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结束半世纪 和平仍未到来 (下篇)/陈万诚
在全球化与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越南却仍被迫将大面积国土“冻结”在战争遗产之中。这不仅是越南的土地问题,更是现代文明如何面对战争后果的试金石。
美军在越战期间对越南实施的大规模空袭,被联合国认定为现代史上最密集的轰炸行动之一。据估计,美国在越南投下的炸弹总量,甚至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对欧洲的总和。
其中相当部分并未爆炸,成为今日田野山林中最沉默却致命的陷阱。
与此同时,战时布设的大量地雷,尤其集中在中部高原与寮国边境地带,不少至今仍未被列入完整排查名册。
未爆炸弹危害大
根据挪威人民援助组织与越南国家排雷行动中心联合发布的《越南扫雷行动发展建议》报告,截至2023年,越南全国63个省市无一幸免于未爆炸弹污染。
报告指出,未爆炸弹污染已成为制约越南农村脱贫、国土再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之一。中部与边境地带尤为严重,部分高风险地区即便已被标记多年,仍因缺乏资金、人力与高精度设备而迟迟未能清除。
该报告中发布的风险分布图显示,全国范围内的未爆炸弹危害具有结构性与系统性,远非个案或“历史遗留物”可以简单归类。这是一场跨越世代的慢性战争,而图上的红色阴影,正是对“和平已至”的最有力反驳。
美国虽在战后提供部分排雷资金与技术支持,但这些“象征性援助”远不及战事所造成的破坏。战争可以跨越国界,善后却往往被甩给受害国。国际责任被稀释,被冷却,被遗忘。全球若默许“打完仗就没事”的逻辑,下一场战争的发动者只会更肆无忌惮。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制造战争的国家,反而在战后以“合作方”姿态重新介入地雷治理与人道援助,甚至主导话语权。
这种“主犯参与清理现场”的权力结构,令战争道德陷入高度扭曲。
反思战争的代价
越南并非唯一的受害者。从柬埔寨、寮国到阿富汗、伊拉克,许多国家都经历过类似“战后无人管”的孤立状态。全球治理架构至今未能建立一套强制性的战争遗产处理机制,使得国际政治仍更关注战争的“开场”,而忽视战争之后的“善后”。
越战结束50年,不应只是礼炮齐鸣的官方纪念日。它应是全人类反思战争代价的警钟。如果和平仍被视为抽象理想,而非具体行动,那么战争留下的就不仅是地雷,还有制度性的冷漠与道义上的真空。
炸弹可以等待几十年才爆炸,但我们不能等几十年才正视它们留下的伤口。纪念越战,不是为了追忆胜负,而是为了记得:和平若不被严肃对待,历史便会用更残酷的方式重演它。
越战结束半世纪 和平仍未到来 (上篇)/陈万诚
越战结束半世纪 和平仍未到来 (上篇)/陈万诚

1975年4月30日,随着北越军队攻入西贡(今胡志明市),南越政权宣布投降,越南战争正式划下句点。这场长达20年的冲突,不仅标志着南北分治的终结,也象征美国冷战干预政策的一次惨痛失败。
半个世纪过去,越南社会表面已迈向统一与发展,但对许多越南人而言,那场战争从未真正结束。当外界用“统一”、“停火”、“历史转折点”形容那一日时,越南人面对的,却是一场尚未结束的战争,这不是外交层面的冲突,而是土地之下的杀机。
和平不只是政权更替
战争的终结,从来不只是枪声停下、政权更迭那么简单。真正的和平,应该意味着平民能安全耕种、孩童能无忧奔跑、国土能被完整利用。然而在越南,这些最基本的“和平权利”,至今仍无法全面实现。战争虽然离场,武器却仍埋藏于土地之中。
据越南国家排雷行动中心估计,全国约有五分之一的国土仍受到未爆炸弹与地雷污染,其面积相当于马来西亚的吉兰丹、登嘉楼与彭亨三州总和。
大量战时遗留的航空炸弹、集束弹子弹与反步兵地雷深埋地下,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中静静等待触发。它们不会因为和平协议而失效,也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失去杀伤力。它们不会忘记战争已结束,却不断提醒人们战争未曾真正远离。
对越南社会而言,战争留下的不是纸面上的和平,而是发展受限的无形边界。在中部与高原地带,乡村道路往往被迫绕开危险区域铺设,土地开发项目搁置,农业复耕受限,基础设施建设受阻。

越南在地雷影响调查中识别出的危险区域,红色阴影区域代表未爆炸弹风险较高地带。(图由越南国家排雷行动中心整理)
地雷阴影下的生存现实
对许多农村居民来说,“不要碰”、“不要走那边”、“小心脚下”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从小被灌输的生存本能。他们不仅与地雷共生,更与恐惧为伍。
排雷从来不是一项简单的清洁工程。每一次探测、标记与移除,都是生死之间的挑战。
尽管越南在多国援助下建立了国家级扫雷体系,但资源有限、地形复杂,加上缺乏精确的战时地图,导致高风险区域至今难以完全清除。现实是,排雷进度永远赶不上意外发生的速度。
战后初期:孤军奋战
越南战争结束后,面对遍布国土的未爆弹与地雷,越南政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是“赤手空拳”地展开清理工作。当时的越南刚经历长期战争,百废待兴,国家财力与基础设施几近瘫痪。
尽管各地伤亡报告频传,爆炸事故频发,但由于缺乏国际支持、扫雷装备与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大量地雷只能暂时标记,甚至放弃处理。
1978年,越南成立了首个全国性排雷协调小组,并由军队承担大部分扫雷任务。由于没有标准作业系统,加之排雷作业主要依赖人工目测与简易探测器,早期排雷工作不仅效率低,人员伤亡也极为惨重。
根据越南国家排雷行动中心资料,仅1975至1990年间,越南境内因未爆炸弹造成的意外爆炸就超过万人死伤。
与此同时,由于政治立场、冷战格局与西方国家对越南的孤立政策,越南长期被排除在国际地雷援助与排雷合作机制之外。
在国际舆论仍沉浸在美苏角力、亚洲“新兴四小龙”的经济奇迹时,越南农村地区却在一场无声的战斗中继续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