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孤掌难鸣/南洋社论
美国联邦储备局(美联储)果如市场预料,在5月7日(我国时间5月8日凌晨两时)作出维持利率不变的决定。这已经是美联储第三次将利率维持在4.25%至4.5%之间。
无论特朗普如何软硬兼施,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依然与其立场相左,市场静待特朗普的反应。不过,这一回特朗普可能会保持冷静,因为其调涨关税的政策已实施近一个月,正面临不断上升的民众压力。
过去一个月的关税上调,让美国的盟友看清了特朗普唯我独尊、反复无常、对他人毫无尊重的态度。而中国方面则不论特朗普如何威吓利诱,始终立场坚定,毫无软化迹象。即使美国多次声称中方将展开会谈,特朗普甚至公然歪曲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意图,自行诠释,但中国官方始终保持沉默,传达出“火是你们点的,别指望我们灭火”的讯息。
反观中方的行动,有如战国时期的“合纵”策略。当年秦国一家独大,其余六国忌惮其统一天下的野心,因而有了公孙衍与苏秦献策,促成六国联合以抗秦的局面。

特朗普
今日情势如出一辙。虽然部分美国评论家夜郎自大,不屑一顾中国的外交访问,包括近期访问东盟国家的行动,但美国官方并非盲目,深知“聚沙成塔”的道理,因此也不敢轻视中国的战略布局。
因此,当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于5月9日至12日访问瑞士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亦将前往会晤。
可谓内外交困
中方强调,其立场始终如一,坚持维护自身发展利益的决心不变,同时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国际经贸秩序的态度也不会动摇。
任何谈判必须在互相尊重、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展开。美国点燃的火种,必须由其自行扑灭。唯有在拨乱反正之后,中国才有意愿进一步谈判。如果美国天真地以为只要一见面,中国就会妥协,那么这次会晤将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成果。
同样地,特朗普可谓内外交困。经历一个月的冷却期后,固然其盟国对关税政策的“虚张声势”表达不满,而在国内,反对声浪亦日益高涨。
当美国民众继续面临物资短缺与价格上涨的双重压力时,已难再保持沉默。就在不久前美国众议院举行的监督听证会上,财政部长贝森特因对特朗普信口开河的说法“关税由出口国支付”,无法作出合理解释,遭到民主党议员波坎当场质问,却答非所问,最终波坎甚至要求“收回提问时间”,当众令贝森特难堪。
综上所述,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并非刻意与特朗普唱反调,而是基于对市场状况的冷静评估与专业判断。
美联储坚持独立决策,是对职责的坚守,而非沦为特朗普博弈中的一枚棋子。
美联储悄悄印钞 上周买进1873亿国债

(华盛顿18日讯)美联储最近悄悄采取量化宽松(QE)购债行动,上周4天累计买了价值436亿美元(约1873亿令吉)的美国国债。
分析师直言,此举其实相当于美联储印钞,“问题是这些钱用来做什么?
”如果经济强劲,那么购债行动根本就不会发生,这是一个警讯,有些事情正在发生,美联储知道这一点”。
综合外媒报道,么联储上周不动声色买进美国国债,4天累计买了价值436亿美元,光是5月8日当天就买进88亿美元(约378亿令吉)的30年期美国国债,上周初买的348亿美元美债另计,“这可不是小数目”。
报道指出,此举类似于量化宽松政策 ,引发人们对幕后真正发生事情的重大疑问。通常情况下,量化宽松政策会公开宣布,透明度很高。然而,此次最新购债却悄无声息进行。
一位分析师指出,此举其实相当于美联储印钞,即使不是实体印钞,也增加了货币供应量,“问题是这些钱用来做什么?”
这个问题在5月9日得到部分答案,当天美国财政部试图拍卖1500亿美元(约6443亿令吉)债券,最终仅售出780亿美元(约3350亿令吉),缺口高达720亿美元(约3093亿令吉)。
据悉,为避免收益率飙升导致市场动荡,美联储介入购买200亿美元(约859亿令吉)债券,弥补部分缺口。美联储并未将此举作为一项新政策宣布,而是保持沉默。
这种行动通常被称为“隐形量化宽松”,美联储为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但没有正式称之为量化宽松。如果这项措施公开实施,市场可能会做出负面反应,认为这是承认经济比声称的更脆弱,或利率过高。
美联储的举动表明幕后可能存在隐藏的压力,如果经济真如媒体报道的那么强劲,就没有必要突然大规模购买债券。尽管还不到恐慌时刻,显然是一个警讯,表明有些事情值得关注。
美联储的行动显示其决心维护稳定,但不承认任何错误。官方声明的政策保持不变,可能无法反映美联储的实际举措。正如那句老话:“看他们做什么,不要看他们说什么”。
有外媒认为,美联储的举措已经引起一些交易员关注,聪明的投资者也应该注意到了。尤其是大宗商品交易员,他们对货币政策的花招具有敏锐的嗅觉。
外媒研判,美联储的隐形量宽只是一场更大金融游戏的开场,黄金价格不断攀升,比特币的合法性不断提升,巴西等资源丰富的经济体也将从中受益。
新闻来源:《自由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