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权争议与种族陷阱/南洋社论

近日,吉隆坡塔特许经营权更换一事引发争议。
前首相丹斯里慕尤丁以“土著企业被边缘化”为由抨击政府,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则在一个公开场合反驳其“将商业决策种族化”的言论,并直指这是一种“特朗普式的政治操弄”。
这一事件再次揭示马来西亚长期面临的深层困境:种族议题如何被政治化,以及这种分化对国家团结构成的威胁。
吉隆坡塔管理权的争议,原本应止于商业逻辑——原合约期满,政府依法通过公开招标遴选更具竞争力的新营运商,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运作机制。
然而,慕尤丁等反对派领袖却将事件转化为“土著权益受损”的问题,甚至暗示政府偏袒非土著企业。
这种叙事手法与2018年反对签署《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的集会如出一辙:通过渲染种族危机,激起特定群体的不安情绪,以巩固政治基本盘。
种族议题争支持捷径
张念群将此类行为类比为“特朗普式策略”,即“不问是非,只求对立”的政治动员。其底层逻辑在于,马来西亚选举政治长期依赖族群票仓,尤其是占比逾六成的马来选民,使得种族议题成为政客争取支持的捷径。
种族化议题屡屡浮现,其根源可追溯至马来西亚复杂的历史与社会结构:
(一) 殖民遗产与“社会契约”的桎梏。英国殖民时期实行的“分而治之”政策,固化了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在职业与经济上的分工,埋下族群矛盾的种子。部分政客至今仍操弄这一分化结构,激化族群对立。
(二) 经济不平等与身分政治的循环。尽管马来西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族群之间的经济鸿沟依旧明显。土著企业常被视为需政策保护的“弱势群体”,而少数族群则被贴上“掌控经济命脉”的标签,加剧社会观感不平衡。
要打破种族化议题的恶性循环,需从制度、文化与政治治理三方面着手:
(一)强化制度公正,消解族群标签。政府应以此次事件为契机,进一步规范招标程序,确保所有决策过程公开透明,并由独立机构监督执行。
此外,应重新检视固打制等以族群为导向的政策,逐步过渡至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分配方式,例如以经济弱势为依据推动扶贫,避免政策本身成为族群分化工具。
多管挣脱历史枷锁
(二)推动跨族群对话与教育。霹雳州议会近日建议设立“快速行动单位”应对3R(宗教、种族、王室)敏感议题,同时加强国民媒体素养教育,此举值得全国推广。
教育体系应强化公民教育课程,讲述马来西亚多元共存的建国历程,如吉隆坡早期华人矿工与马来领袖的合作经验,避免单一族群叙事占主导。
(三)严惩煽动性言论,重塑政治文化。法律应明确界定“种族煽动”的边界,对煽动性言论零容忍,尤其来自政治人物的言语更应受到社会与法律双重约束。政党亦应自律,摒弃将选举简化为“族群得票率竞赛”的旧思维。
我们认为,吉隆坡塔风波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马来西亚族群政治的顽疾,也警示社会:若任由种族化叙事蔓延,国家将陷入内耗与停滞。
唯有通过制度改革、文化重建与政治问责,马来西亚才能挣脱历史的枷锁,真正迈向“多元卓越”的愿景。
接管后提升安全 LSHSM投2000万维修吉隆坡塔

吉隆坡塔观景区已安装高达1.8公尺的玻璃围栏。
(吉隆坡27日讯)为确保设施运作顺畅及提升整体安全标准,吉隆坡塔新营运公司LSH Service Master私人有限公司(LSHSM)在接管吉隆坡塔管理权后的短短7天内,已投入逾2000万令吉展开维修与提升工作。
根据网媒Malaysia Gazette报道,林上海资本(LSH Capital)非执行主席丹斯里林景清表示,稳健的财务状况,使该集团可迅速展开修复行动,包括升级吉隆坡塔内的多项设施,以确保能为公众提供更安全与舒适的环境。
他昨日在吉隆坡塔重开仪式上指出,该公司拥有非常稳健的财务纪录,因此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员工,并展开修复工作。
“在这期间进行的各项提升工程包括更换椅子、桌子等家具设施,更新厨房设备,翻新地板,以及升级机械与安全系统。”
此外,林景清也透露,为了加强游客安全,管理层已在观景区安装高达1.8公尺的玻璃围栏。

林景清
另一方面,LSHSM总执行长凯利费查指出,自今年3月10日公司签署吉隆坡塔管理特许权协议以来,便积极展开初步准备工作。
他形容,LSHSM原本准备在本月1日正式接手,惟基于营运移交延迟,他们也借机进一步完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交接时可迅速投入修复与提升工程。
“尽管吉隆坡塔被迫暂停运营,但管理方依然持续推进设施的改进工作。
“这也是我们设定新标准的一部分,目标是让吉隆坡塔能够媲美国内外的其他塔楼。”
凯利费查表示,LSHSM有信心在20年特许经营期内,继续提高吉隆坡塔的管理标准,以实现将吉隆坡塔打造为国家骄傲地标的愿望。
吉隆坡塔是于本月17日起暂停营运,以展开必要的维护和提升工作。

吉隆坡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