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否,先看安华/胡逸山博士

日前,土团党最高理事袁怀绍说,如果我国由一位有远见的首相领导,那么我国便可成为“亚洲之虎”。
然而,向来有话直说的首相署前部长拿督再益叫袁怀绍不要妄想了,因为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执政后的改革途径令人失望,应该是不能或不愿推动改革,所以难以再次“成虎”了。
笔者在上篇文章提到,安华在安排“超越自己”的接班人时,面对至少3个层面的难处,即安华的个人心理层面、党内外互动层面,以及俯顺民意的层面。
其实要安华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又何尝不需面对类似的至少这3个层面的挑战?
先概述安华自身的“改革”理念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演变。
众所周知,安华在政治或社会运动上,是出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以至七十年代大部分时段的青年宗教改革运动。
有者认为,这项运动与当时(乃至当下)风行中东的“兄弟会”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兄弟会当年的宗教改革思维其实也是蛮先进的,即希望通过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手法来复兴宗教的辉煌,所以吸引到不但是中东、也扩展到国际上一众宗教热心人士(尤其是青年、学生等),而安华即为其中的表表者。
改革理念含宗教色彩
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原籍千里达后移居英国的作家奈鲍尔的著作《在信仰者之间》,其中访问安华的部分说到,安华当年全世界趴趴走,与各路青年宗教领袖密切交流。安华当下的昌明大马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反映了他青年时代的带着宗教色彩的改革理念。
当然,这兄弟会宗教改革运动经过从那时到当下的半个多世纪的沿革,其理念也有所潜移默化,从当年的更着重改革演变成当下的更着重宗教。
另一位表表者兼安华多年老友、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多年前刚上台时,也被誉为一名改革者,要改变土国多年来军人干政的政治困局。不料埃氏就如西谚所云般,把洗澡水倒掉时,顺带也把盆中的婴儿倒出去,不但驯服了向来跋扈的土国军方,连土国自其国父凯末尔年代就尊为圭臬的世俗化社会模式,也遭强力地扭转成宗教元素充斥社会。再加上大搞个人独裁,令到本来欣欣向荣的土国前景不知如何。
鱼与熊掌难以兼得
在埃及,自茉莉花革命后,兄弟会更是有领袖被选上了总统,也尝试推展更为宗教化的社会,结果不久后即被军方推翻,恢复军头当政至今。
当然,安华后来被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所招安,加入巫统后理所当然地也高举维护族群利益旗帜,尤其是在教育部长任期内的一些教育“改革”政策,也引起族群间的一些风波。
当上副首相后的安华,却又推动回儒对话等的跨文明交流活动,令人耳目一新。后来马、安两人斗臭,安华锒铛入狱多年期间,据说读了很多书、也反省良多,遂有了当下的“改革”思维。
但到底安华自身的改革理念是什么,是更着重于改革还是更着重于宗教,抑或是族群,其实也不好说,因为在他执政底下的这几年里,好像都有着重。
但现实就是,鱼与熊掌是难以兼得的,所以安华首先就要理清他自身的改革思维,再实践在他的执政上,否则大家都只能猜测,国家的前路在何方?
【东盟峰会】安华亲自致函特朗普 寻求美国东盟谈关税

(吉隆坡26日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表示,他已亲自致函美国总统特朗普,寻求美国与东南亚国家举行会晤,以应对各国对美国加征关税的担忧。
他今早在第46届东盟峰会开幕致辞中说:“地缘政治秩序正在发生转变,全球贸易体系正面临进一步的压力,尤其是美国最近实施的单边关税。保护主义正在死灰复燃,我们目睹多边主义正在分崩离析。”
他指出,他写这封信,是各国外长在今年早些时候达成的共识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