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槟海底隧道和第三桥应取消/P.古纳斯加兰

连接槟岛和威省、耗资63亿令吉的槟州海底隧道计划引发许多争议,如今可能由第三座跨海高架桥取代。不过,最好的方案就是取消这两项计划,以省下大笔金钱。

然而,这种解决方案可能有新出现的难题,纯粹是因为当局可能已签署30年特许权合约,除了收取过路费,还授予葛尼路44.5填海地段,作为支付逾60亿款项的一部分。

海底隧道,只是耗资460亿令吉、名为槟城交通大蓝图(PTMP)的霸级计划的一个环节,该计划包括在海上三座岛屿填土造地,资助建设铁路和公路系统。

媒体上周末报道,2011年决定建槟威海底隧道,在10年后的今天,似乎有计划以海底隧道的一半成本——30亿令吉建第三桥。

ECK发展集团董事经理丹斯里许永铨说:“初步讨论后,最有可能建桥,惟尚有待槟州政府拍板定案。”去年7月,ECK接管承建海底隧道的财团,成为新的最大股东。

不过,最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可能只是简单地恢复渡轮服务,就可纾缓大桥的任何阻塞,当经济条件复苏后,才再考虑第三桥。目前,现有两座大桥的交通流量都很低。

这也意味着槟城交通大蓝图要严肃评估和重新考虑,该蓝图的关键部分——海底隧道/第三桥计划已遭到槟州居民的强烈批评。

回顾历史,民主行动党槟州政府最具争议性的海底隧道计划肇始于2011年,时任首席部长是林冠英,当局推出320万令吉的交通大蓝图研究后仅4天,就与中国国企北京城建(BUCG)签署谅解备忘录。

当局在同年11月的公开招标前,就签署了解备忘录,招致炮轰。揭露真相的是,在评估8件投标案后,2013年3月当局将特许权授予北京城建和本地公司Zenith建筑组成的Consortium Zenith BUCG(CZB)财团。

特许权条款被抨击

此外,特许权的条款也被抨击,因为财团获准收取30年的过路费。更重要的是,财团将拥有沿着葛尼路填海的44.5公顷地段。

作为特许权协议的成本,收费站计划本应是合理的,特许权获得者可在特许权期间从过路费付款获利,以收回成本。不过,本案也牵涉土地协议,土地的成本却没有任何说明。

尤有甚者,可行性研究和详细环境影响评估的缺乏,引来计划反对者怒斥。2013年,市民醒念团主席林倬生教授说,他相信槟岛市政局的严格招标制度似乎被置之不理,并质疑为何很难获取招标过程和总体计划的信息。

可行性研究未完成

直到8年后的今天,可行性研究还没完成。据报道,槟州公共工程委员会主席再里尔说,惟有海底隧道的可行性报告出炉后,才会决定海底隧道是否改建跨海高架桥。

那么,可行性报告何时总结?报告还有其他争议。据说,研究费耗费3.05亿令吉,将通过与财团交换土地来付款。大马反贪委员会(MACC)曾经调查此案,但于2019年4月宣称财团是清白的,没有任何犯罪。

可行性研究已延迟数次到无从解释。约一年前,有报道称海底隧道计划搁置,直到可行性研究完成。显然,研究仍未完成。

考虑到海底隧道计划面对的所有问题,和公众持续声讨,计划最好是取消。要处理的未解决课题简直是太多了。

可行性报告的付款也有严重的问题。据报道,马华公会槟州联委会主席拿督陈德钦说,州政府用1.5公顷地段交换3.05亿令吉的海底隧道和三条高速大道可行性研究和详细设计报告。

他在上周末说:“委托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详细设计报告已8年,直到今天,州政府甚至还没过目。现在,又告诉我们第三通道可能是跨海高架桥。”

当然,取消海底隧道计划可能不是简单的事。胥视所签署的协议。合约原来的主要伙伴Zenith和北京城建已经退出了。ECK似乎已在驾驶座上。协议可以取消吗?将招致何种成本?

合约仓促拟定、牵涉可疑决策,继续下去是否是对的事?即使计划已到了后期,还是取消比较好,而不是负担不必要的昂贵计划。

问题是,民主行动党一再批评巫统/国阵前朝政府过度开销,掌控州政府后,为何允许自己挑起如此沉重的负担?州政府又要如何摆脱它?

在这项计划和巨无霸的逾400亿槟城交通大蓝图方面,槟州的未来是命悬一线于正确的决策。

 
 

 

反应

 

北马

维护加巴星大道行动委会 促槟首长设独立审查团

(槟城26日讯)维护加巴星大道行动委员会促请槟州首长曹观友立即设立独立审查团队,将独立地质专家、垃圾场修复工程师、环境科学家及受影响社区的代表纳入其中,以倡导真正可持续的创新方案。

该会也敦促槟城首长办公室及相关当局展开公开透明的对话,重新评估加巴星大道填海计划的必要性。

“全球实例已阐明,在加巴星大道的70英亩填海不仅不必要,且还会对环境及社区构成不可接受的风险。”

该会今日发文告强调,该会的反对是基于科学证据以及全球替代方案的成功案例,因为拟议的填海工程将侵占并破坏珍贵的海洋生态系统,即中间滩(Middle Bank)。

该会进一步指出,填海将破坏重要海洋栖息地,改变自然沉积物流向,引发长期生态失衡及造成丧失生物的多样性。

“此外,在填海新地上进行密集废料回收作业,将导致附近社区暴露于有毒气体、粉尘、噪音污染及重型工业交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该会表示,发展商的环评报告(EIA)确认第一阶段(WP1),可在现有90英亩垃圾场范围内实施,这说明了填海70英亩是不必要的。若将时间延长至5至10年,就可分阶段修复填埋场,无需额外填海。

“全球公认的最佳实例如垃圾填埋场开采、模块化回收技术及原地修复,提供了我们有效的替代方案,并可大量减少或完全消除大规模填海的需求。”

维护加巴星大道行动委员会于本月16日正式成立,由占德拉瑟卡兰担任主席。

该会反对从槟城日落洞垃圾场延伸至加巴星大道的填海计划,并呼吁环境局延长公众咨询的期限至4月30日。

配合日落洞垃圾填埋场修复及发展计划,加巴星道海域将填海70英亩,有关填海地段未来也会展开综合及商业发展计划。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