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掌握AI,教育展新局/黄燕娣博士

1998年,Google搜索横空出世时,教育界一度陷入恐慌。许多老师担心,学生从此不再好好读书,所有问题都靠网络搜寻,导致思考力逐渐退化。
二十多年过去,我们看到的是大学入学率持续上升,知识传播更快更广。事实证明,每当新科技出现时,人类的第一反应常是恐惧与排斥,但最终总会找到共处的方式。
从2022年11月ChatGPT出现后,教育再度受到冲击。学生轻而易举就能用 AI 写完一篇报告,老师们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苦恼。
更让人担忧的是,如果学生过度依赖这些工具,会不会让本就不强的思考能力进一步退化?这个问题听起来,和当年对搜索引擎的担心如出一辙。
但我们也该反过来思考:到底是 AI 让学生失去学习动机?还是我们原本的教育方式早已跟不上时代?
AI照出教育困境
AI 的出现,不只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长期未解的教育困境,也逼着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教育的核心。
最近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句令人深思的话:“老师还没被 AI取代,但你们已经把它变得可以被取代了。”这句话看似偏激,却值得深思。若教师只是机械式传授知识,而不发挥人性化的教育优势,确实正面临被 AI 替代的危机。
AI再强,它终究只是工具。它能模仿、能分析,却没有真正的情感。我们该担心的,不是 AI本身,而是对它一无所知却一味抗拒它。与其禁止学生使用 AI,不如教会他们如何更聪明地使用它。
我国的教育改革,包括独中在内,老实说进展缓慢。许多课纲10年才修订一次,早已不合时宜。尤其在科技变化迅速的当下,课程一旦与现实脱节,学生即使学得再多,也未必能实际应用。
带头推动教育创新
独中在这方面反而具备优势,因为拥有调整课程的自主权。董教总作为领头羊,其实可以把握 AI 到来的契机,带头推动教育创新。
例如,可以考虑在部分独中试办 AI 应用课程,先让老师熟悉新工具,再逐步融入教学。或许未来在教育科技领域,独中能跑在政府学校前头。
世界上已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案例,如芬兰的“现象式学习”、新加坡推动的“智慧国计划”,都不是口号,而是把科技真正融入教学。我们不必照单全收,但至少可以吸收核心概念,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版本。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能在 AI 时代生存得更好,那他们所学的就不能只是死记硬背或应试技巧,而应具备跨学科视野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T 型人才”。教育应培养能灵活应对未来变化的人,而非被未来淘汰的人。
我们常问:AI 会不会取代人类?其实问题的关键不是“会不会”,而是我们懂不懂得驾驭它。教育的本质从来不只是传递知识,而是帮助人面对未知与未来。如果教师选择观望甚至抗拒,那才是教育改革最大的阻力。
10年后的教室会是什么模样?没人能准确预测。但我相信,愿意学习、勇于尝试、敢于改变的教育工作者,终将走得更远。
手机藏色情内容面控 体育教师改口不认罪
(新山16日讯)一名30岁体育教师涉嫌手机内藏有色情内容,今日被带上法庭面控,他先是认罪,但之后改口不认罪并要求展开审讯。
被告(30岁)古斯迪依沙是一名公务员。他最初在推事A.莎尔米妮面前认罪。不过,推事随后询问被告是否真正理解控状内容及案情,并提醒他作为公务员是否确定要认罪时,被告以微笑回应。
推事对此严肃怒斥被告,之后被告改口表示不认罪,并要求审讯。
被告被控于去年1月13日晚上约7时在位于吗哂旭日城的一户民宅内,被发现手机中藏有色情内容,因而抵触刑事法典第292(a)条文(持有猥亵物品),一旦罪成可被判监禁最高3年、罚款或两者兼施。
主控官诺法蒂哈建议法庭将保释金定为1万令吉及由一名担保人保外候审。
推事最终允准被告以3000令吉保释金及一名担保人保外,并择订案件于5月30日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