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考试评价与独中教改/林国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带动教育教学工作者对考试与评价改革的深刻思考与探索,与此同时改善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

当前,有一种发展态势,即把学业评价和考试看做“学习的组成部分”(assessment as learning),认为评价、考试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寻求“课程研制—教学实施—学习与评价”的关联性,确保课程研制、教材建设、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考试评价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可惜的是,近年引领华文独中教育改革的几份纲领性文件,并没有体现出这种改革发展思维!

2005年《华文独中教育改革纲领》、2018年《华文独中教育蓝图》及2020年《华文独中课程总纲》,关于教育改革要素的课程、教学、考试改革的策略、思维是碎片化、彼此分离、相互孤立的,难以形成育人合力。特别是关于考试(包含独中统考)的改革,不是立意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意涵,而是游离于考试改革本质之外的局部改变和形式化调整。

难怪独中教师发出“独中教改没有触及以统考为核心的教学系统”的慨叹,甚至连董总推进独中教改的单位,也要以“减少考试对教学的干扰”,为“评量改革基本思路”!

独中教育改革未能撬动内涵式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于理念认知和实践策略的问题。

“教—学—评”一体化

“核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概念,学科课程要求根据核心素养意涵和学科本质特点,凝练“学科核心素养”,以之引领课程研制、教材建设、教学实施、学生学习与考试评价改革,明确学生学习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因此,考试评价改革的“素养导向”转型,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寻求“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其实践策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课程内容结构化,加强考试评价与课程、教学的关联性。

学科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摆脱知识系统罗列的学科知识本位窠臼,转向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逻辑,以及学科育人价值的组织形态和呈现方式。

课程内容体系整合了学科重要概念、主题内容、教与学任务与提示、学业认知要求等,不仅明确“教什么”,“学什么”的内容,还提示“怎么教”,“怎么学”,“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目的价值,以及“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的效益问题,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其二,研拟学业质量标准,为教学质量与考试评价提供依据。

独中课程向来只有“内容标准”,没有就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要求确立“学业标准”或“质量标准”,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无法确定学生的学业水平,难以保证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学校教学保持一致。

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当务之急,独中课程须要凝练“学科核心素养”,解构现行学科课程标准,规划出“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明确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要求;以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为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分层级描述学生学习本学科课程的学业表现、能力水平和关键品质,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课程教学实施、学生学习和考试评价提供质量指标依据。

其三,素养立意命题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发展。

这是考试评价改革的核心意涵,主要体现于在知识、能力、态度、价值的融通和应用中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水平,展现考试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育人价值。

关键策略包括:创设具体、真实的情境,设置典型任务活动,评价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或学科认知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事理,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思辨性,转变静态知识记忆和浅表化理解的考查为高阶思维能力测评,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品质;引进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成长档案袋等评价方法,结合纸笔考试,采用口试、项目学习、作业报告、案例分析、小论文写作等开放动态的测评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历程和学科素养发展状况。

教改不能革考试的命

总的说来,教育改革不能革考试的命,更不应以考试为教学干扰而“避之则吉”。

随着“素养教育”的推进,课程、教学、评价将以核心素养为指向;课程内容组织结构化,整合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考试评价,形成育人合力。

独中教育改革实宜明确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意涵,顺应素养导向考试评价发展趋势,构建相关机制,将理念意涵转化为程序、标准、指标,发展符合学科核心素养本质特征与价值意义的考试评价内容与形式,发挥考试评价对学科课程教学变革与学生学习发展的导向作用。

反应

 

要闻

SPM英语听试风波 教长:音频非网红录制

 (吉隆坡20日讯)2022年大马教育文凭(SPM)笔试从今日起至3月15日举行,教育部长法丽娜叮嘱所有考生专注及耐心作答,并希望考生都考试顺利。
 
“祝所有考生考试顺利,期望SPM学生成功。专注、聆听及耐心。”
 
她今日巡视万宜新镇第四路国中SPM考试情况后,向记者这么说。

法丽娜提到,这次巡视学校是给予所有考生打气,并观察学校及考试委员会的准备工作。

她说,其女儿这次也参加SPM考试,作为母亲,她会确保每天能与孩子沟通及给她鼓励打气。

针对在2月16日举行的SPM英文听力测试音频口齿不清导致考生听不懂课题,法丽娜指出,考试局已解释有关录音一早录好,并不存在请TikTok网红录音课题。

“教育部及考试局会确保妥善处理诚信课题,并考虑到录制音频的有效、真实及可信度。”

考试局日前解释,考题是由擅长英语的教师、讲师或大学生录制。

相关报道:

SPM英文听试考题引非议 考试局:由专人录制

SPM考生:音频太快不清晰 英语听试用TikTok难听懂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