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善用公积金节税/梁仕祥

上一期我的《买股不如钱进公积金》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不少讨论,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这一期,我想进一步补充和厘清一些要点。

我在上篇文中对比了投资标普500指数与公积金派息的回报,并假设标普500的年均回报为10%,长期来看,其复利效果可能远胜公积金。

投资前先自我评估

然而,我想再次强调,股市波动大,投资股票并无保证回报。

所谓的10%回报仅基于标普500指数的长期历史数据,并不代表未来表现。

此外,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做任何投资决策前,务必先自我评估,或咨询专业理财顾问。

适逢报税季,我想补充一个存钱进公积金的好处——节税。

先分享个人经历。作为上班族,我每年3月都会准时报税,然而,当同事们开心地讨论“收到退税了,有笔小钱可以用”时,我却只能沉默不语。这是因为除了正职收入外,我还有投资收益、兼职翻译和专栏稿费等额外收入,这些收入需要申报,因此我不仅无缘退税,还可能需要额外缴税。

后来,我注意到报税表中的减免项目,包括自愿缴纳公积金这一项。

根据规定,自愿缴纳公积金(包括寿险保费和强制公积金缴纳),最高可享有7000令吉的税务减免。

于是,我在报税时填入了去年的自愿缴纳金额,结果我的应税收入大幅减少,从原本需要补缴税款,变成可获得一丁点的小退税额,算是一个小小的惊喜。

享节税派息一举两得

请看以下例子:

从图表可见,若去年自愿缴纳4000令吉公积金,今年报税时可节税240令吉,同时,这笔4000令吉还能享有公积金高达6.3%的派息,可谓一举两得。

对于不擅长投资的朋友,如果一次性拿出数千令吉较为吃力,可以考虑每月省下几百令吉用于自愿缴纳公积金。这不仅能有效节税,还能累积更多退休储蓄。

当然,公积金存款在退休前无法随意提取,这确实是个不便。但从长远来看,它能确保退休后的经济安全,让未来更加安稳。

 

 
 

 

反应

 

言论

公积金缴纳率应调高?/江振鸿

为了确保雇员公积金局会员在退休后拥有足够的储蓄以应付日常开销,华社研究中心日前建议政府将公积金总缴纳率提高至30%,这一建议让雇主和雇员都感到“心惊胆战”。

目前,雇员的缴纳率为月薪的11%,而雇主则为12%(月薪超过5000令吉)或13%(月薪少于5000令吉),总缴纳率为23%或24%。若将这一比例提高至30%,差额应由谁来“承担”便成为关注焦点。

若由雇员承担,意味着雇员缴纳比例需提高。然而,以当前多数会员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并不现实。

许多人之所以退休金偏低,除了多次从公积金账户中提款外,根本原因是收入偏低,导致每月缴纳金额本就有限。

再者,部分会员除了理财不当,更因收入有限而无力建立紧急储备金,只能在突发情况下动用公积金,加剧了日后退休存款不足的风险。

提高雇员缴纳率,虽是为其未来着想,但对一个月月入不敷出的打工族而言,又怎有心思考虑遥远的退休生活?其当下面对的“钱不够用”问题,才是最迫切的现实。

提升整体收入才治本

若由雇主承担,意味着提高雇主缴纳比例。在当前经济充满挑战的背景下,包括最低薪金调高、政府补贴合理化,以及国际层面的不确定性(如美国发起的关税战),无疑是“杀鸡取卵”。

企业若撑不下去,雇员连眼前的温饱都难保障,遑论退休金问题。

因此,要真正解决退休储蓄不足的问题,应从提升雇员生产力、改善营商与投资环境,以及推动企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着手,进而提高整体收入水平,才是治本之道。

至于华社研究中心提出的另一建议,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倒是值得考虑。面对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不仅有助于缓解劳动市场人力短缺,也让雇员有更多时间累积退休金。

尤其某些行业,临近退休的员工正处于经验与技艺的巅峰,过早退休将使企业蒙受损失。

因此,让有能力者继续工作,既利于个人财务规划,也对整体经济发展有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