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阿根廷为什么那么失败?/甘德政博士

梅西带领阿根廷挺进世界杯决赛,成为体坛热门话题。

网上流传,早前梅西在国家陷入经济困难之际,义不容辞,自掏腰包,垫付国家队足球员和足协职员的薪水,世人对此赞不绝口。

垫付薪水非梅西义务

对名成利就的梅西来说,这或许是微不足道的身外物,但毕竟不是他个人应该承担的义务。

照顾运动员的福利,本就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这件事也折射出阿根廷这个国家的根本问题。

100多年前,阿根廷跻身世界十大经济体之一,经济成长率和人均收入与美国并驾齐驱。19世纪末,阿根廷人均产值超越法国,比意大利高出三分之一。

阿根廷草原生产的高级牛肉,源源不绝供应到欧洲高级餐厅的餐桌上。农业和畜牧业带来庞大外汇收入,让当地权贵过着金迷纸醉的生活。

阿根廷人财大气粗,常坐豪华游轮到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疯狂购物和开派对,在名流社交场合出尽风头,一掷千金,让欧洲人羡慕不已。

当时欧洲穷巴巴的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非常向往移民到新大陆。他们买船票时的最大烦恼,就是要选美国的纽约,还是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风水轮流转,现在的欧洲人要移民到新大陆,根本不需再头疼。美国早已把阿根廷远远甩在后头,原来的移民出口国爱尔兰和意大利,人均所得也远超阿根廷。

1950年,阿根廷人均所得是前宗主国西班牙的两倍,到1975年时被西班牙超越。

1950年,阿根廷人均所得是日本的三倍,到1980年时,情况颠倒过来。

国家发展战略重大失误

阿根廷从第一世界沦为第三世界国家,被称为“阿根廷病”。简单地说,阿根廷的国家发展战略出现重大失误。

阿根廷在1816年独立,仅比美国迟20多年。一开始世人都看好阿根廷的前景,因为其经济政策远比美国开放。而美国一直到1860年代的南北战争后,工业化的北方打败奴隶制的南方,才大步加速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之路。

如果当时南方打赢美国内战,现在的美国很可能就像阿根廷,遍地都是大庄园、少数富有的地主,还有薪资微博的劳工。历史没有如果,北方获胜后,美国资本家将大笔资金投入制造业,发展实业,提升了整体国力。

反观阿根廷,却走上另一条道路。权贵靠农产品赚大钱后,缺乏工业化的诱因,没有把资金投入制造业,而且穷奢极欲,垄断政治资源,并立法保护既得利益者,不必面对严酷的竞争风险。

1930年代,阿根廷国力衰退的败像已露,政府不断借钱又违约,国际信誉一落千丈。在内外交交困下,阿根廷兴起法西斯思潮,和纳粹政权交好,造成后来很多纳粹战犯选择逃亡到阿根廷。阿根廷球队几乎全白人,不像欧洲球队有大量黑人,可能和国内的政治思潮和种族比例有关。

1950年代,斐隆总统(麦当娜在电影中饰演其夫人的角色)更为倾向贸易保护主义,出台“进口替代”政策,让阿根廷出口极度萎缩,产品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薄弱的工业底子更加雪上加霜,国产汽车比美国贵一倍,国产洗衣机和收音机笨重还常故障。

世界经济史反面教材

1980年代,阿根廷军人政府为了转移国人视线,发动福克兰战争,结果被没落的大英帝国打得落花流水。阿根廷掌权者已经证明自己没有能力管好经济,最后证明自己连打赢一场仗的能力也没有。

接下来的大部分时间,阿根廷人都是在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钱币贬值、罢工示威、政府破产中的轮回中度过。

100多年来,无能腐败的政府,一次又一次榨取人民的血汗钱,吃干抹净后,又开始骗外资的钱。阿根廷的停滞和自我摧残,成为世界经济史的著名反面教材。

阿根廷人唯一的骄傲,就是足球。他们夺过两次世界杯,球王马拉多纳以“上帝之手”在球场上打败宿敌英格兰,报回福克兰战争的一箭之仇。

这次冲击世界杯,梅西领军的阿根廷是否能夺冠,我并不看好。历史给过阿根廷很多次好牌,他们却打出一副烂牌。再加上,他们的国名来源是拉丁语的Argentum,也就是化学元素中的白银,也许拿到银牌才是他们的终极宿命。

反应

 

灼见

伊党搞Tiktok的底气/甘德政博士

伊斯兰党主席丹斯里哈迪阿旺指Tiktok是强大武器,并预测拿督斯里安华政府即将倒台,引来一番争论。

很多评论员说国盟的强势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交媒体,尤其是马来年轻人非常喜欢的Tiktok。

Tiktok看似威力强大,也只是一种工具,背后必须有一套思想武器。伊党如今成为国会最大党,绝非单靠Tiktok。

伊党自创党以来,一直是巫统在马来选区的劲敌。巫统拥有执政优势和庞大行政资源,要照顾马来人衣食住行的福利,伊党肯定拼不过巫统。他们的突破点,除了回教堂,就是办教育,尤其是宗教教育。这要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长年累月去经营,没有几十年的坚持努力,都不会看到效果。

“校友”壮大伊党基本盘

伊党成立本身的幼教体系,从1980年代至今开了千多家幼儿园,散布在全马各地的马来社区,而且收费便宜,没有经济能力的家庭可以申请免学费。长大后的毕业生,很多回来当义务老师,帮忙社区小孩免费补习。

伊党甚至建立小学体系、中学体系,一直到大专阶段的整条完整生态系统,甚至保送学生到中东地区深造。华社对伊党的刻板印象,就是以为他们只会念经,实际上该党有许多专业人士,都是这个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受惠于这个体系的毕业生,对党的忠诚度很高,打死不走,事业有成后会主动回馈和贡献,继续壮大伊党的基本盘。

华人本来也是重视教育的民族,如马华从学前教育一直办到拉曼大学,也有完整的教育生态体系,其中最大差别,就是没有一套政治意识形态可以长期灌输。因为华社都很功利,就读课程必须管用,以解决吃饭就业的“社会向上流动”现实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如今也没多少华人子弟还相信儒家思想那套价值观,这也造成马华目前的政治窘境,连本身开办的学府内部都被政治对手完全渗透,绝大部分教职员和学生都不支持这个政党,这和伊党形成明显的对比。

伊党的教育体系有整套政治意识形态支撑,还有很多外围的青年组织一直接触大专生,除了帮忙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也一直提醒他们不要忘记信仰,要记得履行宗教责任等等。

战略布局终有成效

长年累月的耕耘,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中坚支持者,让伊党在净选盟抗争期间,可以轻易动员数万人上街头,而且站出来的都是青年和大专生,其志工更是严守纪律,在街头中进退有序,这都是从幼儿园阶段就训练出来的成果。

巫统的基本盘就是这样被对手侵蚀掉的。伊党几十年的战略布局,终于在18岁新选民落实后的第15届全国大选,看到开花结果。国盟势力大突破,从东海岸乡区长驱直入到西海岸城市区。

许多巫统铁票区被冲垮甚至连根拔起,马来社会已经到可以完全抛弃巫统的临界点。这种集体思潮的“范式转移”,就像3·08政治大海啸后华社完全抛弃马华一样。

值得关注的是,和功利至上、陷入“信仰真空”的华社新一辈相比,意识形态高度一致、宗教思想武装到牙齿的马来新选民,这两个群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在政治动员能力和回应社会议题的能动性方面,也有明显的分别。

Tiktok对伊党来说只是锦上添花,短短十几秒视频,没有深耕意识形态作为铺垫,是很难让受众引起共鸣和迅速传播。哈迪阿旺看似有恃无恐地大放厥词,其实是有底气的。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