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代价/黄燕娣博士
作为一名长期身处教育现场的工作者,我曾目睹过令人痛心却又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故事。当校园霸凌或性骚扰事件发生时,往往不是正义得到伸张,而是一场各方心照不宣的掩盖。
受害者不敢说,加害者不愿认,校方不想公开处理,最终只剩下转学、休学、离职和调职的结果,仿佛一切从未发生。这样的处理方式,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还是说,我们正在纵容一个更危险的循环?
校园本该是最安全的地方,却因为种种顾虑成了某些恶行的温床。许多时候,受害者明明掌握了确凿证据,却依然选择忍气吞声。他们害怕说出来后不被相信,害怕被指责“小题大做”,更害怕加害者的报复。
我曾接触过一位转学生。她告诉我,转回家乡的一所国中后不久,便发现某位男教师时常以指导为名,对学生做出不恰当的肢体接触,还频繁在放学后向他们发送带有骚扰意味的信息。这位女生收集了相关证据,并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揭露此事。
可是校方得知后,第一反应不是调查事件,而是要求她删除帖文。尽管受害者及其家长坚持要求校方解雇该教师,最终校方却仅以要求教师道歉草草了事。
面对如此敷衍的处理方式,受害者父母因担心在当地遭受更多压力,甚至影响家中的生意,最终只能无奈接受。为了保护孩子,他们不得不为孩子办理转学手续,让事件就此不了了之。
可是,如果犯错者不需付出代价,又怎会收敛?那些被轻易放过的加害者,有多少人在新的环境中会重蹈覆辙?我们是否无意间也成了纵容他们的帮凶?
尤其性骚扰事件发生后,校方的态度往往最令人失望。面对问题,许多学校的第一反应不是彻查,而是掩盖。
他们担心事件公开会影响学校声誉,于是选择内部处理,甚至把勇于揭露真相的师生视为麻烦制造者。可是,这样的做法真的保护了学校吗?还是说,它只是让问题在暗处滋长,直到某天爆发成更大的丑闻?
我们总说“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可是如果连他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我们又谈何教育?
沉默不会让问题消失,只会让受害者更加无助,让加害者更加肆无忌惮。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掩盖,而是勇敢面对。
我们需要建立更透明的举报机制,让受害者敢于发声;我们需要更公正的调查程序,不让任何一方蒙冤;我们需要更严厉的惩戒措施,让加害者明白行为的后果。
校园不该是法外之地,更不应沦为强者或有权力者的世界。如果我们继续选择沉默,那么下一个受害者,可能是任何人的孩子,甚至是我们的家人。
是时候打破这个沉默的循环了,因为只有阳光照到的地方,黑暗才会真正消失。
教师掌握AI,教育展新局/黄燕娣博士

1998年,Google搜索横空出世时,教育界一度陷入恐慌。许多老师担心,学生从此不再好好读书,所有问题都靠网络搜寻,导致思考力逐渐退化。
二十多年过去,我们看到的是大学入学率持续上升,知识传播更快更广。事实证明,每当新科技出现时,人类的第一反应常是恐惧与排斥,但最终总会找到共处的方式。
从2022年11月ChatGPT出现后,教育再度受到冲击。学生轻而易举就能用 AI 写完一篇报告,老师们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苦恼。
更让人担忧的是,如果学生过度依赖这些工具,会不会让本就不强的思考能力进一步退化?这个问题听起来,和当年对搜索引擎的担心如出一辙。
但我们也该反过来思考:到底是 AI 让学生失去学习动机?还是我们原本的教育方式早已跟不上时代?
AI照出教育困境
AI 的出现,不只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长期未解的教育困境,也逼着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教育的核心。
最近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句令人深思的话:“老师还没被 AI取代,但你们已经把它变得可以被取代了。”这句话看似偏激,却值得深思。若教师只是机械式传授知识,而不发挥人性化的教育优势,确实正面临被 AI 替代的危机。
AI再强,它终究只是工具。它能模仿、能分析,却没有真正的情感。我们该担心的,不是 AI本身,而是对它一无所知却一味抗拒它。与其禁止学生使用 AI,不如教会他们如何更聪明地使用它。
我国的教育改革,包括独中在内,老实说进展缓慢。许多课纲10年才修订一次,早已不合时宜。尤其在科技变化迅速的当下,课程一旦与现实脱节,学生即使学得再多,也未必能实际应用。
带头推动教育创新
独中在这方面反而具备优势,因为拥有调整课程的自主权。董教总作为领头羊,其实可以把握 AI 到来的契机,带头推动教育创新。
例如,可以考虑在部分独中试办 AI 应用课程,先让老师熟悉新工具,再逐步融入教学。或许未来在教育科技领域,独中能跑在政府学校前头。
世界上已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案例,如芬兰的“现象式学习”、新加坡推动的“智慧国计划”,都不是口号,而是把科技真正融入教学。我们不必照单全收,但至少可以吸收核心概念,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版本。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能在 AI 时代生存得更好,那他们所学的就不能只是死记硬背或应试技巧,而应具备跨学科视野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T 型人才”。教育应培养能灵活应对未来变化的人,而非被未来淘汰的人。
我们常问:AI 会不会取代人类?其实问题的关键不是“会不会”,而是我们懂不懂得驾驭它。教育的本质从来不只是传递知识,而是帮助人面对未知与未来。如果教师选择观望甚至抗拒,那才是教育改革最大的阻力。
10年后的教室会是什么模样?没人能准确预测。但我相信,愿意学习、勇于尝试、敢于改变的教育工作者,终将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