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迎向素养导向的独中教育/张喜崇博士

若说“素养”是近10年教育领域里出现最频密的一个词汇并不为过。

除了是国内外许多教育文件都使用的词汇以外,2018年《独中教育蓝图》也使用了“核心素养”,而2020年推出的《华文独立中学课程总纲(试行版)》(简称课程总纲),将原本的6类核心素养转化成9项,来描述独中培养人的内涵;甚至有学者认为“素养”翻译成Competence或Literacy都无法完整诠释“素养”的内涵,而建议直接用Sù yǎng 的拼音方式。

究竟“素养”何以如此神奇,竟然连英译词汇都无法表达中文的意思呢!这或许要追溯到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演变。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育,重视知识的记忆,能够将大量知识背诵起来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那个时代的知识使用周期很长,学校毕业之后,所学的知识还可以使用很长的一段时间。进入世纪交替的时代,在上个世纪末,学校教育开始重视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电脑和行动手机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全球化和地球村的概念逐渐成形,教育领域开始意识到只是知识的存取已无法让学生走得远,学生要懂得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遂提出了能力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发布了《学习,内在的财富》这份具影响力的文件,其中学习的4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共存、学会成人,依然影响教育发展至今;也是在这个时候,独中教育提出了《独中教育改革纲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

迈入21世纪后的第一个10年,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工业4.0也宣告AI智能和5G时代到来,这不仅颠覆了人类的学习行为,也让人力资源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育价值判断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也不只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价值判断,能够在海量信息中提取正确并对个人和社会有用的知识;同时,教育也要协助学习者发掘个人的专长特质,懂得发挥个人的优势和强项。素养导向教育就是因应这样的时代对全人素质的呼唤而产生的概念。

“素养”被界定为“一个人为因应现在生活和未来世界,所应具备的各种读写能力、知识、技能、人格特质、文化修养、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杨俊鸿,2019);也因为“素养”内涵的多元丰富性,故才会出现文章第一段提到的音译建议。这个时候,独中教育提出了《独中教育蓝图》,回应素养教育的需求,可以说是适逢其时。

理解什么是“素养”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落实素养导向的教育将是另一个极具挑战的任务。根据SchrÓder(2015),素养导向教育的特点有三:1.不同于传统内容导向的教与学,素养导向教育重视学科全人品格养成的定位与功能;2.老师教的少,学生学得多;3.关注学生在一个真实情境中的实际表现。

独中《课程总纲》便是基于上述原则,将素养导向教育进一步贯彻在课程中;而最终落实素养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便是取决于教师对“素养导向教育”的体悟与领会,也是接下来独中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

反应

 

灼见

【灼见】毁灭创新 勇敢变质/胡逸山博士

上篇谈到,其实如果允许市场经济规则更充分运作,而非人为、蓄意知易行难地去干预,那么好些即使多年以来看来棘手的社会政治课题,几乎都能得以迎刃而解,而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当局允许商业化私立大专院校的运作,已然演变成为本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大功臣。然而,有利也必有弊,例如越来越多独中生选择不考高中统考,也不等高中毕业,而是在高二考了大马教育文凭后肄学,转读上述私立大专院校的预科班,过后直接进入这些大专,或与这些大专有双联课程安排的外国大学就读可也。

如此一来,不但独中的高三有些因为学生人数不足而办不下去,甚至连常被华社视为重要的文教课题,例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与否,也不再受到许多家长与同学们的在意,因为,这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然被市场需求所“超越”。一些独中为求生存,也必须顺水推舟地另辟教育新天地。

转型可负担私校

一些别出心裁的独中,想要逐渐转型为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其实独中在政府眼中本来就是私立学校的一种,只不过是非营利的),因为眼看许多家长基于对公立学校欠缺信心,都忙不迭地把孩子送往昂贵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那倒不如打造出一个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版本,总能吸引到一些家长,基于性价比高的选择。这说白了就是一个市场定位的实践,其经济效果的高低,应该很快就能见真章。

也有一些较为谨慎的独中会为高三“加料”,或更贴切来说是提供教育“自助餐”,要考高中统考当然欢迎继续考,但也可兼考或转考如A水平或其他国际上认可之后,可直接就读大学的一些文凭考试,包括一些通常只在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的考试等,以吸引同学们留读高三,或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独中就读。

这也是市场经济促进创意,甚至是如著名经济哲学家叔本华所谓的“创意性毁灭”的一种做法,其实是推进经济(以至教育)转型升级的“妙方”。

华文水平为卖点

有的独中,顺应着国际上学习华文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以相对高超华文水平为“卖点”,努力招徕来自国内外,有志于让孩子得以更好地掌握华文的家长们,送孩子到这些独中就读;又或主要来自国外,想要孩子能比在当地能掌握到更好英文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过来就读。总之就是充分发挥独中多年以来所强调的三语并重教学方针,使其得以真正的发扬光大,让独中得以浴火重生、再创新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在近年来好像越来越敏感的另一项课题,即越来越多非华裔在华校(包括独中)就读的考量,是否会引致华校“变质”。在我成长的沙巴,一般华校都有许多友族同学就读,尤其是一些在乡区的华校,更是有着七八成的非华人子弟就读,所以我们都已习以为常,不觉得是一项问题。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项市场经济运作的体现,因为华校办得好,所以才会吸引友族甚至国外的家长送孩子来就读。即使在社会政治层面,这也是促进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国民团结融合的一大工具。

如果有一天华校真的“变质”了、变得更差了,那么市场那只无形的手也会令到华校不再成为家长的首选。所以我们不应恐惧“变质”,而是要哪怕是毁灭性创新,也要把华校的品质变得更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