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免费搭公交,要试吗?/周若鹏

几天前晚上回到武吉加里尔区,发现莎阿南大道两旁居然停满车子 ,甚至双重泊车,以致交通离谱地拥挤。

平常回家的路口封了,多绕几公里,住家外马路也一样排满了违规乱停的车辆,必是附近的武吉加里尔体育馆又有盛事了。这样堵车给我什么启示?公共交通的使用情况实在太糟糕。

要知道,这里应算是公交最方便的地点之一,数百步之遥便是快铁站。可是,许多人明明晓得体育馆每有活动时交通有多恶劣,停车有多麻烦,却宁可选择开车也不使用快铁。背后原因有二,其一是公交真不方便,其二和一相关,既然不方便,民众也就没有使用公交的习惯。

我少时常用公交,但自拥车以来,除电召车服务外几乎完全不用了,因为我要去的地方若用公交往往得多耗一倍时间。我很“幸运”住在快铁站附近,但所有目的地几乎都非快铁可达。要转巴士、计程车,都为行程带来太多不确定,我始终无法放心地依赖公交系统。

2016年快铁一周坏两次,乘客得下车冒雨在车轨上走路到站,蔚为奇观;去年快铁相撞,当时的国家基建公司主席达祖丁轻慢待之;上个月又发生快铁故障。除了交通工具本身,周边设施也有问题,南北花园快铁站失修整整5年的电动扶梯堪称一绝,5年都够人家马斯克的火箭升上太空了。

免费不如改进设施

从此联想开去,网民的诸多控诉应该假不了,能有一个5年失修的电梯,就能有10个失灵的升降机、10条破烂的人行道,如此类推。

人民对公交的恶劣印象乃冰冻三尺,本月首相宣布免费试乘公交一个月,此举相当悲哀,本就相对便宜的公交还得降到免费招徕用户,甚至免费了还惹网民批评,说与其免费不如投资在改进设施。交通部长魏家祥说我国公交已经改善许多,进步当然有的,但够吗?关于公交的素质,我相信一个每天被逼乘搭公交的市民多于部长。

找一天我有时间可浪费时会去试用公交,看看交长说的进步是什么回事。已故广告人游川说,要坏产品死得更快,便是给它做好行销。如果公交状况其实依旧不堪,那么免费试用一个月后,将有更多人决定买车,永不回头。

 
 

 

反应

 

言论

实行拥堵费须审慎/曾达威

首相署(联邦直辖区)部长拿督斯里扎丽哈日前表示,政府正研究在吉隆坡、槟城乔治市和柔佛新山等主要城市推行“交通拥堵费”政策,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根据2020年国家基建公司的一项研究,交通拥堵每年带来约200亿令吉的经济损失,仅吉隆坡一地,每天进出的车辆就达150万辆。

扎丽哈指出,若在吉隆坡实施拥堵费,预计可减少约20%的交通流量。

然而,笔者认为,该政策一旦实施,必然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政府必须在落地前谨慎考量,以免适得其反,加重民众负担。

拥堵费的推行,必须以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前提。新加坡、伦敦等城市之所以能成功推行类似政策,在于其轨道交通和巴士网络足够发达,民众有便捷的替代选择。

若无周全配套变相加税

然而,马来西亚公共交通仍存短板,例如铁路系统覆盖范围有限、巴士班次不稳定、“最后一公里”衔接问题未解等。

若公共交通未先改善,贸然征收拥堵费,无异于强迫民众承担更高出行成本。若无周全配套,拥堵费将成“变相加税”,难解交通拥堵。

其次,拥堵费的核心目的应是调节交通流量,而非增加财政收入。

因此,政府在设定收费标准时,必须考虑不同群体的承受能力,并提供相应的豁免或补贴措施。例如,低收入群体、公共服务车辆、环保车辆等是否应享有折扣或豁免?收费模式是否应根据不同时段、不同路段调整,而非一刀切?这些问题都需审慎规划,否则可能引发不满情绪。

更值得关注的是,推行拥堵费可能带来骨牌效应,推高生活成本,甚至影响通货膨胀。尤其是物流、零售、服务业等高度依赖道路运输的行业,其营运成本将因拥堵费上升,最终企业势必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须提前制定缓冲机制

面对这一挑战,政府必须提前制定缓冲机制,例如为受影响行业提供税务减免或营运补贴,确保政策不会过度加重民众和企业的经济负担。

政府宜采取渐进方式,先在高峰时段试行,再依据效果调整收费模式,以降低政策不确定性。

政府宜先推行试点,并强化公众咨询,与各方利益相关者深入沟通,以降低政策阻力。唯有在公共交通配套完善、收费机制合理、经济影响可控的前提下,拥堵费政策方能真正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拥堵费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但若操作不当,反可能加重民众负担,甚至引发更大民怨。

在交通治理上,政府应持科学审慎态度,寻求有效调节交通流量的方案,确保符合人民长远利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