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降,经济复苏在望/南洋社论
马来西亚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失业率降至3.1%,创下自2015年5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较前一年的3.3%显著改善。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劳动力市场的持续扩张,更折射出我国经济在多重挑战下的韧性复苏。
3核心驱动因素
失业率下降,就业率上升,主要以下几个核心驱动因素:
1)制造业的强势复苏:电子与电气领域成为就业增长的“火车头”。全球科技需求上升带动马来西亚半导体、电子元件等产业扩张,制造业就业人数连续多月增长,其中12月制造业生产同比增幅达4.6%。这一趋势与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东南亚制造业地位的提高密不可分。
2)服务业的多元化贡献:批发零售、艺术娱乐、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推动零售业岗位需求激增,而旅游业复苏(游客人数接近疫情前水平)则进一步激活相关服务领域的就业。
3)政策与投资的协同效应:政府推动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泛婆罗洲高速公路和私人界投资持续发力,带动建筑业和农业就业稳定增长。
不过,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就业市场结构性亮点与隐忧并存,其中青年失业率改善但仍需关注。15至24岁青年失业率降至10.3%(约30万人),虽较前值微降0.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群体通常面临技能错配与就业经验不足的双重挑战。
此外,自雇人士数量增长0.4%至312万人,反映数字经济催生的零工经济与小微创业活力。然而,这一群体缺乏社会保障与收入稳定性,需政策进一步规范与支持,以避免潜在的社会不平等。
从就业市场看我国经济前景,2024年马来西亚经济在内需(消费增长6.2%)和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项目与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下实现稳健增长,GDP增速预计达4.8%。
失业率下降与劳动参与率提高(70.6%)形成正向循环:薪资上涨与消费者信心增强进一步刺激消费,而企业投资信心回升则带动就业岗位扩张。
经济面临2挑战
尽管前景乐观,我国经济仍面临两大挑战:
1)全球贸易摩擦的溢出效应:美国对墨西哥加征关税的政策可能间接冲击马来西亚出口(因部分产品经墨西哥中转至美国),而马来西亚贸易额占GDP比重高达150%,外需波动或削弱制造业增长动能。
2)通胀压力与政策平衡:最低工资上调至1700令吉与能源补贴取消,可能推高2025年通胀。
我国政府应该注重产业升级与技能转型,继续强化电子、绿色能源等高端制造业优势,同时通过职业培训弥合青年技能缺口,避免结构性失业回潮。
政府可调整外劳政策。失业率持续走低为减少低技能外劳依赖提供窗口,但需同步提高本地劳动力生产率,避免关键行业如种植业、建筑业出现用工短缺。
另一方面,政府推动的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等跨境项目吸引高附加值投资,巩固东南亚供应链核心地位,有助于吸引高质量投资,提供高素质就业机会。
经济转型阶段性成果
我们认为,失业率降至3.1%不仅是统计数字的胜利,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成果。从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到服务业的数字化渗透,从青年就业扶持到区域合作深化,我国正以更均衡、更包容的姿态应对全球化变局。
唯有持续推动“以人为本”的政策设计,方能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将充分就业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视频推荐 :
官员:中国人形机器人不会取代人类 导致大规模失业

技术人员5月17日在第三十四届哈洽会深圳展区,讲解人形机器人。
(北京17日讯)就在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并获得国家资金支持之际,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说,人形机器人不会取代人类工人而引发大规模失业。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科技枢纽之一。梁靓星期五(5月16日)在开发区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X-Humanoid)总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说,他不认为人形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但认为它们能够提高生产力,并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我们不认为机器人会让人类失业,反而会提升效率,或承担人类不愿意承担的任务——比如探索浩瀚宇宙或人类无法到达的深海,机器可以协助我们进行这些探索。”
梁靓说:“在夜间人类需要休息时,机器可以继续工作,为我们提供更好、更便宜、更好用的产品。因此,我们认为,这就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他以北京4月19日举办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为例,称赛事正是要传达一个理念:人形机器人将支持和协助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
该比赛设有两条并行赛道,一边是人类马拉松选手,另一边则是由20支人类队伍操控的机器人,两条赛道之间以护栏分隔。
梁靓解释道:“你看,在这场马拉松中,人类在自己的赛道上挑战他们的体能极限,机器人在另一条赛道上挑战它们的极限,但它们不会试图冲入人类的赛道冲线。我们的未来也会是这样。”
在该场赛事中,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派出的“天工Ultra”机器人,最终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
该中心星期五还向外媒记者展示多款原型机器人,展示它们在应对日常任务、适应障碍和环境变化方面的研发进展。
在其中一场演示中,工作人员不断移动地面垃圾的位置,甚至多次从机器人手中抢走垃圾,机器人则持续重新定位并重复执行任务,直至成功完成任务。
该中心认为,这种具备自我纠错的能力,是推动人形机器人成为高效劳动力的关键。
新闻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