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纳吉的“大蛋糕经济”/陈俊安

前首相纳吉与反对党领袖安华辩论是否该拯救沙布拉能源公司,也提及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他认为:“应该做大蛋糕,就能在分蛋糕时,惠及所有人民。”

他的“大蛋糕经济”,不外是引进外资,投资大项目,扩大内需与外需,以刺激经济,那么,大家都无须束紧腰带,得共享蛋糕。

听来很理想化。纳吉的“大蛋糕经济”,其实就是横行百年的资本主义国家奉行“马歇尔经济原理”(马歇尔是英国人,1890年提出)!马歇尔经济何以历久不衰呢?他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化便是经济的动力”!他也认为,衡量人类情感与动机的关系,人类从事经济活动,不外是两个动机,即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而实践在国家经济上,便是纳吉的所谓“做大蛋糕经济”了。

怎么做大蛋糕呢?不外是扩张型经济,扩大基建、搞大项目、增加福利开支、大型工业(到了现代,增加军工业)等等。马哈迪时代的双峰塔、南北大道、多媒体走廊、FI赛车场,都是这类产物。纳吉时代的“东铁”、隆新高铁、大马城、皇京港、沙巴油气管,便是马歇尔经济学的实践。

国家经济充斥舞弊贪腐

纳吉提出“大蛋糕经济”,似乎有点洋洋自得,仍然缅怀着做首相时的高瞻远瞩,没错!若没发生“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舞弊案”,他恐怕将成为马哈迪之后的“重工业之父”第二。然而,安华没让纳吉沉迷在过去的荣光中太久,就戮破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扩大蛋糕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管理不透明、国家经济充斥着舞弊贪腐,做出的蛋糕,都给了谁霸占去了?”

纳吉的“大蛋糕经济”,还不只是分配的舞弊问题,还有个盲点,就是以马歇尔经济原理来检视,大马新经济政策遗留下的一些种族固打制、股权重组30%归土著等、某些领域非土著禁入等等,对马歇尔经济学都是个悖论。可见“做大蛋糕经济”,仍然困难、阻碍重重啊!

反应

 

言论

安华与马哈迪的碰撞/陈俊安

本来已经不需要对照安华、马哈迪两个人的际遇。

两人从政治师徒关系、至交恶、安华带领烈火莫熄街头抗争,后来两人又“一握泯恩仇”,合作推翻纳吉政府!之后却又因交棒问题剑拔弩张,到安华最终高升第10任首相,马哈迪却遭选民唾弃,所带领的政党走向泡沫化。

安华一场访新之旅,凸显马哈迪主义与安华主义的矛盾与碰撞。

马哈迪掌权时期,对新加坡态度强硬,丝毫不肯让步。水供课题、填海课题、军机犯境课题、丹绒巴葛火车站迁移课题、大马公民领取公积金课题,还有建弯桥、白礁主权都寸步不让,还嘲讽:“剥猫皮的方法有很多种。”

反观安华呢?采取的却是务实、协商、可谈判的态度。这次访新,签下了3份合作协议,包括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网络安全领域。

在水供方面,安华非但没有像马哈迪那样斤斤计较3分钱的水价太离谱,还建议水供协约可纳入彭亨州,还拟议从砂拉越输出电力到新加坡。至于棘手的白礁课题,安华认为,在感情上感到遗憾,但他指出国际法庭既已经作出裁决,马来西亚虽不同意,也必须兑现承诺及尊重国际法庭的裁决。

安华主义拥抱多元

看出差别与端倪没有?马哈迪主义是拥抱马来主权、居高临下、绝不妥协。但安华主义却是拥抱多元、柔软身段,强调互相尊重、包容与协商。

无可否认,在“喜来登政变”之后,大家都不看好安华还能登上首相宝座,但第15届大选后,我们看到安华奇迹般当上“团结政府”首相!

尽管马哈迪仍然酸葡萄数落安华“没能力做好首相”,但事实摆在面前,这两人的政治思维、治国理念如此南辕北辙,永难交会、交融。

既然已经进入安华时代,马哈迪主义就请歇一歇吧!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