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全球化新拐点/陈万诚

英国议会近日通过紧急法案,将陷入困境的英国钢铁公司重新国有化。首相斯塔默宣称:“英国钢铁的未来关乎国家安全。”这一政治举动象征意味浓厚,却难掩产业结构的深层问题。

该公司由中国景业集团持有逾十年,每年亏损高达2至4亿英镑。今年,景业决定停供原料、不再输血,导致英国境内最后一座高炉濒临停产。政府在最后一刻仓促介入,甚至不惜在周末召开国会会议以加速接管。

在西方舆论中,越来越多声音认为全球化是“天真的幻想”,让外国掌控关键产业,被视为一种“危险的失败”。

推动亚洲国家崛起

贸易开始被重新定义为零和博弈,而非互利合作。但对马来西亚这样的出口导向型新兴经济体而言,我们必须冷静思考:全球化真的终结了吗?我们是否也该仿效西方,全面走回本土制造与国家保护的路线?

过去30年的全球化虽然存在不平等,但却是推动亚洲国家崛起的关键力量。

从中国制造到越南组装、再到马来西亚的电子与半导体产业链参与,都是跨国资本、技术与市场整合的成果。

如果没有全球分工,我们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如此剧烈的经济跃升。

当欧美政客批评全球化让本地工人失业时,他们更应反思的是自身对再分配、教育与社会保障机制的长期忽视。

把所有责任归咎于贸易,再以“国家安全”为名限制投资与技术流动,只会沦为新保护主义,进一步阻碍全球复苏。

一体化转变区域集成

马来西亚必须在“全球化裂变”中保持战略灵活。确实,地缘政治竞争正在重塑供应链,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

但我们应思考的不是闭关自守,或回到国有主导重工业的旧梦,而是参与一场更有韧性、多元与区域协同的新全球化。

全球化未死,只是路线已变。传统“一体化”逐渐让位于“区域集成”。

东盟正好处于中美之间的战略缓冲带,成为企业推行“中国+1”战略的重点布局区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马来西亚凭借其市场开放和制度基础,持续吸引外资。

因此,我们不应盲目复制西方的反全球化情绪,而应问自己: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基础设施、劳动力与政策环境是否足以吸引高附加值制造转移?我们的中小企业能否融入国际供应链?我们是否能在安全考量与开放之间取得平衡?

全球化未死,它只是换了路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看清方向,并把握时机。

 

 
 

 

反应

 

言论

虚拟币策略勿迟疑/陈万诚

美国金融巨头黑石集团在2024年底正式建议投资人将1至2%的资产配置于比特币。这项动作不仅象征主流华尔街机构对虚拟货币接受度的根本性转变,也代表虚拟货币正从边缘工具迈向全球资产配置体系的一部分。

相较之下,马来西亚的步伐显得缓慢而零散。虽然本地虚拟货币用户群日益增长,亦具备成熟的金融科技基础与良好的监管文化,但在制度设计上却始终未能形成明确方向。

监管机构的立场多年聚焦于“防范风险”,然而,当前国际环境的变化已清楚显示:虚拟货币不再只是金融创新,而是金融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组成。

指南形式犹如建议书

国家银行与证券委员会虽于今年1月和4月,分别发布了关于电子货币机构(EMI)与货币服务业务(MSB)的最新加密管理指南,涵盖密钥管理、加密协议、证书机制与硬件安全模块(HSM)等内容,技术层面并不逊色于欧美。

然而问题在于,几乎所有条文皆以“鼓励”语气撰写,缺乏强制性,也未设定合规时限,形式上更像建议书而非监管令。

更关键的是,配套的执行资源并未同步建立,造成“文件先进、执行滞后”的风险。在制度不完善、技术尚未落实、执行机制不透明的现实下,即使马来西亚有意发展虚拟货币生态,也可能因缺乏可信的技术基础而难以吸引全球机构进驻,最终被排除在国际加密资产价值链之外。

当旁观者还是参与者

我们必须认识到,“合规”不应只存在于文书中,也不能只依赖市场自觉,而需要配套审计机制、基础科技建设与行政执行架构共同推动,形成完整的国家级金融科技治理系统。

回顾过去10年,若马来西亚的退休金体系每年将5%的资金以定期方式投入比特币,即使不计算高点高卖,仅按长期持有估算,其总资产回报将为全民带来数千亿令吉的增值。这种回报无法复制,但错过机会的代价却每年都在积累。

虚拟货币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解药,而是全球金融转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

马来西亚需要的不仅是一套法规,更是一种从国家利益出发的政策自觉。

下一阶段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要做旁观者,还是参与者?

未来5年,将决定我们是拥有建设权的经济体,还是被系统设计边缘化的消费者。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