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政治猎巫,不亦乐乎/甘德政博士

最近国会辩论预算案期间,很多议员借“以巴冲突”热潮进行“政治猎巫”,搞到“不亦乐乎”,本该聚焦讨论的民生大事和经济议题,反而被抛诸脑后。

“以巴冲突”成为我国各方势力竞相“政治表态”和“政治表演”的契机。有些政客不断搜罗和编织政治对手的“以巴冲突”立场,拿来无限上纲和大作文章,以突显其“政治不正确”。这种套帽子的劣质政治风气,肯定不利于我国打造民主氛围和理性论政空间。

有人在以色列籍国际知名女星的脸书上点赞,立刻就被截图抓包,作为“叛国铁证”;有人对哈马斯组织发表一些看法,立刻就被贴上“通敌标签”。

这股狂热的猎巫风气,也从政坛吹向企业和民间。一些被怀疑和以色列或国际犹太势力有关的跨国企业,成为人人喊打的“公敌”。号召抵制之声此起彼落,即使这种不理性行为真正冲击到的,只是本地员工的切身利益,很多人也置若罔闻。

借机铲除“异端”

“猎巫”一词出自欧洲中世纪的教廷针对“女巫”的迫害,当时一些被怀疑实行“巫术”的人,会被抓去公审和烧死。当局利用群众对“巫术”的恐惧,煽动群众自动自发揪出“女巫”,事实上就是借机铲除“异端”,进而巩固本身的统治权威。

在中国,对付政治立场不同者,套上“汉奸”大帽子是简单粗暴又非常有效的套路,帮满清朝廷办事、帮洋人办事、帮日本人办事,通通都是“汉奸”。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右派”、“走资派”、“牛鬼蛇神”、“黑五类”、“反革命分子”、“阴谋反党集团”等标签不断出场,让所有人陷入不断揭发、告密、批斗的漩涡。如今看来,这些都是“猎巫”的变种。

在冷战初期,美国兴起了“麦卡锡主义”,只要被怀疑是共产党的“同路人”或“同情者”,就很可能惹上政治麻烦,甚至身败名裂。这股“反共”浪潮也冲击到紧急状态时期的马来亚,在“白色恐怖”的社会氛围下,当时任何人只要被怀疑和马共有关,轻则蒙受牢狱之灾,重则驱逐出境,甚至危及身家性命。

大事宣传黑材料

时间来到21世纪的网络年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却没有让人类的沟通交流更趋向理性,反而让更多人陷入浮躁和肤浅的虚拟空间。

在自以为是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正义感”驱使下,很多网民接收到单方面操弄扭曲的信息后,更容易被煽起情绪和过激反应。

后真相年代,真相已不重要,个人主观认为的才重要。也因为这样,“陈平的亲戚”、“以色列代理人”、“犹太人傀儡”之类的黑材料,即使当事人再怎么义正词严澄清,即使指控的“证据”再怎么荒诞不经,直到现在都还有人相信,甚至还拿去国会殿堂大事宣传。

或许,我国社会最匮乏的就是公民教育和通识教育,让更多公民具备最基本的逻辑思考和批判思维,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政治猎巫”的操作空间。

反应

 

国际

控以色列说谎 哈马斯否认突袭当天强奸妇女

(耶路撒冷5日讯)哈马斯组织被指控10月7日大突袭以色列时,在以色列南部一场音乐节上奸淫掳掠。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音乐节现场至少发现260具遗体,目击者更亲口证实有妇女惨遭施袭者残忍性侵。针对指控,哈马斯全盘否认。

据报道,以色列警方正在透过法医提供的证据、影片、目击者证词等,调查哈马斯袭击期间是否发生性侵事件。这场大突袭造成以色列一方至少1200人罹难。

以色列官方此一举动再度引发哈马斯的不满与强烈谴责。哈马斯政治办公室发声明说“强烈反对、并谴责一些西方媒体与犹太复国主义的合作”。

声明指出:“这些活动与宣扬乃为毫无根据的谎言、指控,意图妖魔化巴勒斯坦的抵抗运动;而最新的指控,是我们哈马斯在‘阿克萨洪水’突袭行动中,如何干下‘性暴力’。”

哈马斯甚至还在声明中,否认曾经袭击以色列南部雷姆社区“诺瓦音乐节”(Nova festival)上的听众。然而以色列民间救援机构扎卡(Zaka)表示,现场至少有260具死难者遗体被发现。

音乐节大屠杀生还者之一、39岁男子撒东接受英国《泰晤士报》访问时回忆,当时武装分子一共杀害“至少364人”,尽管自己死里逃生,但残忍血腥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成为永远无法抹去痕迹的心灵创伤。

他说:“有一名拥有天使脸孔的美丽女子,在我面前惨遭连续殴打、性侵,再朝她头部开枪。爱莫能助的我只能协助将遗体移往他处,假装自己也身亡。”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