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部长,您步伐太快了/南洋社论

陆兆福重任交通部长,一就任就带来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措施。不过,部长的步伐好像太快了,一个接一个的措施接连的推出,其属下似乎跟不上他的脚步。

陆兆福在今年二月宣布,政府即将电子化路税和驾照,人民从此无须在车大镜上贴上路税纸和携带驾照。然后,他也宣布为了提升对公众服务的竞争力,从明年9月起,开放让更多验车中心参与,电脑验车中心(PUSPAKOM)不再是提供定期交通工具检查服务的唯一指定验车中心,同时交通部也探讨落实电子车牌。

另一方面,陆兆福表示,政府希望重塑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成为世界十大最佳机场之一,并宣布将吉隆坡国际机场改名为吉隆坡国际机场第一终站和第二终站。曾为世界十大机场的KLIA目前世界排名第67,却不知改名是否策略之一?

质疑难以上行下效

此外,交通部宣布将德士及电召车的车龄限制从10年延长至15年,从2023年1月1日生效,以及废除职业驾驶执照(PSV)和货车驾照(GDL) 组别理论考试,并将讨论制定电召车收费底价。

陆兆福似乎将别人5年也做不完的事情,在6个月做完了。这不是贬低历来交通部长的能力,人民只是怀疑,这么多事情宣布,他属下追得上吗?而小拿破仑,是否会阳奉阴违?

最近一名司机在脸书投诉,由于没有贴路税纸,结果收到罚单。虽然警方迅速灭火,表示错误执法并撤销该罚单,但这已经引起人民的疑虑,不晓得部长做出了这么多宣布和改革,到底有多少是能上行下效的。

举个例子,人民到现在前往更新路税,还是照样收到当局发出的路税纸,这到底有没有必要呢?还有,吉隆坡机场的改名,何时生效?所有路牌已经更改了吗?

部长虽然做事果断,改革迅速,有时也会失去焦点。最近轻快铁频频故障而停驶,这个问题在前任部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时期已经开始发生。陆兆福接任后,似乎当局没有马上行动,以致问题一再发生,部长必须频频道歉。

份属同僚 互呛减分

道歉或者之后提供免费搭乘,并不能补偿受到停驶影响行程的乘客的损失和坏印象。

作为交通部长,陆兆福更重要的是和国家基建公司讨论,提出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毕竟这无法预防下一趟车是否还会发生故障。

最后,不管魏家祥提出斗湖机票过于昂贵是出自内心调侃或关心民众,陆兆福应该欣然接受前部长的善意提醒,而不是反呛。毕竟大家份属同僚,这一互呛,不只让反对党笑话,还突出了两党的纠结,部长身分会减分不少。

 
 

 

反应

 

言论

沙布拉会否成为另一个马航?/南洋社论

沙布拉能源3月11日发布文告,表示获得政府注资11亿令吉。这笔资金,主要是帮助沙布拉能源偿还贷款,避免引发本地中小企业不堪拖欠而倒闭所引起的连锁反应。

沙布拉能源拖欠的本地供应商达到2000家,如果任由它被债务拖垮,覆盖面广泛,很可能在本地中小企业激起一场“沙”尘暴,尘埋大大小小的供应商。

问题是,它属于私人企业,不算是国营公司,政府为什么要冒大笔金钱损失的风险,来履行美其名的“社会责任”?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之前和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唯一一次的公开辩论,就是围绕在沙布拉能源该不该救的课题上。当时的纳吉也认为,沙布拉是大马宝贵的龙头企业,不应该让它倒闭,否则将让外资趁机收购其被逼贱卖的资产。因此,必要时,政府会伸出援手,帮助沙布拉能源渡过难关。

破坏市场规矩

而当时作为反对党领袖的安华,当然不会附和执政党。他的立场是政府不该干涉私人企业,如果政府选择“拯救”沙布拉能源,等于破坏了市场规矩。

大马股市里,财政陷困的公司不止沙布拉能源一家,政府开了先河,很容易让其他陷困的公司燃起了希望,幻想政府是不是也会拯救它们。

如果政府只救一家却不救另一家,很容易引人诟病,以为政府偏私。

既是私人企业,就应该作好可能经营不善而陷困的后果。如果营运失算就要期待政府帮忙用公帑来帮自己过难关,那不符合自由经济的理念。

安华当时自认将纳吉打得“落花流水”,没想到过了几年,在他执政以后,竟然玩起角色互换,打脸自己,当起拯救沙布拉的“英雄”。他没忘记自己当时讲的话,于是将这次拯救解释为“投资”,所投下的钱是要还的。自古至今,有哪个“拯救”方案不叫投资呀?

远的不说,就说马航。在过去30年里,我们已经记不起政府多少次注资于马航,甚至是多到将它私有化起来,除牌了慢慢“拯救”。到底那是注资、投资还是拯救呢?

虽然马航可以厚着脸皮说它是国营企业,政府拯救是理所当然。那沙布拉能源呢?即使名义上是私人企业,想必这次的贷款,开启了国营化的脚步。

一些分析员见到政府出手相助,已经欣然修改沙布拉的合理价,好像是一切灾难已过去,公司从此能重新平步青云,再次成为股民的心头爱。

负债超过100亿

问题是沙布拉的庞大负债,不是一个小小的11亿令吉可以解决的。沙布拉能源负债超过100亿令吉,这个11亿令吉,肯定不够用来解决它如山高的债务。接下来,还借不借(按照政府的定义,这叫“追加投资”)?

不但如此,其高层的管理能力不大高明,近年来的业绩亏多赚少,如果找到了政府这条大水喉,恐怕更加不思进取,最后就像马航那样,先除牌,再寄生在政府部门里,慢慢的汲取政府的养料自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