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党新三国演义/许国伟
先说一个《资治通鉴》里的故事。
三国时期,荆州一战,刘备失去荆州和关羽,要举兵攻打孙权。孙权就派使者向魏国称臣。这时,魏国朝廷大臣都向皇帝曹丕致贺,而刘晔看穿了孙权的想法。
刘晔说,孙权是怕刘备攻打他时,我们同时出兵夹攻他。如果我们接受孙权称臣,他就会用我们的实力来威吓刘备。那么,刘晔给曹丕的建议是什么呢?
刘晔说,天下三分,魏国占了十分之八,而吴、蜀各占十分之一。刘备攻吴,我们应一起出兵打吴国,不出十天吴国必亡。吴国一亡,蜀国就无法独存,天下就可以一统。
但是,曹丕还是想接受孙权称臣。刘晔又说,现在刘备是在气头上要打吴国, 听到我们也要攻吴,他不但不会停手,反而会与我们联手灭吴。
司马家坐收渔利
只是,曹丕最终还是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接受孙权称臣。
胡三省读到这一段就感叹,如果曹丕接受了刘晔的建议, 吴国就岌岌可危,难逃亡国之祸。
这说明,握有最强实力的曹魏,在吴蜀相互攻伐时,确实有机会一举解决两个对手。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最终,魏、蜀、吴继续三国鼎立,不仅推迟了天下一统,还让司马家坐收渔利。

(取自dapmalaysia.org)
回看当下最受瞩目的行动党中央改选,我们似乎也能看到类似的三国局面。
尽管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强调,党內没有派系之争,也不存在‘三国演义’的局面。但陆兆福和倪可敏两人合作,已掌握最大的力量,林冠英和沈志强也各拥有一定实力。
所以,三分天下,“陆倪”占了十分之八,“林”和“沈”各占十分之一。巧合的是,‘林’与‘沈’之间积累已久的恩怨,使他们既有明争,也有暗斗。
随着“倒林送神”风声四起,林冠英能否入选中委再任全国主席,引发热议。
沈志强迅速崛起
另也有媒体报道,身为槟城州主席又有部长职的沈志强,也迅速崛起成为党內新兴势力,他的未來动向也备受关注。
在这样的局势下,‘陆倪’将如何抉择?“毕竟,他们的决策不仅影响‘林’与‘沈’的实力消长,更将左右行动党的未来权力格局。或许,行动党也在上演新三国。
“车牌部长”背后事/章龙炎
民主行动党的陆兆福官拜交通部长,却被讥笑为“车牌部长”。他不但不以为意,甚至有些沾沾自喜,因为他认为通过出售特别车牌号码,可以为政府增加收入。
部长卖车牌不务正业
但稍微了解政府经济职责的人都知道,这种行为轻重不分,甚至有不务正业之嫌。作为交通部长,其主要责任应是改善国内交通系统与提高交通安全。
若政府还得靠卖车牌来增加收入(尤其是在口口声声强调“节省”的前提下),这无疑传达出一个危险讯号:政府在管理国家经济方面的能力不足,只好以其他方式来“包装”成绩,甚至误导大众。
心知肚明能力有限
在我看来,陆兆福之所以不在意被称为“车牌部长”,可能是因为他心知肚明,自己在改善我国交通的各个方面上确实能力有限。因此,打着“为国增收”的旗号来推动车牌生意,或许可以当作一种“政绩快餐”。
我相信,支持行动党的人其实心里也明白这一切。只是如今交通部长是“自己人”,不方便公开批评、矛头对内罢了。
要证明这一点其实很简单:设想现任交通部长是马华领袖而不是行动党的领袖,若该部长说不介意被讽为“车牌部长”,华文网络世界肯定会无限上纲,群起鞭挞。
再设想发生日前运载石块的罗里撞上联邦后备队卡车,造成10名警员死亡的重大事故,舆论压力一定会迫使这位马华部长下台,甚至连首相也难辞其咎。
但现在的交通部长是行动党的领袖,即使再大的事故,也往往被处理得风平浪静。加上国会中反对党的宣传攻势与协调远不如当年的在野行动党,像这样10名警员殉职的惨剧,竟然未能撼动华文网络世界的舆论根基。
去年12月底,马六甲南北大道上发生7死33伤的连环车祸,也是类似的情形。整体舆论场显得异常安静。
“正义之声”销声匿迹
因此,类似“卖车牌得来的收入,能买回丢掉的生命吗?”、“某某部长不顾人民死活”、“某某不倒,人命如草”等这样的“正义之声”,若是在行动党当年在野时,肯定铺天盖地,如今却已销声匿迹。
至于要求部长引咎辞职、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等呼声,更是无影无踪。
这不仅反映出当前反对党在宣传上的弱势,也显示他们不屑模仿行动党当年那一套毫无底线的操作手法。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过去只要行动党领袖稍受批评,就会看到“网军大军”蜂拥而至,不分青红皂白地护航。
如今,只剩下零星的“洗地佬”在勉强应付,而且看起来是吃力不讨好。毕竟,陆兆福第二度出任交通部长已超过两年,再将问题归咎前朝或推卸责任,早已缺乏说服力。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污垢若太顽固,再强的漂白剂也未必见效,甚至可能越洗越黑。
我的意思是:行动党的支持者素来“情人眼里出西施”,凡是行动党出品,便视为佳品,认为就算素质不高,也比敌对阵营强。但经过事实的检验,现实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