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疫情下的教育挑战/陈伟豪博士

【2021年华教节特辑】

孩子们的老师在WhatsApp 群里通知所有家长,幼儿园和托儿所即日起关闭4天,而3岁爱丽丝班则关闭一周。

倘若有任何教职员或孩子出现冠病感染症状,受促马上用唾液自测或到诊所做鼻拭子检测。不过,女儿的班主任补充说,由于许多人实际上是无症状染疫者,因此他鼓励所有孩子都做检测,并尽量待在家里避免外出。

不定期突发事件演习

以上所描述的突发事件不会只发生在我孩子就读的幼儿园。随着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陆续重开,教职员与学生人数比幼教场所更多的学校自然会更频密地出现类似的事件。因此,怎么迅速地应对疫情突发事件,同时又坚持教学授课就是当下的疫情时期我国各级教育机构所面对的最大挑战。

要控制学校范围内的疫情,就得让所有到过学校的人定期每周做一次检测,而班主任是确保人人都已完成例常检测的最后防线。

一旦有教职员或学生检测结果呈阳性,校方就得马上启动应急方案,对受影响的校园范围消毒,并据实向全校师生通报,让大家一起抑制病毒的扩散。

除此以外,校方可以安排不定期的突发事件应对演习,以便能够在爆发感染群时更有效率地采取应急措施,避免疫情扩散到校园之外的公共场所。

在教学方面,教师们得随时随地切换教学模式,并兼顾线上与线下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便学生们能够灵活地整合及内化各个学科的知识、技能和学习体验。毕竟这些能够提高线上线下双边教学效能的软件及应用程序并不在疫情前的师范培训课程里,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一边学习新工具及新教法,一边应对层出不穷的特殊教学状况,故教师们的工作量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加。

重规划教师工作范畴

有鉴于此,校方有必要重新规划教师们的工作范畴,把校内防疫、抗疫任务以及需即学即用新软件、新教法的挑战纳入既有的工作时间中。同时,一旦出现突发疫情事件,校方可以通过县教育局向官方机构求援,或直接透过董家教三机构向地方上的私人界和民间团体求助,及时为身在前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额外的人力(临教、助教及心理辅导员)、物力(冠病自测盒、防护用品和消毒设备)和财力(生活援助金、抚恤金或帛金)等资源,共同让校园尽快恢复正常运作。

其实,学校里最多的人力资源肯定是学生,而这些学生,不管是哪个年级的,都可以在线上或线下时被赋予共同抗疫的任务。

比如,巡察员或学长团可以协助师长维持同学们在课堂外的纪律,一起侦察各种违反抗疫标准作业程序(SOP)的状况;班长则可以协助师长解决同学们在线上与线下学习时的技术问题,让老师可以更专注于授课。至于没有任何职务的学生,也可以互相监督提醒,为遵守SOP出力。

在校园就是社会的缩影前提下,一旦师生们在校园里应对的教育挑战和防疫努力成功,就可以通过每一名学生传递正能量到各自的家庭,进而逐步改善全国各地乃至各州的防疫结果,一起在新常态下渡过冠病笼罩的阴霾。

(作者为英国华威大学教育博士,苏丹依德利斯教育大学创意媒体系副教授。)

反应

 

言论

巴生与华教/蔡立豪

【2022年华教节特辑】

巴生树胶公会创立于1920年,是继华商公所之后第二个跨籍贯的业缘性组织,因财力充裕且积极赞助地方教育与慈善,遂发展为二战前引领巴生侨界的主要社团之一。

1927年9月6日,巴生树胶公会为自置新建大厦举行落成开幕仪式及8周年会庆,特延请永春郑翘松题序并立碑以兹纪念,惟碑石完成时却发现有误,后经众理事议决重建。

“巴双华侨树胶公会纪念碑序”志期中华民国20年(1931年)12月某日立,署名由福建永春林采居撰及湖北黄冈张清和书。碑文除阐述树胶公会的缘起、沿革及立碑目的,并将146位会员名录依序罗列,其中多为滨海社区的侨领,堪称是见证巴生华社早年发展的一份重量级文物。

纪念碑虽志1931年杪所立,但基于未详因素,树胶公会迟至1933年6月4日才举行“重建纪念碑揭幕典礼”。是日场面隆重,出席来宾冠盖云集,尚有中华、华侨、共和及中华女校的音乐队莅场演奏助兴。

庆典中,为纪念碑题字,曾任巴生港口务德学校校长、执教于中华女校的女书法家张清和在演说时,除表扬公会热心教育慈善事业外,更极力赞颂由该会独力承办的“联合考试会”。

剪报中并没有为纪念碑撰文的林采居出席报道,原因应该是当时他已身处故乡永春或在厦门任教。

经比对资料推测,林采居是于1929年初,在好友共和校长郑兼三电邀下到巴生,并首度以“林连玉”之名登记教职。但他仅在共和执教数月,就在时任加影育华校长林承志力邀下,转任该校教务主任。相信他是在这期间,应树胶公会之约执笔撰写碑文。

发起“联合考试”

1926年杪,共和学校程华铎校长为促进各华校间联系及提升学生水平,发起“联合考试”之议,特函请树胶公会商议筹办,获得公会积极响应,随即组织“巴生华校联合考试委员会”,并推选颜维汉(即颜嘉祜)为委员长,同时拨出专款以充应考学生之奖励。

此外,还征得4州府华侨视学官陈君葆出任联合考试会主考,并负责一应科目考题。

每年一度的“巴生华校联合考试会”持续举办至1935年,吸引了滨海区十数所华校的报考,无疑是开启了本邦华校联合会考之先河,积极提升华文教育水平,实当记一功。

至于另一项规模更大的联合会考,则是始于1934年,由海峡殖民地及马来联邦教育部与中国领馆联办的“华校学生总会考”。

尽管巴生树胶公会已于2012年解散,但其为社区公益与华教做出的贡献,诚属可贵,当为后人所铭记。

(作者为出版专案企划、本土文史工作者)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