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政治被打败了吗?(上篇)/谢诗坚
马来西亚第14届大选后有民众欢呼“种族政治”已被“埋葬”了,因为不论是马来人、华人或印度人;也不论是卡达山人或达雅族人几乎大面积的一面倒冲击执政的国阵。有人形容这是“全民海啸”,不单是华人海啸,也卷起马来海啸,因此换来了一个“新天地”,一个不再讲求种族课题的时代;一个象征种族政治没落的时代,及一个全民和谐一致改朝换代的时代。
这是真的吗?我们的下一代将生活在没有种族歧视、没有宗族隔阂的新时代?
且让我们翻开马来西亚的历史,就不难发现从马来亚(1786年)到马来西亚(1963年),我们都是一脉相承源自英国的统治。
最初卷入政治斗争的始于孙中山的革命(1905-1911)。虽然孙中山在马新的时间不长,但他在华人民间掀起的政治波浪是令海外华人记忆犹新的。
由于孙中山的革命只针对推翻满清王朝,不涉及反英抗争,也就相对被容忍下来。因此国民党的政治也在马来亚开枝散叶。
马共令英殖民政府紧张
直到1930年,马来亚共产党的成立才引发英殖民政府的紧张,因而密切关注马共的活动和它与外国的联系。
为了“一视同仁”,英国也对国民党的活动给予钳制。虽然国民党与英国一样,主张民主政治和反共。但因种族之不同,也就不敢放松让华人介入政治大搞一场。
1942年时局急转直下,日本蝗军大举入侵马来亚,不及3个月的时间马新沦陷,东马的北婆罗州(沙巴和砂拉越)也沦陷。人民过着3年8个月的苦难日子,华人死伤更不计其数。
从那时开始,英国人留下的华人与马来人及印度人分区居住也成了日本人随手拈来使用的“分而治之”劣行。日军一方面加紧对马来亚抗日军(马共)的围剿;另一方面英军情处则在1943年开始与马共接头和合作,一个提供弹药;一个派军上阵,给日本留下头痛的对抗。与此同时,其他族群包括马来人被聘用为公务员和保安人员与警察等工作。对于印裔更巧妙地利用他们对印度的热爱,鼓动他们反英以争取早日独立。
“三管齐下”埋下“地雷”
这种“三管齐下”的政策也在日后为马来亚乃至马来西亚埋下种族政治的“地雷”。
当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后,英军迅速重临马新,先是给予马共“合法活动地位”,且在1946年颁发勋章予抗日军首领,包括陈平在内,一共获得6千余名抗日分子放下武器重返社会(当年尚有另一半马共成员不响应号召,他们生怕英军生变)。
1948年,英政府与巫统及各州苏丹达成协议,成立“马来亚联合邦”(1948年2月1日)(新加坡被割开),也留下华印人申请公民权的问题有待圆满结局。
这个时期,英国察觉到在1948年中共节节逼近解放全中国,而对国民党不再寄以希望,乃先发制人在1948年6月20日宣布马新进入紧急状态,同时列马共为非法组织。英军与马共间的“不宣而战”又开始了。英国人认定华人多数左翼,是亲中国的,也就是亲共分子,自然欲除之而后快。
因此从1949年开始,英军陆续将50万华人驱赶至新村居住(约500个),日夜监视,防止华人协助马共。
既然英国对华人痛下限制,也就引起华人对英军事政府的不满。正如对待马来人和印度人一样,英殖民政府既鼓励马来人成立“巫统”,以照顾马来人的利益;也同意印裔人成立“印度国大党”,随时效忠尼赫鲁。接下来迫不及待鼓励华人成立“马华公会”,以照顾50万新村华人的利益和生活极不安定的华工。
在这种形势下,英国绝不允许马共的活动,但允许国民党的活动,反正后者都是反共的。
无可否认的,英国人就是美其名让各种族政党照顾本身的族群,又通过协商调和种族间的关系。
民族主义战士印尼崛起
也因为战后不久,一支倾向共产的民族主义战士在印尼崛起,他们配合印尼的独立(1948年)与新总统苏卡诺一唱一和。也在这个过程中促成马共也与印尼的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发生联系。
如果这两股势力真正汇成一道,就对种族政治的存在有所威胁;尤其是美国对苏卡诺一面倒向中国,又一面倡议“纳沙贡”(民族主义、回教主义及共产主义三结合)指导思想坐立不安。这不但壮大了印尼共产党,也壮大马来亚的左翼势力,进一步将中国、印尼的左翼单位融合在马来西亚的左翼运动中。
当1955年东姑代表自治邦政府与马共和谈时,只能视为一场政治游戏。因为东姑开出的和谈条件(即投诚)是马共所不能接受的。在和谈失败后,东姑挟其声望在1956年到伦敦谈判独立,结果获得英国允许在1957年独立。
拉菲兹与努鲁的对比/谢诗坚博士
人民公正党正党选正进入一个胶着状态,一边是拿督斯里安华的女儿努鲁依莎被提名角逐署理主席;另一边则是拿督斯里拉菲兹寻求蝉联署理主席。
这两位重量级人才都具有坐上第二把交椅的资格,但问题是,只有一张椅子。
从拉菲兹的言论中,不论他是不是出于自愿,他较早前表态有意让位予拿督斯里赛弗丁,但安华并不同意,也促请他再战署理主席。
结果在5月7日,拉菲兹向《联合早报》披露,他将继续捍卫原职,也欢迎副主席努鲁及前总秘书赛弗丁一同角逐。无论最终结果是如何,他都可以接受双赢局面。
“若我当选,我将继续担任署理主席;若未当选,我也能以基层身分自由奔走,协助公正党迎战大选”。
拉菲兹提出不参选的理由是因为担任部长的同时,也受到政府言论的约束,难像以前(自由)发言,这或多或少导致民众认为公正党已经不再敢言敢当。

拉菲兹(左)与努鲁
努鲁依莎是安华的长女,今年45岁。她在2008年当选班底谷国会议员,而后在2013年又蝉联。但在2022年移师峇东埔参选,却不幸被伊党的法瓦兹以5272张多数票击败。
这个成绩让人震惊,因为峇东埔是安华的老巢,没有理由会败给一位新人;况且努鲁在前三届的大选中都取得胜利,怎会被伊党取而代之?
努鲁败选后声望下降
当人们感到不解时,有人认为大概是因为努鲁少去选区走访,以致跟选民有些隔阂。事实是否如此就不得而知。但我们一般相信努鲁会东山再起,只是我们不知道她会否竞选署理主席?
在这方面,有两个正反意见。负面的意见是认为这位“烈火莫熄”公主自败选峇东埔后,声望有所下降,连其父亲委任她的职位都被批评,指为裙带关系。因此这次如果努鲁争第二把交椅,自然引来各方的批评。这是安华较为敏感和头痛的问题。
不过若从正面的思维来看,努鲁若能坐上第二把交椅,就可稳住公正党人接位出任首相的机会,毕竟巫统要考虑到努鲁和安华的关系及安华对巫统的提携,在这种情形下,努鲁就会比拉菲兹占些优势。因为如果不是安华扶巫统一把,今天拥有26席的巫统是没有机会与努鲁争第一把交椅的。
因此,我们认为努鲁在党内的地位将可能脱颖而出。也有迹象显示,若巫统再赢回较多的席位,公正党就要更加力争上游。
我们也要以此推想,届时安华已八十开外,或是颐养天年的时刻,将位子留给努鲁也是名正言顺的。
而目前担任经济部长的拉菲兹今年只48岁,正值风华正茂,而且他两次参选国席都轻易以绝大多数票取胜,是党内的风云人物。
拉菲兹经济领域占优
拉菲兹拥有英国利兹大学的工程与经济双学位,是以全额奖学金赴英留学,如今他正以数据经济来展示马来西亚在经济方面的公开,让国人及外国投资者对大马更具信心。
他主张议员应透明化公开个人资产,支持多源流教育,反对全球伊斯兰极端主义,反对伊斯兰阿拉伯化。
从拉菲兹今年初的访谈中,我们看到他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转型充满信心。
他说:世界经济秩序的转变、东盟的崛起和马来西亚的稳定,意味着我们必须利用马来西亚的地理中心论,继续做电力、人才和供应链多样化的通道。
由此分析,拉菲兹在经济方面较占优势,这就使到两者之间有一番龙争虎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