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关税战静悄悄/陈万诚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4月初宣布对几乎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称之为“解放日”的标志性经济行动,立即在全球引发激烈反应。许多分析师将此举视为破坏性极高的政治赌博,担忧其将触发市场崩盘。

可讽刺的是,现如今股市并未如预期般陷入恐慌,反而出奇地平静。到了5月,标准普尔500指数略微下跌,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甚至出现小幅上涨。

如果一名投资人整月未曾查看账户,再回顾4月的表现,大概只会发现资产价值略有波动,却毫无灾难性的迹象。

这是否意味着,资本市场已经将特朗普的关税行动解读为无足轻重?

政策试探与战术克制

部分原因确实在于政策本身出现了微调。面对初期的市场震荡,白宫迅速宣布将“对等关税”机制暂缓90天,以争取谈判空间。

尽管全球统一征收10%的关税仍在实施,但市场似乎预期,这项政策最终将以某种“务实妥协”收场,而非演变为全面贸易战。

特朗普政府的快速调整,是市场情绪缓和的一个关键因素。面对股市剧烈反应,白宫迅速作出让步,意在维持国内政治张力的同时,避免引爆金融系统性风险。这既是一种政策试探,也是一种战术性克制。

市场之所以没有恐慌,可能并非认为政策无害,而是相信政府最终会妥协。

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美国股市本身对“政治剧场”已渐渐形成免疫。

从中美贸易战到债务上限危机,市场已多次目睹政策极端化与实际影响之间的落差,因此对特朗普的高调言辞,多持观察态度而非恐慌反应。

此外,进口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仅约15%,这意味着大多数国内经济活动仍可照常运转。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自由市场结构和消费习惯具有高度适应性,企业可通过替代采购、本地化生产或利润压缩来对冲关税冲击,消费者也会调整支出结构重新配置资源。

结构性影响需时显现

对投资者而言,在判断缺乏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选择观望甚至继续持仓,是一种理性的短期策略。但这种理性,并不代表市场认同政策方向。

眼前的平稳或许只是时间差的假象,结构性影响往往需要几个季度甚至更长周期才能显现。

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高度一体化的当下,任何对供应链构成扰动的政策,其间接影响可能滞后爆发。

若特朗普政府在90天后恢复更广泛的关税措施,或贸易伙伴采取反制措施,届时市场是否还能维持当前的沉着,将是新的考验。

 

 
 

 

反应

 

言论

中俄深绑,美制难解/陈万诚

2025年伊始,中俄贸易意外降温。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前四个月双边贸易额同比下降7.5%,这标志着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中俄经贸合作首次出现实质性收缩。

这不仅反映出油价波动与俄罗斯内需疲软等短期因素,也揭示出中国企业对美国“次级制裁”日益谨慎的态度。

表面降温之下,双边关系并未退烧,反而在全球战略重构中迈向更深层次的相互绑定。

俄罗斯已被西方主流市场拒之门外,而中国顺势填补了西方企业撤出的空缺。

中国商品遍布俄国

从燃油、芯片到工业机器人,中国商品遍布俄国城市与工厂。

尽管北京在高科技领域仍保持克制,但在中低端制造和基础设施方面,已成为莫斯科最倚重的替代供应链。

与此同时,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以“无上限合作”表达彼此的战略承诺。

面对欧盟大幅削减对俄天然气采购的现实,莫斯科试图借“西伯利亚力量二号”将资源更深锁定中国市场,但北京迄今未松口,显示出其对能源依赖对称性的防范。

不过,在美元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之外,中俄早已悄然另起炉灶。

如今,超过九成的双边贸易已改用本币结算;俄方更在中方协助下,加速建设本土支付系统与加密货币结算渠道。

在美国主导的金融制裁体系外,两国试图共同探索一套新的技术与金融秩序。

关系不对等但稳定

这种依赖关系并不对等,却相对稳定。对俄罗斯而言,中国是其失落世界中的关键支点;对中国而言,俄罗斯则是其面对西方围堵时可控的缓冲区。

两国关系不靠信任维系,而是由共同的战略孤立与现实需求驱动。

外界曾幻想重演“尼克逊式分化战略”,期望通过外交诱因或施压将中俄重新拆解。

然而不同于冷战时期的中苏权力角逐,如今的中俄在非西方世界的秩序构想中,更像共生体而非竞逐者。

要将两者拆解,既缺乏旧有的地缘裂隙,也缺乏足够的诱因或威胁。

这段关系的深化,也许不总体现于经贸数据。但在一个被制裁、关税与技术封锁撕裂的世界里,中俄绕过美欧、架设平行体系的努力,或将成为21世纪国际秩序走向的分水岭。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