中,双方作出让步:宣布90天内暂缓部分关税,并将原本高达100%以上的关税大幅调降。
美国将145%关税降至30%,中国将对美商品的关税由125%降至10%。
这不是中国的胜利,也不是美国的失败,而是基于全球产业链与市场稳定考虑后的理性妥协。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商品长期以来呈“外销七成、内销三成”的格局。
小规模摩擦难消停
此次关税调整后,外销压力增大,中国或需转向内销为主,这将改变产品结构,也影响“小而美”的外贸产品生产。
除非美国经济明显衰退,否则中国仍将长期面对美国的战略压力。
虽然大规模冲突可望避免,但小规模摩擦仍难消停。
贸易战不过是国际博弈中的一段插曲。只要美国不过度强硬,中美仍可在谈判桌上寻求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