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是你我责任/黄燕娣博士

在教育现场不时会听到教师们埋怨学生学习动机欠缺,学习意愿不强,态度恶劣。
谈到教育必须改革、课程要精简、减少考试次数和淡化应试教育时,教师需改变教学模式与心态,接受在职培训,此刻教师的怨气又更多了。
也许教师们认为,不是自己不想改变,而是校方或国家的教育制度没有给予足够的条件,例如调高教师的福利、减少授课节数和学生人数或下放教学专业自主权给教师等。
教师也埋怨学生学习意愿太弱,承受不了压力,或家长太多的不合理要求等。
当然,也有教师认为本身不是教育专家,没有资格谈教育改革,没有能力改变课程,教育改革是教育部要做的事。
小学老师把责任归咎家庭教育;中学老师埋怨小学教育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大学教授则认为大学生缺乏思考能力,因为应式教育所致。
少人愿迈出第一步
其实以上所提出的理由都是事实,大家也都知道我国的教育制度有不完善的地方,是需要改变。
但是,大家好像都只停留在抱怨、互相指责中,尽可能地把过去长久以来的问题挖掘出来,证明不是老师不肯改而是迫于无奈。
于是,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停留在循环中,因为愿意走出第一步改变的人不多。若要长期坚持教育的初心,走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前面,必须得穿上“全副武装”,经得起被“流弹”射中。
世界各国的教学软硬体设备,随着科技进步都在改善中。我国的教学模式有与时俱进吗?还是一本教科书握在手,学生乖乖坐在位子上 “我讲、你听”。
上科学课时进实验室的次数一年有多少次?体育和美术科有每周都上吗?测量的工具还停留在纸笔吗?考试格式以标准答案的选择题和填充题为主吗?
对于教学的看法,家长、老师、教育部官员和专家学者都各有各的意见和坚持。
常靠经验以偏概全
每个人都在谈论教育,都认为自己最了解学生,都有一套教育理念,但却常犯以个人经验法则去套用在所有人身上的毛病,缺乏以研究证据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方案。因此,校方面对众说纷纭,无所适从,也无力应对各种献策。
另一方面,心理学家所提出的智力测验常凌驾一切,成为判定一个人的价值和成功与否的标准。由于它过于片面,无形中会忽略人世间存在着不同形态的学习特质。
因为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孩子们坐在同一课室学习着统一的教材,对某些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尤其语文和数学。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学生有压力才有动力,要吃得苦中苦,以后到社会才能适者生存。
填鸭教育打击心理
大家常误解,以为教学采用填鸭式的考试,流水账或题海战术的作业,所带给学生的压力,是让学生离开校园之前的一种磨练。
其实,这对长知识及解决日常生活上的问题沒有帮助,反而造成体质较弱的孩子各种精神困扰,当他们的心灵无法负荷时,各种心理问题就会出现,如厌学、沉默、沮丧、忧郁、烦躁、暴力等现象。
在教育的目标上,学校教育要培养的不只是智力的成长,还有更重要的是各种多元能力被认识。如何教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对学习有信心,远离虚拟及耗时的科技游戏。
校方有必要设计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课程,让孩子从小接触大自然,参与实体的群体社交生活,鼓励他们多关心周围的人和社会发生的大小事。
万事起头难,老師可以带领学生由解决校园发生的事物开始,因为学校是一个小社会。
沉默的代价/黄燕娣博士
作为一名长期身处教育现场的工作者,我曾目睹过令人痛心却又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故事。当校园霸凌或性骚扰事件发生时,往往不是正义得到伸张,而是一场各方心照不宣的掩盖。
受害者不敢说,加害者不愿认,校方不想公开处理,最终只剩下转学、休学、离职和调职的结果,仿佛一切从未发生。这样的处理方式,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还是说,我们正在纵容一个更危险的循环?
校园本该是最安全的地方,却因为种种顾虑成了某些恶行的温床。许多时候,受害者明明掌握了确凿证据,却依然选择忍气吞声。他们害怕说出来后不被相信,害怕被指责“小题大做”,更害怕加害者的报复。
我曾接触过一位转学生。她告诉我,转回家乡的一所国中后不久,便发现某位男教师时常以指导为名,对学生做出不恰当的肢体接触,还频繁在放学后向他们发送带有骚扰意味的信息。这位女生收集了相关证据,并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揭露此事。
可是校方得知后,第一反应不是调查事件,而是要求她删除帖文。尽管受害者及其家长坚持要求校方解雇该教师,最终校方却仅以要求教师道歉草草了事。
面对如此敷衍的处理方式,受害者父母因担心在当地遭受更多压力,甚至影响家中的生意,最终只能无奈接受。为了保护孩子,他们不得不为孩子办理转学手续,让事件就此不了了之。
可是,如果犯错者不需付出代价,又怎会收敛?那些被轻易放过的加害者,有多少人在新的环境中会重蹈覆辙?我们是否无意间也成了纵容他们的帮凶?
尤其性骚扰事件发生后,校方的态度往往最令人失望。面对问题,许多学校的第一反应不是彻查,而是掩盖。
他们担心事件公开会影响学校声誉,于是选择内部处理,甚至把勇于揭露真相的师生视为麻烦制造者。可是,这样的做法真的保护了学校吗?还是说,它只是让问题在暗处滋长,直到某天爆发成更大的丑闻?
我们总说“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可是如果连他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我们又谈何教育?
沉默不会让问题消失,只会让受害者更加无助,让加害者更加肆无忌惮。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掩盖,而是勇敢面对。
我们需要建立更透明的举报机制,让受害者敢于发声;我们需要更公正的调查程序,不让任何一方蒙冤;我们需要更严厉的惩戒措施,让加害者明白行为的后果。
校园不该是法外之地,更不应沦为强者或有权力者的世界。如果我们继续选择沉默,那么下一个受害者,可能是任何人的孩子,甚至是我们的家人。
是时候打破这个沉默的循环了,因为只有阳光照到的地方,黑暗才会真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