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崛起:亚洲新强权/张优杰

印度于1月26日庆祝其成为主权民主共和国的75周年,展现出成熟大国的实力,其国际影响力迅速上升。
根据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发布的《2024年亚洲实力指数》,印度已超越俄罗斯和日本,成为亚洲第三大强国。
这一指数涵盖6年数据,被视为迄今最全面的评估。
此外,《2025年全球军力指数》(Global Firepower Index)将印度列为全球第四大军事强国,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
人口红利是核心竞争力
印度的军事实力得益于持续增长的国防预算、现代化建设及庞大兵力储备。2023年,印度成为全球第四大军费开支国,军费较2022年增长4.2%。
印度在国内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方面优势明显。人口红利是其核心竞争力,印度已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每小时新增2651名新生儿,远超中国(1016人)和美国(418人)。
在莫迪的领导下,印度的国防和经济改革步伐加快,不仅强化与美国、日本等“印太四方安全对话”(Quad)成员的合作,也因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使美印关系更趋紧密。特朗普长期以来支持莫迪,而美方在制衡中俄方面对印度的依赖日益增强。
与此同时,日本因经济衰退和人口停滞,其亚洲实力排名已降至第四。印度则在全球资源竞争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亚洲实力指数》指出,美国仍占主导地位,但面临中国的军事挑战,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已趋于平稳。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印度正加快经济转型。制造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与“自力更生印度”(Atmanirbhar Bharat)等政策,推动印度向工业和科技强国迈进。
军事与科技高速发展
在国防领域,印度加快现代化进程,集中发展导弹系统、核能力和海军力量,提升地区安全主导权。同时,印度在数字科技、太空探索、可再生能源和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崭露头角,逐步确立其全球科技强国地位。
人口红利为印度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到2030年,印度预计将拥有全球最大劳动年龄人口,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
尽管印度崛起势头强劲,但仍面临多重挑战。印度在全球影响力仍受地缘限制,尤其是在马六甲海峡以东的区域,短期内难以全面取代中国的地区优势。
此外,社会经济差距,地区发展不均,影响印度经济的持续成长。同时,印度的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仍不均衡。
在全球权力格局重塑之际,日本影响力因内部停滞和外部竞争加剧而下降,而印度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俄信任印度甚于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消失,使其难以维持过去的高速扩张。在这一背景下,全球经济正向“非中国中心”模式演进,为印度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印度正成为地区经济与安全的关键支柱,在维护区域和平与秩序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过去,印度和日本在战略上共同制衡中国,但如今,印度凭借更全面的实力,正在成为亚洲的新主导力量。
印度还拥有广泛的盟友网络,与中国相比,在全球战略中更具韧性。俄罗斯仍是印度的重要伙伴,其对新德里的信任高于对北京,这不仅源于历史因素,也因中俄关系中仍存战略猜忌。印度对俄罗斯的支持在北极战略布局和应对西方压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守护长久和平/张优杰
5月8日,二战胜利纪念日,提醒我们80年前世界摆脱了纳粹与法西斯暴政。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规则型国际秩序,开启了“长久和平”时代,保障了全球稳定与繁荣。一战与二战的浩劫证明,和平不是自然状态,而是由力量维护的制度成果。
美国作为民主强权,不仅赢得战争,更主导重建。正如特朗普所言,若无美军介入,胜利将无从谈论。美国在诺曼底登陆与太平洋战役中付出约40万将士的牺牲,扭转了战局。
美国以制度领导世界
战后,美国放弃传统霸权模式,选择以制度领导世界,构建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IMF)、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确立了以法治、民主与自由市场为核心的全球秩序。
这一秩序被称为“长久和平”:大国之间未再爆发直接战争,民主国家之间几乎不再交战,欧洲从冲突温床转向和平共同体。
冷战虽充满紧张,但避免热战,核对抗未酿全球毁灭。其成果源自“霸权稳定论”与“民主和平论”的共同作用——由主导强权维稳、由民主政体互信协作。
美国也为全球公共安全提供保障:美军巡航世界海域,确保马六甲、霍尔木兹、南海航道畅通;GPS系统免费开放,为全球经济提供基础支持。美国承担高昂成本,却未要求全球为此埋单。这种制度性慷慨,是其领导正当性的核心来源。
在经济层面,该秩序促成全球飞跃发展。1945年以来,世界GDP增长逾十倍。1990年全球极端贫困率为36%,至2019年降至8%。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正是通过接入西方主导的市场体系,实现经济腾飞。开放贸易、知识扩散与稳定环境成为关键因素。
在人道领域,美国亦体现全球领导责任。从马歇尔计划到非洲抗疫、东南亚灾难援助,美国始终率先出手。
尽管其国际行为非尽完美,但其行事有底线、有制度、有责任,与以利益和胁迫为核心的替代模式截然不同。
去西方化破坏国际法
然而,这一秩序正遭遇系统性挑战。中国与俄罗斯推动“去西方化”,破坏国际法准则,追求以强权为核心的区域影响力,掏空现有制度。他们未能提出更公平或更和平的替代方案,反而让世界倒退至“丛林法则”的逻辑边缘。
当规则失效,冲突与军备竞赛迅速回归。历史已证明,缺乏制度约束的世界,只会迎来战争与混乱。1914年萨拉热窝、1939年但泽走廊的失控,皆源于秩序遭挑战却无有效回应。
今天,部分国家与社会对美国领导产生误解甚至怨恨,将其贡献视为理所当然,却忽视了:一旦美国退却,世界将陷入权力真空。
最可信赖秩序守护者
美国虽非完美,却仍是最可信赖的秩序守护者。自由、法治、人权等国际准则并非自我维系,而需美国及其盟友持续投入与捍卫。
一些国家鼓吹“多极秩序”或“去美元化”,实则掩盖其威权本质。一旦美国领导地位削弱,全球治理机制将碎片化,恶性竞争将取代制度协调。首当其冲受害的,正是小国与发展中经济体。
当前世界正处关键抉择之际:是继续依靠可预测、制度化的美国主导秩序,还是滑向以武力与胁迫为主轴的地缘博弈?这一选择将决定未来数十年的和平与繁荣。
我们不能对“长久和平”掉以轻心。这一体系不是天赐,而是美国及其盟友70年来共同构建的成果。维护它的成本虽高,但失去它的代价更高。
全球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这套秩序虽非完美,却是历史上最成功、最包容、最能挽救生命的全球治理体系。
美国主导的秩序,是对自由、尊严、和平的承诺。动摇它,就是动摇现代世界赖以生存的根基。
此刻,正是重申这一承诺、抵御威胁、强化制度的时候,而非退缩、妥协或沉默。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