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中教师应得善待/小二
由马来西亚社会企业家基金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谢师恩宴,即将在吉打州双溪大年新民独中盛大举行。此活动旨在向一群长期默默耕耘的独中老师致敬,表达社会迟来的感恩。
在这次谢师恩宴中,每位在独中服务超过25年且年满66岁的老师,将获得该基金会颁发的6000令吉恩俸,并可连续获得10年。这份厚礼对独中老师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老怀安慰。
多年来高期望低待遇
然而,在形式隆重的背后,我们也应正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独中老师是否真正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善待与尊重?
长期以来,独中老师处于“高期望、低待遇”的矛盾环境中。他们在资源有限的学校里坚持耕耘,牺牲个人时间与健康,肩负起传承母语教育、培育民族人才的重任。
可惜,这份辛劳往往未能转化为合理的薪酬与社会保障,甚至有人形容他们“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既形象,又令人心酸。
更令人关注的是,许多独中教师在退休后陷入生活困境。他们的薪资本就不高,积累的公积金自然有限,退休后缺乏足够的经济保障。
“尊重”往往流于表面
公众或许以为教师退休后能安享晚年,现实却是部分退休教师仍需继续打工维生,有者甚至面对无法负担的医疗开销。教育奉献了一生,却换来孤寂与无依的晚景,令人唏嘘。
华社素来推崇“尊师重道”,但许多时候,这种尊重仅停留在表面。每当独中教师荣休,校方与社团往往会举办热烈的欢送宴会,领导人纷纷颂扬其贡献,赠送奖状与纪念品。
然而宴席散去,一切归于平静。教师真正需要的是退休生活保障、长期医疗协助、心理支持,却往往付诸阙如。
这种“感恩即形式”的现象,令人反思:我们是否真的尊重老师,还是仅满足于表面的仪式感?
教育是民族的根本,教师是社会的基石。几十年来,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独中老师,用心血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栋梁。
然而,他们的贡献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制度性保障。这不仅是对个别老师的不公,更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扭曲。若我们不愿为老师打造一个体面的退场机制,谁还愿意长期坚守讲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积极关怀才是“谢师恩”
我们呼吁华社各界包括校友会、企业界、慈善组织及教育相关机构应合力推动制度化的教师保障机制。例如设立“独中教师退休基金”,提供基本生活与医疗援助;推动政策改革,为独中教师争取更公平的待遇;定期追踪退休教师的生活状况,给予必要支援。这些实际措施,才是真正落实“谢师恩”的体现。
此外,我们也希望媒体与公众持续关注独中教师群体的现况,让社会听见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要。唯有集体的关注与行动,才能为这些教坛耕耘者争取一个有尊严的晚年。
我与《背影》/小二

如今,父亲已离开我多年。我也当了父亲。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我再次阅读《背影》时,发现文章里有有许多经典之处没有读出来。(取自Pixabay)
文|小二
朱自清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他的散文更是令人陶醉,回味无穷。他用自然朴素的文字,描写了感人肺腑的情感,深深地感动了读者心灵的最深处。尤其是《背影》,更是陪伴着我的人生。
第一次读《背影》,是我在念初中的时期。当时的我,少年不知愁滋味。尽管老师把这篇文章教得淋漓尽致,七情六欲的面孔随着文章的内容而起伏。然而我却神游四海,无动于衷,完全听不进去。老师把课文教完后,我却一无所得,也没留下印象,更何况是品赏文章的精髓。
高中毕业后,我申请到远方一个小镇的华小当临教。当时交通不发达,我得在家乡乘坐德士到一个城市的长途巴士车站,然后转乘长途巴士到一个城镇后,再乘坐德士到那所华小。全程要花大半天时间。
离家那天,父亲帮我携带行李,陪我到德士车站。当我坐入德士车内,车子正要开动时,父亲突然也钻入车内,坐在我身边。我感到十分惊讶,还来不及开口问他,他却笑笑地说要陪我到长途巴士车站。父亲一坐下,一路上便唠唠叨叨的嘱咐我要注意这个,不可做那个,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牵挂和关爱。
浓浓父爱熊熊燃烧
到了长途巴士站,父亲又帮我把行李搬上巴士。我坐好位置,查票员要其他人下车,不然会妨碍他的工作。我便催促父亲回家,因为时间也不早了。但父亲依然站在我座位的窗口下,一脸茫然,欲语无言。突然他开口说道:“我去买一些吃的给你。”我还来不及阻止他,他已飞快地走开。我看到他的背影,焦急地东张西望,似乎在找卖食物的摊子。我看在眼里,眼泪不禁沿着脸颊流下来。
过了一阵子,父亲赶回来,手中提了一个塑胶袋,里面装满了包子。他在窗口下踮着脚,很吃力地把塑胶袋从窗口塞给我。我连忙把它接着。父亲又千交代,万交代的叮咛我,直到巴士开远了,他还站在那儿不停的挥手,我也在巴士车内不停的向父亲挥手。一直到他的身影被泪水模糊了。
突然,我的心像是被电触到一样。从父亲在家乡送我出来,一路的叮咛,又买了一袋包子给我,最后依依不舍地和我挥手告别,不就是《背影》里作者的父亲在火车站向作者送行,交代了又交代,又怎样买了一包橘子,辛辛苦苦地送到作者手中,最后才与作者依依惜别同一个异曲同工的版本?就在那时,我整个人崩溃了,眼泪如泉水不停地涌出来。
在《背影》里,作者与父亲深厚的感情,父亲对他无比的爱,如今我彻彻底底地明白了,我的父亲对我何尝不一样。平时的关爱、呵护、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但父亲却没有表露出来,只是默默地隐藏着。想起这一切一切,顿时感到浓浓的父爱在我心目中如烈火般熊熊地燃烧着,久久不息。
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如今,父亲已离开我多年。我也当了父亲。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我再次阅读《背影》时,发现文章里有有许多经典之处没有读出来。文章里表现了深沉的父爱和一个儿子对父亲情感的多变化,所用的文字、词语多么准确生动。把浓郁的父爱亲情,跃然纸上。过后,每次再读《背影》,又有了新发现,有了新领悟。年龄越大,经历的增加,更能得到更深的感悟。
回想这些年来,我对《背影》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我把自己的阅历揉进去,对《背影》有了更好的解读方法。每次重读《背影》,却是另一番感受。仿佛春风吹过宁静的湖面,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父爱如山一般高大、宏伟,用尽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