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狮城未来总理是马来人?/陈俊安

据调查,约70%受访者对狮城未来总理人选的种族身分持开放态度,这也意味着,他们不介意未来总理是马来人或印度人。

由国家政策研究所领导的团队根据所收到的数据,分析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人可以接纳来自另一个族群的国家领导人。”

一些人可能会觉得惊讶,但何以有这样的“转变”呢(比较2016年的调查,上升了8.8%)?是什么原因令到狮城人们进一步放弃了族群思维,更开放、更包容、更自信地接受马来人或印度人成为总理(或总统)呢?

3支柱推高自信

揣摩揣摩,觉得他们的自信可能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狮城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万美元的先进国,二是唯才是用的国策,三是反贪的力度。

三个方面凝结成坚固的磐石,不容易打碎。人均收入让狮城跻身先进国行列,自信地无论是哪一种族人担任国家领袖,都不会带来经济衰败、种族动乱。唯才是用国策,更能坚信他们选出的领袖,都是精英,且是贤能之辈。若不幸选出个昏庸无能之辈,很快地,将在议会选举中被淘汰出局!

至于反贪力度,令到民众更加相信,任何有贪腐念头的人(不管来自哪一个种族)都无法在政府中立足,更何况是担任要职呢。

就这三点自信,哪还惧怕哪一个种族的人担任总理?

回看大马,马来人不断强调首相必须是回教徒或马来族。希盟上台时,就曾经谣传林吉祥可能担任副首相,遂引起马来族群的渲染而恐慌。连林冠英当了财长,都引起马来族的“火箭恐惧症”!

何以大马人那么缺乏自信呢?就因为大家觉得前途缺乏保障,又没有唯才是用机制、又没有高人均收入、又没有反贪力度!若换了华人、印度人当首相,马上联想到马来人权益的丧失,怎么不惊慌失措呢?

狮城人的“敢敢”,正好说明了他们的多元路线继续大步向前。而我们呢?种族主义依然挥之不去。

反应

 

言论

安华与马哈迪的碰撞/陈俊安

本来已经不需要对照安华、马哈迪两个人的际遇。

两人从政治师徒关系、至交恶、安华带领烈火莫熄街头抗争,后来两人又“一握泯恩仇”,合作推翻纳吉政府!之后却又因交棒问题剑拔弩张,到安华最终高升第10任首相,马哈迪却遭选民唾弃,所带领的政党走向泡沫化。

安华一场访新之旅,凸显马哈迪主义与安华主义的矛盾与碰撞。

马哈迪掌权时期,对新加坡态度强硬,丝毫不肯让步。水供课题、填海课题、军机犯境课题、丹绒巴葛火车站迁移课题、大马公民领取公积金课题,还有建弯桥、白礁主权都寸步不让,还嘲讽:“剥猫皮的方法有很多种。”

反观安华呢?采取的却是务实、协商、可谈判的态度。这次访新,签下了3份合作协议,包括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网络安全领域。

在水供方面,安华非但没有像马哈迪那样斤斤计较3分钱的水价太离谱,还建议水供协约可纳入彭亨州,还拟议从砂拉越输出电力到新加坡。至于棘手的白礁课题,安华认为,在感情上感到遗憾,但他指出国际法庭既已经作出裁决,马来西亚虽不同意,也必须兑现承诺及尊重国际法庭的裁决。

安华主义拥抱多元

看出差别与端倪没有?马哈迪主义是拥抱马来主权、居高临下、绝不妥协。但安华主义却是拥抱多元、柔软身段,强调互相尊重、包容与协商。

无可否认,在“喜来登政变”之后,大家都不看好安华还能登上首相宝座,但第15届大选后,我们看到安华奇迹般当上“团结政府”首相!

尽管马哈迪仍然酸葡萄数落安华“没能力做好首相”,但事实摆在面前,这两人的政治思维、治国理念如此南辕北辙,永难交会、交融。

既然已经进入安华时代,马哈迪主义就请歇一歇吧!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