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沉默成为帮凶/许文谦

近期,校园版的“性骚扰”风波从南马柔佛一路烧到北马吉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忧虑。其中,吉华独中男教师以泄露考题为诱饵,诱导女学生脱衣裸聊,性质尤为恶劣,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教育领域掀起惊涛骇浪。该涉事老师已被警方逮捕并延扣协助调查,然而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却在持续发酵。
令人痛心的是,此次事件并非偶然。据受害者透露,狼师性骚扰的恶行早在 8 年前就已悄然发生。该涉案男教师长期利用联课活动的便利,刻意亲近女学生。他不仅与学生们“打成一片”,还通过电话和社交媒体与她们保持紧密联系,甚至成立名为 “炒菜团” 的群组,其中肆无忌惮地与女同学性聊。
一名受害者同学勇敢地提供了多达87条与男老师的聊天记录,内容大胆入骨,充斥着性爱邀请的暗示,让人触目惊心。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该校7名校友在得知情况后,毅然发动保密举报,其中还包括身处澳洲、台湾等地的国外校友。他们的行动展现出对校园正义的执着追求,也凸显出此次事件的恶劣影响已经跨越地域限制,引发全球校友关注。
面对如此严峻的事态,吉华独中校长即使抱病在身,也不得不亲自拍摄视频,连说4次“对不起”,试图向公众表达学校的歉意与解决问题的决心。
校园安全敲警钟
事实上,这并非马来西亚校园性骚扰事件的个案。继 AI伪造同学不雅照事件引发风波后,柔佛独中再次传来非肢体性侵3名学生的事件,一名33岁的男老师被捕,经查证其为宽柔中学的任教老师。这些事件频繁发生,无疑为马来西亚的校园安全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对于此类事件,我们必须有清晰且深刻的认识。首先,校园本应是学生们求知的净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摇篮。然而,这些狼师的存在,让校园蒙上一层可怕的阴影,严重威胁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习环境。
性骚扰行为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即时的心理创伤,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留下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
从学校层面来看,涉事独中在管理上可能存在漏洞。为何此类长达数年的恶劣行为未能被及时发现并制止?学校对教师的师德培训与考核是否足够严格?这些问题都亟待反思与解决。
这些学校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管理体系,加强对教师日常行为的监督,建立健全的举报机制,确保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有畅通的渠道寻求帮助。
教育界沉重一课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一定要勇敢地挺身而出报案。当遭遇性骚扰时,沉默只会让加害者更加肆无忌惮。学生们要明白,他们的勇敢站出来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其他可能遭受侵害的同学,为了维护校园的纯净与安全。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导他们如何识别性骚扰行为,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此次独中爆发的“MeToo”事件,给马来西亚的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上了沉重的一课。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积极行动起来,从学校管理、学生保护、法律惩处等多方面入手,共同守护校园的安全与纯净,让学生们能够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独中教师应得善待/小二
由马来西亚社会企业家基金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谢师恩宴,即将在吉打州双溪大年新民独中盛大举行。此活动旨在向一群长期默默耕耘的独中老师致敬,表达社会迟来的感恩。
在这次谢师恩宴中,每位在独中服务超过25年且年满66岁的老师,将获得该基金会颁发的6000令吉恩俸,并可连续获得10年。这份厚礼对独中老师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老怀安慰。
多年来高期望低待遇
然而,在形式隆重的背后,我们也应正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独中老师是否真正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善待与尊重?
长期以来,独中老师处于“高期望、低待遇”的矛盾环境中。他们在资源有限的学校里坚持耕耘,牺牲个人时间与健康,肩负起传承母语教育、培育民族人才的重任。
可惜,这份辛劳往往未能转化为合理的薪酬与社会保障,甚至有人形容他们“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既形象,又令人心酸。
更令人关注的是,许多独中教师在退休后陷入生活困境。他们的薪资本就不高,积累的公积金自然有限,退休后缺乏足够的经济保障。
“尊重”往往流于表面
公众或许以为教师退休后能安享晚年,现实却是部分退休教师仍需继续打工维生,有者甚至面对无法负担的医疗开销。教育奉献了一生,却换来孤寂与无依的晚景,令人唏嘘。
华社素来推崇“尊师重道”,但许多时候,这种尊重仅停留在表面。每当独中教师荣休,校方与社团往往会举办热烈的欢送宴会,领导人纷纷颂扬其贡献,赠送奖状与纪念品。
然而宴席散去,一切归于平静。教师真正需要的是退休生活保障、长期医疗协助、心理支持,却往往付诸阙如。
这种“感恩即形式”的现象,令人反思:我们是否真的尊重老师,还是仅满足于表面的仪式感?
教育是民族的根本,教师是社会的基石。几十年来,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独中老师,用心血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栋梁。
然而,他们的贡献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制度性保障。这不仅是对个别老师的不公,更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扭曲。若我们不愿为老师打造一个体面的退场机制,谁还愿意长期坚守讲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积极关怀才是“谢师恩”
我们呼吁华社各界包括校友会、企业界、慈善组织及教育相关机构应合力推动制度化的教师保障机制。例如设立“独中教师退休基金”,提供基本生活与医疗援助;推动政策改革,为独中教师争取更公平的待遇;定期追踪退休教师的生活状况,给予必要支援。这些实际措施,才是真正落实“谢师恩”的体现。
此外,我们也希望媒体与公众持续关注独中教师群体的现况,让社会听见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要。唯有集体的关注与行动,才能为这些教坛耕耘者争取一个有尊严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