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老师该如何教经济学?/刘伟伦

最近世界各国都被美国的关税战搞得人仰马翻,虽然我国也被美国那莫名其奇妙的计算方式征收24%关税,但相对东盟的其他领国有些近50%课税率,我们确实感觉较好一些,而我国似乎也决定了没有反击课征的意图。
坦白说,自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任至今,对普通大众而言,似乎已将美国的经济政策与关税划上等号。然而,作为一名在中学教授经济学20年的老师,我对美国近期的一系列操作感到遗憾,因为这与课本中我们教导国际贸易基本观念存在一定的鸿沟。
我们长期以来都向学生讲授市场经济的典范——美国,并推崇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所提倡的自由贸易理念。他们认为,降低关税甚至零关税能够促进全球繁荣,并提升人类福祉。这一价值观催生了GATT(关贸总协定)与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使自由贸易成为全球经济的基本信仰。
动摇自由贸易根基
然而,近期美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种种举措,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台积电前董事长张忠谋在美国厂开幕时所说的话——“全球化已死,自由贸易已死”。
传统上,关税被视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它们可以利用关税来保护本国具战略性意义的幼稚产业,以促进经济长远的发展。这种做法一直被视为合理的“游戏规则”。但如今,美国作为一个已开发国家及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却选择以关税壁垒来打击竞争对手,这无疑动摇了自由贸易的根基。
那么,在这样的局势下,我们还能谈论自由贸易吗?WTO对于美国这些操作若没有作为,那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课文与现实相去甚远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美国继续采取关税战的手段,教科书教我们其他国家势必会进行报复,全球贸易摩擦将加剧。最终的结果将是物价上涨,受害的仍是普罗百姓,最近美国人民囤积抢货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高关税政策带来的连锁反应,最终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使全球经济陷入更加复杂的困境。
作为一名经济学教师,我不禁感到惋惜。如今,当我们教授国际贸易理论时,会发现课本中关于比较优势、绝对优势的理念,与现实经济环境已相去甚远。过去所推崇的“双赢”模式,如今却演变成了单方面的“利己主义”。这样的世界,真的会变得更好吗?
【独家】谁来保护学生? 缺乏通报机制·独中体制漏洞
独家报道:陈美玲、余佩妮
连环性骚扰案接连爆出,扯下“神圣独中”遮羞布,也打破华社对“师者为尊”的幻想。更可怕的是,这些加害者往往不是陌生人,而是学生最信任的熟面孔。多年过去,受害者鼓起勇气才敢发声,却发现投诉石沉大海、加害者安然无恙,甚至可能换间学校继续教书。
问题根源不仅是个别老师人品败坏,值得我们深思,其制度是否失灵了——申诉机制形同虚设?学生感受被忽视?忌讳丑闻外泄?
国内61所独中,花了数十年才艰辛建立起今日的口碑和信誉,绝不能被这些“丑闻”赔上多年来的努力;如今,独中要止血,就得硬起来,不仅仅要董总领头设“黑名单机制”,更要让学生有话语权,把他们纳入教师评估、设立学生会或班代会,成为真正监督的一环,还独中教育学生之神圣任务。
尽管校园性骚扰事件并未局限于任何一类学校,然而这几周闹得满城风雨的,不仅是在华社中被赋予非凡地位的独中,而且还是独中体系里拥有崇高身分的教师,一旦有任何差错,便会被无限放大,格外引人关注,何况这是活生生的“熟人加害”案例。
由于有的受害者是毕业多年的独中生,显示教师性骚扰学生问题一直存在却申诉无果,久而久之问题被压下。独中内部实在需要深刻检讨性骚扰申诉机制、把学生意见纳入教师评估制度、设立流通于独中内部的“教师犯错通报机制”,让全国61所独中合力维持教师素质,维护独中发展。

(示意图/取自Pixabay)
随着各类在独中发生激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不当事件,家长与公众不禁思考和追问,这些悲剧只是偶发的个案,还是制度缺陷的警讯?面对连串校园问题,独中体制的监管与教师聘任机制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在一般传统的教育体系中,一旦发生教师性骚扰等严重不当行为,部分学校管理层或选择“低调处理”,倾向内部解决机制,表面上是维护校园声誉,实则是源于社会长期对“丑事不可外扬”的集体潜意识,间接让“吹哨人”背负沉重代价,甚至被标签为“捣乱分子”或“背叛者”。
结果是,许多问题教师在未受到实质追责的情况下,仅以“辞职”或“被劝退”的方式离开原校,反正“东家不打,打西家”,“事情”就这样掩盖过去。
把话带回来独中,由于目前全国61所独中各自为政、聘任机制独立,彼此之间缺乏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使得这些曾被投诉,甚至行为失当的教师,能够轻易“换个马甲”另谋高就,转至他校继续任教,问题反而在系统内部“流动”了起来。
这反映出独中整体在教师聘任和背景审查方面的严重制度缺失,尤其在涉及师德和学生安全的问题上,缺乏全国性监督机制。
有鉴于此,近年不断有市场消息传出,应由董总牵头协调设立全国性“教师通报平台”或“行为通报机制”,将严重违反师德者列入内部黑名单,在校际间共享资料。
这不仅是防患于未然,更是保障学生权益、重建教育信任的基础工程。
虽说董总与独中是平行关系,无行政从属,未能强制学校执行其政策,然而董总是道德领导力的体现,是推动独中变革的唯一“硬实力”,应肩负着道义引领和公共信任的角色,不但能筑起第一道防线,更能标志独中教育体系愿意直视问题、主动改革的重要一步!

无系统性培训过滤
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不能被视为是单一事件的方式来处理或解决。”
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主席拿督王鸿财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如此向媒体娓娓道来。
他表示,我国61所独中虽然都参与董总主导的统一考试,但行政上是完全独立操作,董总对独中并没有任何约束力及监督权力。
他认为,独中缺乏一个中央机构负责师资培训、视察监督教师的教学和行政管理机制、针对各所独中不同环境提供长期发展规划。
“在这种情况下,个别独立操作而缺乏监督机制的模式,就易造成人为因素的人治现象,脱离法治规范。”
他说,基于独中没有一个中央机构制定独中的师资专业资格,长期没有系统性教育专业培训和过滤,造成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各所独中各师各法,根据本身学校需求吸纳教师,造成不够严谨过滤,再加上各校如果缺乏监督、视察、规范教师师格和行为的机制,就容易在校园内发生违纪违法事件。 ”

前校长喊话:聆听学生意见
据观察,独中校内教师评估制度存在盲点,偏重教师服从度而非师德。
服务独中17年,曾担任2所独中校长的黄集初在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指出,评估教师是重要的一环,现有制度属于行政评估,从科主任到教务处,再到校长评估教师,根本不会去询问学生对某个老师有何意见,因此未能反映教师真实与学生互动的表现。
这意味,教师的评估制度并未将学生意见纳入评估过程,使有问题教师易于逃避监督。除非把学生意见作为评估的参考依据,才能更全面反映教师表现。
他说,学生意见虽无法完全决定教师表现,至少可作为参考的一部分,若对某个教师的投诉特别多,管理层便能启动调查机制判断真伪,及早发现问题。
成立学生会
校方若真能接纳学生意见,将大大改善整个校园环境。不过,现实是大多数学校认为学生不能批评老师、侵犯老师尊严,故难以接受这样的概念。”
“现在已经来到一个时间点,若学校不让学生在校内批评老师,他们就去社交媒体批评老师,在社媒疯传之后,事情闹得更大,包括报警让警方介入。”
此时此刻重提成立学生会,作为学生与校方的正式沟通平台,似乎处于正确的节点,有助于直接反映学生问题、监督校方,塑造校园民主化。若学生会不行,可折衷成立班代会,让每班班长加入,进行定期对话,成为内部沟通管道,让下情上达、上情下达。
盲目尊师酿苦果
校园性骚扰事件倾向“权势性侵”,师长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被利用,双方存在职位、年龄或资源不对等。让人不禁反思,该如何建立清晰的“熟人关系中的边界感”,这与刻在华校生骨子里的“尊师重道”是否存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谢诗坚
时评人拿督谢诗坚向《南洋商报》说,华教强调的尊师重道本意虽好,但若缺乏反思与制衡,就容易被滥用,可能会演变为盲目服从与压迫。华教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之余,也应有清理弊端的勇气。
黄集初则说,尽管他非常重视尊师重道,不过凡事要有限度,不要因过度尊师重道而使自身利益被侵犯,甚至不敢挑战教师。可惜现代人误解了尊师重道原意,过度尊师将变质为压迫,并非所有老师都值得盲目尊重,应加以分辨。
“传统的尊师重道存在因果关系,教师是传道人而尊重他,若教师不传道就不值得尊重。不知从何时开始,尊师重道被曲解成不论教师做什么,只要是教师就该尊重。”
“不敢说,也不被听见”
社会文化足以影响学校氛围,地方家长和学生较看重学校权威,因此地方独中的沉默文化较为严重,即使发生权势不对等,都会因注重学校体面而不随意报警或对抗。反之,雪隆区的独中家长较敢怒敢言,一有问题便马上反映给校方,如果学校置之不顾,不惜召开记者会公开事件。
黄集初说,性骚扰事件可分为“突发性”和“长期隐性”两种,而后者的破坏性更大。
许多案例显示,受害者的申诉未被妥善处理,反映了学校管理失职,在危机应对及责任承担上存在严重疏失。该负起责任的,不只是加害者,学校领导层也必须有人承担处理不当的责任,一旦处理不当便会动摇学生与家长对学校的信心。
谢诗坚指出,沉默文化指的不是没有人说话,而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而校园性骚扰的出现,反映出制度缺位与监督不力,校方轻视问题所致。独中也缺乏有效的内部危机机制和性骚扰申诉程序,一旦发生问题,往往不了了之。
“遮丑”文化盖不住真相
教育部辖下学校有“性侵与性骚扰指南“做依据处理性骚扰投报,不过,据黄集初了解,独中体系并没有性骚扰申诉机制。
因此,他建议独中参考教育部的标准作业程序(SOP),前提是管理层真心想解决问题,而非面子与校誉优先,担心捐款减少、招生下降或社会观感负面。
“现实的案例说明,即使校方有意隐瞒,却早已在学生之间传遍,事情是盖不住的。真正解决问题需处理根源,并辅以后续辅导,而非表面止血。”
董总于4月24日发布了题为“落实校园性平教育,建立性别友善环境”的文告,其中内容包涵已制定性骚扰事件的处理流程,涵盖投报渠道、权责划分、调查程序、分流监管、惩处方式、申诉机制和支持系统,并会在近期提供给各校参照。
“多头发言”添乱局
学校公关急需升级
学校面对媒体和社会监督时,显得被动和缺乏回应机制。
谢诗坚指出,在社交媒体无限放大效应之下,校方面对了巨大压力,尽管它可以把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不过,难点是缺乏权力与资源去执行系统性的结构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在于学校本身建立监督与制衡机制,而不是外部监督。
而面对如此重大危机,独中应重视公关与危机管理。
黄集初建议,学校预先培训校内人员处理危机,统一对外发言窗口,避免“多头发言”造成混乱。
他说,性骚是零容忍,爆出来是好事,对那些有坏念头、有欲望却控制不了自己的狼师,起了警惕作用,也是机会教育,从中提高学生们的性平等意识。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