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独中应实行非典型双轨制/小二

日前,华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在2017年会员大会上建议国内一些以单轨教学的独中可以尝试改为双轨制度,让独中生除了统考以外,同时报考政府文凭考试。



他说,目前国内大多数独中采取“非典型双轨”方式,即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这些采取此制度独中,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包括国文国语在内的三语之外,成绩也一样优异,更拥有更广的升学出路和就业优势。

提高统考国语水平

方天兴这番建议,对独中可说是百无一害。在独中,国语可说是最弱的一环。无论在语文掌握上或是会话运用上,都稍为逊色。因此,如果独中生多考政府考试,可以辅助这方面的不足。一路来,独中生对国语的学习,可说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至今,董总教育中心还没有好好地为独中策划一套完整、周详的国语科课程纲要。最难以置信的是几十年来董总教育中心连统考高中国语教科书都没有出版。这叫老师如何将国语科教好。老师只好自己寻找资料,自己编印教材,费时费神,事倍功半。平心而论,统考国语程度一般上比政府文凭略低。所以祈望董总教育中心尽快加倍努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以提高统考国语水平。

诚如方天兴所讲的,有了政府考试文凭,将为独中生开拓更广的升学之路。包括本地国立大学,各政府学院如工艺学院、技术学院、技能学院、社区学院、大学预科班、师范学院等。即使是申请私人学院或大学,拥有多一张政府考试文凭,肯定比只拥有统考文凭的独中生占尽优势。

谈到就业方面,无可否认,政府文凭肯定比统考文凭更吃香。许多工厂、商业机构或雇主不知统考为何物。彼等心目中,只接受政府文凭。这对只拥有统考文凭的独中生,无疑是首当其冲吃了暗亏。不久前,政府宣布想要申请进入公共服务局的人士,必须拥有SPM国语优等。因此,独中生兼考政府文凭,可以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将来从国外学成归来,有意加入公共服务局,可说是有备无患,捷足先登。



那么,在独中教授政府文凭考试是否会面对师资问题?绝对不会。目前大多数的独中老师都是本地大学毕业生,本身经历过政府文凭各类考试。因此,要他们教授政府文凭考试,绝对是轻而易举,不成问题。更何况在市面上各书局售卖的政府文凭考试参考书及资料,不计其数,应有尽有,随手可得。无形中为考生提供诸多方便,省时省力。

至于独中教授政府文凭考试,在时间分配上是否会有冲突或两边不到岸?这个问题也不会发生。本国独中上课制度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学生可在初中学年的三年里做准备,而在初三报考PT3,取得一张通行证。因为学生没拥有PT3是不准报考SPM 的。上了高中,校方可以开始教导SPM课程。到了高二这一年,因为学生还没有考高中统考,(高中统考是在高三才考)所以校方和学生可以在这一年做充分准备,集中火力,专攻考SPM文凭。上到高三,又用同样的方法专注精神攻考高中统考。这是多么两全其美、一举两得的机会,真是天赐良机啊!事实证明,在2016年,吉隆坡几间独中在SPM及高中统考中,多位考生考获全A的骄人成绩。

独中教育应与时并进

无可否认,独中一路来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母语教育的使命。然而,独中生兼考政府文凭考试,不但没有违反独中教育理念与原则,反而是比国中生更强劲、更加具备竞争能力。

总而言之,独中教育应与时并进,放眼世界,不要把自己套进一个民族大义的框框里,与世隔绝。尤其我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而国语是国家官方语文。因此,华裔除了本身母语外,更要掌握国文国语能力,加强其他语文,肯定是百利而无一弊的。

因此,独中实行“非典型双轨制度”即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的方式是明智的、正确的。

反应

 

灼见

【灼见】毁灭创新 勇敢变质/胡逸山博士

上篇谈到,其实如果允许市场经济规则更充分运作,而非人为、蓄意知易行难地去干预,那么好些即使多年以来看来棘手的社会政治课题,几乎都能得以迎刃而解,而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当局允许商业化私立大专院校的运作,已然演变成为本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大功臣。然而,有利也必有弊,例如越来越多独中生选择不考高中统考,也不等高中毕业,而是在高二考了大马教育文凭后肄学,转读上述私立大专院校的预科班,过后直接进入这些大专,或与这些大专有双联课程安排的外国大学就读可也。

如此一来,不但独中的高三有些因为学生人数不足而办不下去,甚至连常被华社视为重要的文教课题,例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与否,也不再受到许多家长与同学们的在意,因为,这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然被市场需求所“超越”。一些独中为求生存,也必须顺水推舟地另辟教育新天地。

转型可负担私校

一些别出心裁的独中,想要逐渐转型为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其实独中在政府眼中本来就是私立学校的一种,只不过是非营利的),因为眼看许多家长基于对公立学校欠缺信心,都忙不迭地把孩子送往昂贵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那倒不如打造出一个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版本,总能吸引到一些家长,基于性价比高的选择。这说白了就是一个市场定位的实践,其经济效果的高低,应该很快就能见真章。

也有一些较为谨慎的独中会为高三“加料”,或更贴切来说是提供教育“自助餐”,要考高中统考当然欢迎继续考,但也可兼考或转考如A水平或其他国际上认可之后,可直接就读大学的一些文凭考试,包括一些通常只在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的考试等,以吸引同学们留读高三,或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独中就读。

这也是市场经济促进创意,甚至是如著名经济哲学家叔本华所谓的“创意性毁灭”的一种做法,其实是推进经济(以至教育)转型升级的“妙方”。

华文水平为卖点

有的独中,顺应着国际上学习华文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以相对高超华文水平为“卖点”,努力招徕来自国内外,有志于让孩子得以更好地掌握华文的家长们,送孩子到这些独中就读;又或主要来自国外,想要孩子能比在当地能掌握到更好英文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过来就读。总之就是充分发挥独中多年以来所强调的三语并重教学方针,使其得以真正的发扬光大,让独中得以浴火重生、再创新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在近年来好像越来越敏感的另一项课题,即越来越多非华裔在华校(包括独中)就读的考量,是否会引致华校“变质”。在我成长的沙巴,一般华校都有许多友族同学就读,尤其是一些在乡区的华校,更是有着七八成的非华人子弟就读,所以我们都已习以为常,不觉得是一项问题。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项市场经济运作的体现,因为华校办得好,所以才会吸引友族甚至国外的家长送孩子来就读。即使在社会政治层面,这也是促进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国民团结融合的一大工具。

如果有一天华校真的“变质”了、变得更差了,那么市场那只无形的手也会令到华校不再成为家长的首选。所以我们不应恐惧“变质”,而是要哪怕是毁灭性创新,也要把华校的品质变得更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