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独中教育体制的矛盾/林国安

日前,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艾美娜分校)正式动土,主礼嘉宾交通部长陆兆福表示,吉隆坡中华独中(艾美娜分校)是以“Sekolah Menengah Akademik”注册,将采纳“双轨”办学模式,学生须要参加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和独中统一考试;这种模式可资有条件的独中建校发展参考。

鉴于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掣肘,设立新的独中是不可能的事,只能维持现有60所学校而已。这些年来,也只有在特殊政治氛围和难得机遇,才迎来宽柔中学古来分校和宽柔中学至达城分校的成立。

准确的说,这两所分校是宽柔中学的“古来校区”和“至达城校区”;法定独中还是60所。陆兆福部长在上述动土礼声称吉隆坡中华独中(艾美娜分校)将会成为我国第64所独中,不知有什么法理依据?

独中建新校无门,另辟蹊径,申请在校本部以外设立校园或分校,缓解学额爆满的窘境,满足区域学子接受母语中等教育的需求。宽柔中学两个分校秉承校本部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成绩斐然,是成功的例子,可作为独中建校发展的典范。

然而,如果像陆兆福部长所说的,吉隆坡中华独中(艾美娜分校)是以“Sekolah Menengah Akademik”注册,采纳“双轨”办学模式,学生须要参加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和独中统一考试。那么,它对独中建校发展未必具有普适性和借鉴意义。人们还会担虑这可能重蹈前朝国阵政府教育部和马华公会倡导的所谓“独中新模式”的覆辙。“独中新模式”衍生至今独中地位仍不明确的关丹中华中学,华社是心存疙瘩的。

问题的主要症结还在于“双轨”办学模式,牵涉独中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是独中推进教育改革不能规避的主要矛盾。

考察独中“双轨”办学模式,其典型特征是校方于正课内为学生提供独中统一课程和国家教育课程,学生可以参加独中统考和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以备多元出路需要,却也凸显“教育异化”现象。

课程结构失衡与臃肿

首先是课程结构失衡与臃肿。“双轨”办学模式的课程设置,包含独中课程和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些同一科目竟采用两种语文教学(如历史科,两节中文教学,两节国文教学),导致每周总节数超出独中课程标准课时至少20%。

再者,应试导向的课程结构,缺欠必修与选修、分科与综合、学科与活动、统一与校本等课程的多元整合,难以突出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特点,对培养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是一大局限。

其次是受教育者个体的异化。“双轨制”办学,招揽优质生源,以培养少数精英为办学成功标志,忽略了多数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成功机会。而“应试文化”扭曲的学生观与人才观,考试的失败者,唯有面临淘汰的厄运,甚而带着“失败者”的心态步入社会。

独中教育体制,难以确保学生“质的一个都不能少”,毕竟是一种缺憾。

看来,当前独中统一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避免受制于“异化”的办学模式,是独中教育体制改革须要迈出的关键一步。

其它如“双轨制”独中一些高二学生考获SPM文凭之后即离校到国内外大专院校深造,导致高三开不成班、有损民族母语教育学制的完整性,也是影响独中教育体制改革的因素。

坚持民族母语教育理念

独中办学,尽管有其自主性和灵活度,却也诚如其名,展现独立性和民族性,这是华文独中有别于国民中学的优势。

砂拉越政府全面承认独中教育和独中统考文凭,看重的应该就是独中独特的教育价值。

因此,独中办学者实宜摆正思想方法,规避认识误区,坚持民族母语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对于建校发展,不仅仅在于增加学额,拓展生源,而是完善独中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民族母语教育质量的战略规划。 

 

 
 

 

反应

 

言论

独中教师应得善待/小二

由马来西亚社会企业家基金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谢师恩宴,即将在吉打州双溪大年新民独中盛大举行。此活动旨在向一群长期默默耕耘的独中老师致敬,表达社会迟来的感恩。

在这次谢师恩宴中,每位在独中服务超过25年且年满66岁的老师,将获得该基金会颁发的6000令吉恩俸,并可连续获得10年。这份厚礼对独中老师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老怀安慰。

多年来高期望低待遇

然而,在形式隆重的背后,我们也应正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独中老师是否真正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善待与尊重?

长期以来,独中老师处于“高期望、低待遇”的矛盾环境中。他们在资源有限的学校里坚持耕耘,牺牲个人时间与健康,肩负起传承母语教育、培育民族人才的重任。

可惜,这份辛劳往往未能转化为合理的薪酬与社会保障,甚至有人形容他们“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既形象,又令人心酸。

更令人关注的是,许多独中教师在退休后陷入生活困境。他们的薪资本就不高,积累的公积金自然有限,退休后缺乏足够的经济保障。

“尊重”往往流于表面

公众或许以为教师退休后能安享晚年,现实却是部分退休教师仍需继续打工维生,有者甚至面对无法负担的医疗开销。教育奉献了一生,却换来孤寂与无依的晚景,令人唏嘘。

华社素来推崇“尊师重道”,但许多时候,这种尊重仅停留在表面。每当独中教师荣休,校方与社团往往会举办热烈的欢送宴会,领导人纷纷颂扬其贡献,赠送奖状与纪念品。

然而宴席散去,一切归于平静。教师真正需要的是退休生活保障、长期医疗协助、心理支持,却往往付诸阙如。

这种“感恩即形式”的现象,令人反思:我们是否真的尊重老师,还是仅满足于表面的仪式感?

教育是民族的根本,教师是社会的基石。几十年来,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独中老师,用心血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栋梁。

然而,他们的贡献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制度性保障。这不仅是对个别老师的不公,更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扭曲。若我们不愿为老师打造一个体面的退场机制,谁还愿意长期坚守讲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积极关怀才是“谢师恩”

我们呼吁华社各界包括校友会、企业界、慈善组织及教育相关机构应合力推动制度化的教师保障机制。例如设立“独中教师退休基金”,提供基本生活与医疗援助;推动政策改革,为独中教师争取更公平的待遇;定期追踪退休教师的生活状况,给予必要支援。这些实际措施,才是真正落实“谢师恩”的体现。

此外,我们也希望媒体与公众持续关注独中教师群体的现况,让社会听见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要。唯有集体的关注与行动,才能为这些教坛耕耘者争取一个有尊严的晚年。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