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没牛就落地行/黄子

瑞士的朋友,最近非常兴奋发来电邮,说他家老大服完兵役之后,获聘继续当兵。

对我们而言,当兵有啥欢欣?孩子毕业后,瑞士家长,最担心的即就业问题,因一职难求啊!

欧盟,是第一世界,人均收入高,十分富裕,还以海纳百川,吸收百万千万合法非法移民难民,并提供优渥福利,从住宿到生活津贴,且家庭越大人口越多所得就越高。但欧盟诸国的土著——白人,最大的挑战乃是就业问题。失业率高,最高的是年轻人。大学生非大学生,近乡一半的年轻人失业。在地球上最富强的美国,情况也不见得好到哪,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根本找不到什么薪水高、工作少、离家近的优差。一般美国大学,非长春藤的毕业生,水准素质在我国的之上,多得是;可一辈子在快餐店煎牛肉饼鱼扒过日子,按时计薪,没有各种福利保障,按照马来西亚人的标准,待遇十分损害尊严。

冠病爆发之前几年,最低工资远高过欧美国家的澳洲,矿产品价格跌,经济低迷,大学毕业生也陷入一职难觅的困境。一年发出300封求职邮件和履历表,但收到零回邮,相当正常。因此,不是领政府的生活津贴,就是打散工。有些大学毕业生感叹,渴求让人剥削,奈何没人要剥削,绝不损你尊严。

多年前到以色列,导游是从俄国回归的专业人士。她说普通夫妇不论打什么工、收入多少,都须打两份工,才能养家活口。

希盟政府雄心万丈,一心要提高马来西亚人的收入,以达敦马的2020宏愿目标。可惜,执政却不到2年,所以没有机会大展拳脚。

不过,如果曾经掌握绝对权力的敦马继续掌权,他虽是老马,也实在看不出能变出什么新戏法。

在敦马首次掌权时期,许多进入大学的天之骄子,毕业后没挤入公务员的大门,只好马死落地行;朋友当中,就有大学毕业后,30年来在超市当收银员。现在可当送餐员,肯拼的话,收入较高。

自食其力再待时机

大学生非大学生面对僧多粥少,全球同悲。新加坡有位指挥家,长年在法国、俄国、日本等指挥交响乐歌剧。瘟疫中不能出国,赋闲在家,床头金尽,求职信200多封,泥牛入海,全无消息;极端沮丧,毅然申请当送餐员,自食其力,过后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心情开朗。

近日,我国两位部长,务实地劝导年轻人,没马就骑牛,没牛就落地行,再待时机。立刻招来前朝部长狠批,呛声道:劝人骑牛或落地行?太损大学毕业生的尊严了啦。

马死落地行、骑牛搵马,丢国家的脸?大马大学生不能纾尊降贵?难道要他们当啃老族?

反应

 

牧羊人

书本曾是君王贵族的奢侈消费/ 黄子

文: 黄子(文桥传播中心总干事)(由“文桥”供稿)

对一些爱书人而言,坐拥书城,犹如南面称王。

三国末年,公元280年,左思写了著名的《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因为蔡伦发明了纸,中国人已经开始消费书本纸张了。

在欧洲,从公元5世纪到11世纪这漫长的600年,西方的文字都是抄写在羊皮纸上,制造羊皮纸的工序复杂而昂贵,抄写工钱同样昂贵,所以书籍“出版”不只是教会的控制品,也是超级昂贵的奢侈品。若非劳斯莱斯级别的豪车,也是马赛地的等级。当时欧洲人的识字率远远低过古代中国人,基本上,只有教会的修士圣职人员才识字,能阅读。

当时所谓的书,少得可怜,主要是《圣经》、祈祷文等等的属灵书籍。 到了11世纪,巴黎、科隆、伦敦等大学成立,文字、书籍才从修道院走入世俗社会。欧洲的君王、贵族开始买书。买书,必须先向专业的工匠下单,师傅才按单开工。西方的书本是用拉丁文,东罗马帝国是希腊文。一直到古登堡印刷术发明,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文字、书本,才开始飞跃式的大量印刷。

所谓大量,是相对而言,毕竟欧洲人的识字率,在500年前,怎么高也高不到哪。

古代的中国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读书的成本也是非常昂贵的。即使到了清朝,识字的人口,也不过三两巴仙,这三两巴仙,不等于他们真的能阅读,或有能力消费在书本上。真正的知书识礼,能够阅读,会消费书本的人口,绝对少过1巴,欧洲人的识字率就更低了。

奴隶朗诵诗歌娱乐宾客

到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人的识字率才渐渐提高。不过,上千年的时段,欧洲人的所谓“读书”,是由识字的奴隶读给主人或在宴席上读给客人听,朗诵诗歌娱乐宾客,是奴隶的工作(当时有些识字的人,被掳到希腊罗马或其它原因而成为奴隶,例如伊索)。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写了小说,傍晚就站在广场高台上,为不识字的文盲群众朗读。

美国著名的黑人教育家Washington Booker,小时候,常常在傍晚放工回家,看见一个黑人站在高台上为刚刚被解放的黑人奴隶朗读报纸,激发他想读书识字。

60年代,西马好些教会的弟兄姐妹,收到唐山信,必须请牧师读给他们听,然后牧师再帮他们回信给唐山的亲戚。

在西马,五六十年代大城小镇都有书店,而且书店还有利可图,并且可以发财。80年代开始,只剩大城市的书店生存下来。因此,小地方居民,买书困难。

90年代,大众书局到全国各城镇设立分行,对于爱书人,才稍稍解饥解渴。

小城镇爱书人,另一个买书的机会,是多年一次的巡回书展。

马来西亚世俗的书店,有六七百万的华人支持,尚且很难生存。基督徒人口少,福音书局更少。全国也没多少间。喜欢阅读,想在灵命上更长进的弟兄姐妹要看书,更不容易。

举办基督教书展

十多年前,WE CONSULTANCY发起香港、台湾出版社,和本地福音书局举办基督教书展,后来书展还移师到东马和南马,这对各地教会都是一种属灵的祝福。

这两年,瘟疫闹个不停,MCO1 2 3,现在改为4个阶段,还不知何时休。

因此,去年文桥书展改在线上,今年还是继续在线上,好处少去奔波塞车之苦,对外埠弟兄姐妹,还省下一笔旅费,遗憾的是不能在现场摸到书,才决定买不买。但这也是大势所趋。没有试穿的鞋,没有试穿的衣,都在线上买了。所以,没有摸到的书,也就理所当然可以在线买了。

古代欧洲的君王、贵族要买书,先下定单,工匠才开工制作,几个月才能交货。我们在线上买书,几天后收到,相对而言,太方便又便宜了。

上帝恩典,如今我们享受的,是古代欧洲君王、贵族无法想象的,便利是百倍,选择是千倍,从中可得的知识、智慧是万倍!

买书,我们用平民的代价,消费昔日君王贵族的奢侈品!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