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林苍祐华小被易名/谢诗坚
《南洋商报》在12月19日的社论以“华小易名之省思”为题,批评了有3所华小的名字被改掉原来建议的名称,即敦翁毓麟华小、郭鹤尧华小及敦林苍祐华小;尤其是林苍祐华小变成Ecoworld华小,据称理由是这所学校是由这个发展公司兴建的,因此要求置放其公司名字。
我暂时不提敦翁毓麟华小及郭鹤尧华小,而单就林苍祐华小的易名风波,就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与大家分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有应槟岛西南区9所华小的委托,希望我们成立一个工委会,协助在西南区建立一所国民型华文中学,他们的理由是9所小学分配市区内的三几间中学,实在是僧多粥少,因而他们认为与其每年争名额,不如让政府俯顺民意成立工委会。
当年在许平城(前州议员)穿针引线下,要求韩中负起责任促成一所新华校的设立。于是我们筹备由丹斯里陈国平任主席,而我担任总秘书,所有9间西南区华小的董事长也列为副主席。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在西南区开展。因为我们有建议兴建中的国民型中学,应命名为“敦林苍祐中学”。为了这个命名的问题,我们特别安排拜会林苍祐,向他表明我们是有所为而来,需要借用他的名字推动一所国民型中学在西南区落脚。
林苍祐当年给我们的答复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他说:“你们用林苍祐的名字命名国民型中学,应该不会成功。”他指出若找华人为名,估计不大乐观,因为教育局方面会有些意见。
林苍祐功绩有目共睹
我们不同意他的回答,而是进一步说,林苍祐功名盖世,政绩有目共睹,以林苍祐而不是别人的名字来命名,应符合政府及当政者的标准。
林苍祐不以为然。他说:“你们可以选用一个马来名家之名,而不是以华人命名,这样通过就会比较方便。” 在没有接受林苍祐的建议后,我们将收集的详细且完整的资料呈给教育部长(当时是拿督斯里纳吉)。
刚好在那一年(1998年),我们在教育部提呈了两份报告,一份是要成立韩江学院;另一个则是要成立西南区敦林苍祐国民型中学。
当我们对这两件大事抱有希望时,却只传来第一件好事,允许建立韩江学院;而建议中的敦林苍祐国民型中学因涉及复杂的程序,需要从长计议。
用华人名字或受阻
时间一晃又是过了四五年,韩江学院已在快速成立和成长起来,而敦林苍祐国民型中学尚无下文,真的应验了林苍祐当年的推测,使用华人名字不大恰当,也可能面对阻力。
后来我们也不得不压下国民型中学申请,而刚巧恒毅中学也在物色西南区地点,赶建一间分校。就这样,恒毅中学较我们所策划的国民型中学快了一步。反正都是为华校而建校,也就没引起任何争论。
话说回来,我们的工委会是全心全意投入建国民型中学,而且我们也很有信心,有了林苍祐在背后支持,不愁不成功。事实印证了恒毅走在前头,林苍祐中学又好像被节外生枝?
事实上,以林苍祐对槟州发展和对国家的功绩,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伟人,他拉动马华的热情,而华人踊跃登记成为公民;他不遗余力地促成林连玉与马华合作,且试图改变华人的命运。
不论林苍祐是否离开马华,也不论他后期是否合办民政党,这都无损他个人的形象,他的功绩是改变槟城人民的命运,发展槟岛成为东方的硅谷。这一高成就,使到今日的槟城成为远近知名的东方花园。
因此,我说200年的槟城开埠史只出了两个名人,一个是扑灭鼠疫的伍连德医生;另一个是改变槟城命运的林苍祐。因为有了他们,槟城才闪闪发亮。
南洋的社论也提到民族伟人是不能轻易被抹杀,也是华人文化根基的传承。
据我们了解,当发展商献地给政府建教育之用,就由教育部按需求提出复名,而不是以捐地人的意愿为依附。因此,我们还是认为参与执政的行动党,应该仗义执言,为了文化的传承,在位的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美贸易再博弈/谢诗坚博士
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于2017年上台,但仅一年后,便在2018年对中国发动贸易战。这是前所未有的两大经济强国之间的正面对抗。
美国发动这场经济战的理由是:中国涉嫌窃取了美国的智慧财产权与商业机密。
基于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美国要求贸易代表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涉及商品总值估计高达600亿美元。
其目标在于纠正中美之间所谓的“不公平贸易”,并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25%的关税作为基本税率。
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商品加税,是因为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便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世界工厂”。
根据中国“2025发展战略”,目标是在从螺丝钉到大型战舰等各类产品的生产上实现全面领先。
有了这样的宏图,又配合了中国于2013年启动的高铁建设计划。

习近平于2012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及国家主席后,翌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涵盖“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个重大战略。
配合这一战略,美国深感威胁。特朗普公开反对“一带一路”,也反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虽然特朗普在2021年败选,离开白宫,相关政策暂时告一段落,但吊诡的是,他竟于2025年“回潮”,再次当选总统。
未能缩小贸易逆差
这一次,他再次检视全球经济政策,最无法接受的仍是中国在进出口方面占据优势,于是在第二任期继续对中国施压,高关税政策也卷土重来。
例如,美国对部分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已远远超过商品本身成本。原价2美元的商品,加税后成本达8美元。这笔费用究竟是由中国商家承担,还是转嫁至美国消费者?仍有争议。
不可否认,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已成为超级强国。尤其自1990年苏联解体以来,全球格局剧变,美国一度独霸天下。
但如今,美国面临财政赤字,遂借高税政策转嫁经济压力。例如:
2018年:中美贸易额为6,335.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出口4,784.2亿美元,自美进口1,551亿美元,顺差为3,233.3亿美元;
2019年:贸易额5,412.23亿美元,同比减少14.6%;
2020年:贸易额回升至5,863.21亿美元;
2021年:达7,556.45亿美元;
2022年:微增至7,594.27亿美元;
2023年:下滑至6,644.51亿美元;
2024年:小幅回升至6,882.8亿美元。
可见,自2018年以来的6年里,美国始终未能缩小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因此,美国以“狮子大开口”的关税政策施压,结果引发各界反弹。
近日在日内瓦的谈判中,双方作出让步:宣布90天内暂缓部分关税,并将原本高达100%以上的关税大幅调降。
美国将145%关税降至30%,中国将对美商品的关税由125%降至10%。
这不是中国的胜利,也不是美国的失败,而是基于全球产业链与市场稳定考虑后的理性妥协。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商品长期以来呈“外销七成、内销三成”的格局。
小规模摩擦难消停
此次关税调整后,外销压力增大,中国或需转向内销为主,这将改变产品结构,也影响“小而美”的外贸产品生产。
除非美国经济明显衰退,否则中国仍将长期面对美国的战略压力。
虽然大规模冲突可望避免,但小规模摩擦仍难消停。
贸易战不过是国际博弈中的一段插曲。只要美国不过度强硬,中美仍可在谈判桌上寻求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