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革命,大马如何抢先?/南洋社论
马来西亚正处于汽车产业转型的关键节点,电动车(EV)市场即将迎来突破。随着政府的支持、国际合作的深化,以及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如何在电动车浪潮中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将决定马来西亚未来在东南亚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政府设定2030年电动车占比15%的目标,彰显推动产业升级的决心。然而,目前电动车渗透率仍不足2%,高昂售价是主要障碍。进口电动车普遍高达15万令吉以上,远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范围。
因此,政府需在现有进口税豁免政策基础上,加快本地组装(CKD)落地,降低售价30%至40%。泰国的EV3.5计划提供了成功范例:当电动车价格与燃油车差距缩小至20%以内,市场便能自发增长。
充电设施严重滞后
当前马来西亚充电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全国仅有1800个公共充电桩,且大部分集中在巴生河谷。相较于挪威每10辆电动车共享1个充电桩,马来西亚的比例高达20:1,且快充设备不足15%。
要解决这个充电困境需创新模式,首先提倡“车桩协同”策略:要求新建社区、商业综合体按比例配备充电设施。
第二、充电桩即服务(CPaaS):由专业运营商建设维护,业主提供场地即可盈利。
第三、光伏充电站: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光伏充电设施,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环保效益。
马来西亚传统汽车工业以组装为主,在电机、电池管理系统等电动车核心部件上,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中国龙创与本土企业PECCA的合作,提供了技术引入与产业升级的契机。
政府可借鉴印尼“电池生态系统”战略,利用本土半导体产业优势,吸引国际企业投资车规级芯片制造,打造完整电动车供应链。此外,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电池回收、智能网联等关键技术研发。
应解决车主里程焦虑
电动车普及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社会结构的调整。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焦虑,也反映了对能源网络稳定性的担忧。因此,政府应推动电网智能化改造,如引入车网互动(V2G),将电动车作为移动储能单元,提高能源系统韧性。
同时,要避免“绿色鸿沟”扩大。例如,吉隆坡等城市居民更容易获得电动车补贴,而乡区居民则受限于基础设施不足。
中国“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可提供借鉴,对农村充电桩建设给予额外补贴,并推广适用于农业的微型电动车。此外,技职学院(TVET)应增设电动车维修课程,确保产业升级不导致技能断层。
我们认为,我国目前正站在电动车革命的临界点。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否超越补贴思维,展现战略智慧:建设完善的充电网络,提高用户体验;精准扶持本土企业,培育完整产业生态;优化能源结构,增强电动车与电网的协同。
当第一个本土电动车品牌驰骋在南北大道上,那不仅是产业的胜利,更是马来西亚经济转型的时代见证。
视频推荐 :
大马要推新能源车 行家:可借镜中国

洪阿德里安(译音)
(吉隆坡19日讯)全球著名跨国汽车制造商斯泰兰蒂斯(Stellantis N.V)副总经理洪阿德里安(译音)表示,马来西亚要推动新能源车发展,必须与邻国如泰国和印尼合作,形成规模效应和本地零部件体系。
他指出,大马目前的市场规模和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难以单靠自身力量实现电动车的大规模推广。
“我们不能单打独斗,缺乏足够的规模和数量来支持全面补贴。需要和泰国、印尼等邻国合作,将它们纳入本地零部件体系。”
他在接受《太阳报财经》访问时,如此表示。
总部位于美国的斯泰兰蒂斯,是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和领先的移动出行解决方案供应商。
洪阿德里安专注于推动该公司东盟地区新能源车的发展和出行策略。
他说,所谓“本地零部件”,是指来自特定地区的零件或产品,只有符合条件的产品才能享受税收和补贴优惠。
他以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为例,强调政府明确的政策方向和清晰的规划是关键的。
“中国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领先,关键在于政府早期提供了大量补贴支持。企业成熟后,补贴才逐步取消。新能源产业就是这样逐步发展起来的。”
他还指出,政府必须主动弥补基础设施的不足。
目前,虽然马来西亚已有多项规划,但具体执行大多依赖私营企业推动。
“以充电站为例,虽然有专门的工作组,但缺乏统一且明确的战略。公众对使用方法也不够了解,比如许多人不知道需要通过特定的App才能使用充电设施,”他补充道。
大马设定了年底建成1万个电动车充电站的目标,但洪阿德里安认为难以达到。
“我估计年底只能完成55%到60%左右。”
他指出,问题不在于公共充电桩的数量,而是缺乏经济实惠且方便的家用充电设施。
“大多数马来西亚电动车车主都选择在家充电,这是最划算的方式。若完全依赖公共充电,费用可能高达每千瓦时90仙。以我个人经验,我的电动车电费甚至比使用RON95汽油还贵。”
此外,许多高层建筑缺少共享充电设施,使得不少城市居民难以拥有电动车。
“目前没有法规要求高楼必须安装2至3个公共充电桩。如果有这项规定,就能减少车主对公共充电的依赖,进而降低用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