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投票日特别公假的民粹/江振鸿

第15届全国大选终于落幕。

不管大家满不满意选举的成果,首先,选举委员会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第一,投票日落在星期六这个大部分公共及私人机构的非办公日,符合了大部分人的期盼,而竞选期更是长达两个星期,不少在野党也为之感到满意。

第二,选委会也从善如流,听取某些政党的建议,不允许选民携带手机进入投票室,防止贿选的情况(选民无法拍下投向哪一方的证据以领取买票贿赂钱)。

第三,尽管雪隆一些投票站出现选民得排数小时长龙投票的情况,但是我所投票的投票站,过程顺畅,选委会工作人员态度礼貌良好,主动指示不分种族的乐龄人士优先进入投票站投票。

上届大选,于同样的投票站,我全程得在太阳底下大排长龙进入投票室。

这次,同样的投票站,有关选委会改善了流程,根据投票渠道(Saluran)设立了在礼堂大风扇底下的座位等候区,减少选民在太阳暴晒底下的长龙 。看来,改革,似乎并不是希望联盟的专利。

此外,记得上届第14届大选的提名日,希盟公正党未出师却先失利,因为种种的原因包括候选人破产等问题,未战先失一国五州席的竞选资格,也更因为有候选人未带身分证而差点失掉另一国席的竞选资格。

投票日前夕放假感费解

然而今次的大选提名日,并没有出现以上的失误“状况”,证明了公正党已吸取了相关教训,做好了审核候选人提名竞选资格及文件的把关工作,否则所谓小事做不好,大事做不了。如果这些基本工作都做不好,如何让人信服其有治国的能力呢?

最后,投票这个公民义务,也被当局民粹化。这项民粹,却是建立在雇主的负担成本上。

与其把投票日列为特别公假,何不加强法令,去对付那些不让雇员请假出来投票的雇主?

而投票日被列为特别公假,固然可以被理解,然而连投票日前夕也以方便选民回乡投票为由,被列为特别公假,则令人费解。

当局难道不是应该鼓励选民们在地投票吗?因为只有在地的选民,方知道地方上的民生需求。

一名平时不在原本选区内生活的选民,却因为没有更换其现时居住的选区地址,而回来投票,所选出的代议士,是否能符合选区内其他长居于此选区的选民的需求呢?

而如果选出的代议士并不称职,受害的却是这些其他长期于此居住生活的选民,而不是这些久久回乡一次的选民。

 

 
 

 

反应

 

言论

退休金真的不够用吗?/江振鸿

这几年来,不少专家和组织开始关注我国国民退休金是否充足的问题。

然而,他们提出的建议往往不够接地气,例如早前某银行曾指出,一个人在马来西亚安心退休需要高达390万令吉的退休金;也有建议要把公积金总缴纳率提高至30%。

这些建议对一般国民而言,难免显得遥不可及。

“开源节流”增加收入

在讨论退休金是否充足之前,若你当前正面临财务压力,应优先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来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也就是增加收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毕竟,如果在壮年时期就已入不敷出,又怎能奢望拥有安稳的退休生活?

其次,我们必须学习基本的理财知识。否则,即便拥有再多的退休金,也可能因为错误的理财观念而挥霍殆尽。

事实上,社交媒体上已有不少理财专页和导师分享如何建立退休后源源不断的被动收入。

若觉得这些投资策略过于复杂或风险太高,也不妨善用本身的公积金户口,作为退休后稳定收入的基础。

以50万令吉的公积金存款为例,若年派息率为5%,即每年可获得约2万5000令吉的利息,相当于每月约2000令吉。

这笔利息收入对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壮年而言,确实显得微不足道;但别忘了,大多数人在退休时早已“无债一身轻”,该偿还的债务已还得七七八八,抚养子女的责任也已尽,因此这笔收入基本可以全数用于个人开销。

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生活方式与消费需求也会改变。以我为例,二十年前刚踏入社会,年少气盛,追求所谓体面的生活,衣食住行样样讲究;而今步入中年,早已洗尽铅华,转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简单,物欲降低,开销自然也大幅减少。

当然,丰俭由人。如果你认为自己的退休金不足以支撑理想的退休生活,就必须在当下积极思考如何增加退休储备。

我有一位退休多年的至亲,前阵子将几间出租率不理想的房产售出,并将售房所得全数存入公积金户头。

如今在不动用本金的前提下,光靠每年的派息收入,他就能轻松过着三五个月就“说走就走”的旅行生活。

医疗支出或有所增加

最后,诚然,步入老年后,医疗支出可能会有所增加。但我国的公共医疗资源保障在全球范围内也属数一数二。

对我而言,若真的生病,也不介意在政府医院排队候诊时,边看书边喝咖啡,静静等待免费的医疗服务。那或许,正是另一种从容的退休节奏。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