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维持派息平稳/南洋社论

雇员公积金局昨天正式宣布2023年的派息率为5.5%,比市场期望的5.6%至6%低,但比2022年的5.35%稍高。
虽然如此,其派息总额高达(包括传统和回教户头)578亿令吉,是历年来最高的一次。回教储蓄户头的派息率从去年的4.75%,大幅上调到5.4%,引人瞩目。
至于公积金在缴纳和提款方面,分别得到振奋人心的正数值,体现市场对公积金局管理资产的信心正在恢复中,而且有能力会员在加强储蓄方面,超越了急迫要提款救急的会员。
极大信心反差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过去的政府在救急方面打开方便之门,让那些急需资金来应急的会员,已经将自己的公积金存款提得七七八八,再无余力一直提款,让公积金局在2023年有了喘息的空间。
在缴纳方面,其净缴纳额从过去两年的净流出(2021:524亿令吉;2022年:32亿令吉)转为净流入522亿令吉,显示了极大的信心反差。
在当前的情况,经济只有政府叫好,人民却感受不到经济增长的好处,加上银行利息只有3%左右,当公积金局允许会员每年额外存入的数额从6万令吉增加到10万令吉,预料更多满55岁并有能力的会员将向“钱”看,增加在公积金局的存款,以获得资本保证和高于5%的利息。
公积金局无须迫使自己向6%派息率挑战,只要保五看六,已经让会员自己懂得衡量利弊了。
而在提款方面,2023年的提款为505亿令吉,前几年为450亿令吉左右(不计算特别提款项目在内),公积金局的提款正常化回去冠病前的水平。
根据报表,2020-2022年的特别提款分别为145亿令吉、862亿令吉和447亿令吉,这让公积金局的长期规划蒙受很大的压力。
近10年来,公积金局成功扭转人民对它不信任的印象,主要因为它能够在不稳定的市场派出高于预期的利息。
虽然长期而言,市场是充满不确定性,在规模不停的成长之下保持稳定的派息很难让理智的投资者信服,但是,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
投资基金破兆
所以,公积金局逐渐收服了会员的心,由担心政府干预,变成相信即使政府有什么动作,公积金局依然能够突破僵局,一路长红。
公积金局的投资基金目前已经突破1兆令吉,在市场继续不确定,会员继续寻找稳定回酬和本金保障的情况之下,储蓄将更加靠向公积金。再加上公务员的退休金可能转向,它将面对更大的基金规模,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我们期待它能乘风破浪,一次又一次的协助达成会员的退休储蓄计划。
公积金缴纳率应调高?/江振鸿
为了确保雇员公积金局会员在退休后拥有足够的储蓄以应付日常开销,华社研究中心日前建议政府将公积金总缴纳率提高至30%,这一建议让雇主和雇员都感到“心惊胆战”。
目前,雇员的缴纳率为月薪的11%,而雇主则为12%(月薪超过5000令吉)或13%(月薪少于5000令吉),总缴纳率为23%或24%。若将这一比例提高至30%,差额应由谁来“承担”便成为关注焦点。
若由雇员承担,意味着雇员缴纳比例需提高。然而,以当前多数会员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并不现实。
许多人之所以退休金偏低,除了多次从公积金账户中提款外,根本原因是收入偏低,导致每月缴纳金额本就有限。
再者,部分会员除了理财不当,更因收入有限而无力建立紧急储备金,只能在突发情况下动用公积金,加剧了日后退休存款不足的风险。
提高雇员缴纳率,虽是为其未来着想,但对一个月月入不敷出的打工族而言,又怎有心思考虑遥远的退休生活?其当下面对的“钱不够用”问题,才是最迫切的现实。
提升整体收入才治本
若由雇主承担,意味着提高雇主缴纳比例。在当前经济充满挑战的背景下,包括最低薪金调高、政府补贴合理化,以及国际层面的不确定性(如美国发起的关税战),无疑是“杀鸡取卵”。
企业若撑不下去,雇员连眼前的温饱都难保障,遑论退休金问题。
因此,要真正解决退休储蓄不足的问题,应从提升雇员生产力、改善营商与投资环境,以及推动企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着手,进而提高整体收入水平,才是治本之道。
至于华社研究中心提出的另一建议,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倒是值得考虑。面对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不仅有助于缓解劳动市场人力短缺,也让雇员有更多时间累积退休金。
尤其某些行业,临近退休的员工正处于经验与技艺的巅峰,过早退休将使企业蒙受损失。
因此,让有能力者继续工作,既利于个人财务规划,也对整体经济发展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